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我国调查报告有(8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6-30 16:00:01 查看人数:45

我国调查报告有

第1篇 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调查报告统计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发展战略上长期实行重工抑农、以农补工的发展战略是日前城乡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建立工业化体系,在当时财力匮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只能采取剥夺农业的方式,长期运用工农产品"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来积累资金,扶持工业的发展。同时还采取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迁入城市,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迅速拉开了城乡差距。

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还存在于:当我国工业化体系建立之后,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重工抑农、以农补工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是对农村和农民的掠夺采取了新形式。如在城镇发展中,低价征用农村工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价占用上地资源途径,剥夺农民收入每年达几千亿元,xx年,各级城镇政府从上地一级市场获得收入1318亿元,企业从上地二级市场获得的收入高达7178亿元,从征用上地剥夺农民的收入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剪刀差’。直到xx年,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降低和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后,加之粮食价格的恢复性上涨,才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有缩小的情况。

2、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还是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首先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在生产领域,生产同种商品的众多生产经营者中,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获得正常利润;其生产的商品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发财致富;其生产的商品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得不到正常利润,甚至亏损和破产,沦为贫困者。在流通领域,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供不应求,其产品价格就上涨,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供求平衡,则可获得正常利润;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供过于求,其产品价格就会下降,甚至卖不出去,生产者就得不到正常利润,甚至亏损或破产,沦为贫困者。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作用,必然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起着分化的作用,从而导致两极分化。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按劳分配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按劳分配规律作用下也会产生两极分化问题。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资本积累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以无偿的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来更多地占有劳动者的劳动,其结果是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相互交织,共同发生作用,推动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3、不恰当的强调效率优先,忽略社会公平也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我们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连公平也没有兼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甚至变成了"效率优先,不顾公平"。

4、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两种体制并存以及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和法规的不健全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转轨时期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的体制和政策因素主要有:(1)强调效率优先,忽视社会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不同地区和领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由于政策差异导致的收入差距,如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和建立经济特区,使这此地区最早受惠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偏好,率先富裕起来了。(3)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一部分在非公有制企业从事经营的私营企业主和经营管理者,特别是在外资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高管人员,他们的收入大大高于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私营企业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4)市场机制发生的作用尚未覆盖全社会,一些领域和行业还存在着垄断,尤其行政垄断行业,由于垄断而产生的垄断收入没有得到调节

,从而导致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5)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在改革和转制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被改制、兼并,还有部分国有企业破产,造成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失业,沦为贫困者。与此同时,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有部分人借国有企业改革化公为私而暴富。国有企业改革中一般职工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5、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以及分配体制改革的滞后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分配的角度来说,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在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和讲求效率规律的作用下必然会扩大收入差距,促使两极分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利益关系的演变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结构调整中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中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长线和短线并存的局面。第二,结构调整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第三,在通常情况下,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总是分布在拥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而低附加值产业和传统产业总是分布在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和文化水平落后的农村地区。这就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扩大。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1、个人收入差距扩大

基尼系数是世界公认衡量个人贫富差距是合适度的基准。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说明收入差距比较合理,数值达到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戒线,数值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过人,0.6则被定为两极分化的*戒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1970年,我国农村基尼系数人致在0.21-0.24之间,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在0.16-0.18之间,说明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显现出平均主义的状况,而1998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455,xx年为0.4577,xx年为0.4680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认为,我国xx年基尼系数为0.438,而据世界银行测算,xx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67。以上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戒线,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与经济水平相近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明显偏高。这表明我们现阶段处于贫富差距较大的阶段。

2.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到xx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134元增长到3095元,增长了23.0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长到9798元,增长了28.56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分别是1978年的5.82倍和6.19倍。步缩小的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6倍缩

小为1984年的1.82倍,缩小近30%。

第一阶段(1984-xx)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释放出的生产力逐渐下降,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198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3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倍;xx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7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7倍。

第三阶段(xx-xx)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慢缩小的阶段。这一阶段,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降低农业税直至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之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的情况。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7倍,xx年降为xx年的3.21倍,xx年进一步下降到3.17倍。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实施过后,再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将会更加困难,今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有扩大的可能。

3、地区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

地区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衡量地区收入差距最常用的指标是人均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数据显示,1985年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5个省了(市、区)是西藏、青海、甘一肃、上海、_比京,职工平均工资依次分别为1967元、1664元、1345元、1344元和1343元;收入最低的5个省是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职工平均工资依次为1035元、1027元、997元、966元和950元,工资最高省份的职工平均工资为最低省份的2.07倍(中国统计年鉴,1986)o

1997年城镇居民年收入最高,的5个省(市、区)是上海、北京、西藏、广东和浙江,职工平均工资依次为11425元、11019元、10098元、9698元和8386元;收入最低的5个省(区)是贵州、陕西、内蒙古、江西和黑龙江,职工平均工资依次为5206元、5184元、5124元、5089元和4889元,工资最高省份的职工平均工资为最低省份的2.60倍(中国统计年鉴,xx)。

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来看,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都呈扩大的趋势。各种收入考虑进去,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工资外收入也比中西部地区工资外的收入要高得多。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比

统计呈现的数字要大得多。

4、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1978年收入最大的是电力、煤气、供水,年平均工资为850元,收入

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为470元,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1.81倍;1985年收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年平均工资为1275元,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为878元,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1.45倍。行业差距有所缩小,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人成功,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收入水平。但1985年以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到xx年,收入最高的金融业,年平均工资达到了31080元,而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仅为8295元,行业收入差距山1985年的1.45倍扩大到3.75倍。这里同样不包括工资以外的收入,如果考虑到工资以外的收入,最高行业的收入水平比最低行业的收入水平远不止3.75倍,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正逐步合法化。

第2篇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一)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指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要功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由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加之长期的城乡交往,造就了此区域劳动力总体素质高,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快,融资条件好,城镇密集且呈放射状分布,水陆交通条件便利等特点。这类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对城市经济有明显的依附性。如以我国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各县域,已形成了我国典型的高层次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区域。

(二)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较好的农业自然资源基础,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延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以若干适应市场需要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外联市场、内联市场为特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根据产业规模的不同,分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两种。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是以发展商品性农业为基础,兴办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然后拓展农产品加工链,包括纵向产业链(农产品由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精加工)和横向产业链(为农产品加工配套的包装工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其发展的优势在于以县为单位,农工商、产供销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讯条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高,总产出规模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机制自我调节能力强,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高,就业结构合理,就业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吸收消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并有拳头产品享誉国内外。这些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走上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如广东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巩义、偃师、济源等都属于此种模式。

(三)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商贸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便利的经济发展优势及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沿重要交通干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发展以流通组织系统为主导的商贸产业。有的县域华裔侨民较多,与境外联系密切,工业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侨资侨力,通过建立三资企业和发展“三来一补”等形式的对外贸易,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则利用本地优势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名、优、珍、奇、特等农副产品,促进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县域多属此种类型。有的县域虽不在沿海地区,无沿海开放优势,但却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它们或邻近重要交通干线,或地处两省甚至三省交界地区,或地处重要边境口岸,具有发展商贸经济的优越条件,通过商贸产业的发展带动生产、加工、物流、餐饮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的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农业、矿业产品的输出,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县域自然资源和区域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大,一旦自然资源枯竭或域外市场萎缩,县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缺少发展的机会,许多县域都把对某种优势资源的开发作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级阶段时,选择这种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受资源的约束,县域经济要想继续获得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约束效应。如国家出台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体制性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尽管对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很多,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如在财税体制改革中,部门权力强化,财力向上级集中,县级政权受条块分割体制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再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几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县域干*任期短、换届快,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性制约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受发展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发展硬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县域由于意识不强、财力不足、工作不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老、边、穷村,至今尚未通公路,出入不便,信息闭塞。在发展软环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收费项目多,审批程序复杂,“四乱”行为屡禁不止,企业负担严重。同时个别县域信用环境、发展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少县域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在经济交往中,合同履约率低,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城经济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二是强调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增长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进入比较发达阶段后,则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三大战略原则:

一是资源经济的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即使不论生产什么都居劣势的国家,也能通过专门生产经营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落后地区也一样,总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利益。由于县域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是自然资源,因而理应在经济起步阶段扬长避短,以发展资源工业为突破口,以便迅速取得突破性发展。不过,在对资源的理解上不能狭隘和简单化,从思想上要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避免陷入为追求眼前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资源开发陷阱”。从经济学来看,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都是资源,不仅本地资源,还包括域外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人文社会资源。因此,在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时,应注意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落后经济的后发优势原则。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落后,但辩证地看,落后也有优势。首先,由于落后,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生产要素物美价*,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其次,后发者有先行者的经验可资借鉴,免去了自己摸索的过程,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也可少走许多弯路。再次,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后发者处于较高的发展起点,可以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最后,后发者较少受到传统的束缚和旧技术结构的制约,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追赶目标,有更强烈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精神。正因为后发者也有种种优势,才有“后来者居上”之说。

三是知识经济的以人为本原则。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力资源,知识产业已控制了全球经济资源的流向和配置。因此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已不再以gdp的增长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取得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改善人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目前虽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但大势所趋,观念必须超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努力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走出一条经济与资源、人口、社会、环境及生态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在制度和政策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有力保证。

国家扶助县域经济发展,根本性的措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保障性的制度环境和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缓解和减轻城市经济对县域资源的吮吸和榨取,提升县城经济自身的“造血”机能。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镇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方面,县域应该与城市接轨,逐步实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其次,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和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资本化,赋予农民土地经营产权,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再次,需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信贷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上对县域经济倾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和发展能力。最后,国家在交通、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需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三)培育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内容。

能否培育出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各县域情况不同,条件各异,所以在推进县域工业化的过程中,各县域要发展具有优势和自己特色的工业部门,走特色经济之路,切不可照搬照抄。一是要充分发挥县域农副产品丰富和劳动力*价的优势,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运输,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拉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点。二是要培植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十基地+农产”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主线。要以生产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为中心,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向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天然保健的方向发展。三是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加快县域原有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的小企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重组及时进行改造和转产,促进县域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提高县域工业竞争力。同时,要积极研制和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努力培植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科技型企业,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四是要逐步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化发展。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要进园区,决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老路。发展园区经济要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工业企业聚集到园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延长产业链,推动形成集群经济和块状经济。五是要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放宽的机遇,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交通、能源、供水、供气、道路、环保等行业和教育、文化、医疗、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推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六是要注意发展配套经济。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优势企业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配套空间。县域工业发展要适应这一趋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主动配合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进行产业产品配套,发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壮大民营经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重点。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取消对民营经济的一切不合理的限制。要降低门槛,取消注册资本金限制,推行注册登记备案制;要放开市场准入,废除一切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除国家明确限制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为民营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尽力降低民营经济投资创业的成本;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政府应出台明确的保护政策,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力度,使其能够放心经营、大胆发展。如在浙江省的工业产值中,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占到95%以上,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了60%。所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按照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思路进行,吸引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鼓励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实现中小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以民营化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强劲发展,带活县域经济。

第3篇 我国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生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上大学就是把父母的血汗钱给糟蹋了!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上学,可我念出来之后,不但养活不了他们,连自己都养不了。”一口气说完这些话,小赵沉默了好一会儿。

“那你后悔上大学吗?”

“后悔!”回答很干脆。

一个月前,小赵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工作——保安,每月800元。小赵说什么也不甘心,他和其他三个准备考研的同学一起,租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民房,白天忙着复习考研,晚上去麦当劳打工挣点儿钱。

“上了高中就要考大学,考了大学还得考研,但是实际没学到什么东西,就是拿了个文凭。”他无奈地笑了笑,“虽说后悔,但也是身不由己,像是一种惯性。我现在发现,要想有出头之日只能接着考研。”

近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

上大学——投入产出不划算

现在有种流行的说法叫做“经营人生”。作为“经营者”,不少大学生对上大学的投入产出比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投入了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高昂的学费,可收获的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

之所以会“后悔”,调查显示,51.5%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几年前,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刘西拉教授,在两校大四年级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中进行的一次调查也发现,2/3的学生对大学前三年的课程“不满意”,觉得“没什么收获”。

“所谓的专业其实并不专,公共课要求很多,而且这几年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占了一大半。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古汉语专业对英语有这么高的要求。”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大三学生说起这些,还是觉得“很郁闷”。

对此,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教授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本身确实需要改革。“现在50%以上的大学生将经历主要用在外语学习上,考四六级、考gre、考托福、考雅思等等。相反,他们对专业课投入的精力却很少。另外,现在大学开设的很多课,都不是学生想学的专业知识,而是规定学、要求学的课程。”

调查发现,让一些人觉得“后悔”的原因,还有“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39.2%)。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xx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人数超过212万。到了xx年和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增长到330万与413万。

伴随着数倍于以往的毕业生数量,近年来,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期望也越来越低。据介绍,扩招之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目标月薪普遍在2500~3000元,而到了xx年,求职毕业生主动将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500元,一些人甚至不惜“零工资就业”。

与此同时,大学的学费却一路看涨。自1994年至今,国内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8000元不等,10年间学费猛涨20倍。大学四年,学生的花费在4万~8万元。“大学质量和收费不符,特别是二类大学。”一名参与调查者留言说。和他一样,19.0%的人因为觉得“学费太高,得不偿失”而后悔上大学。

不上大学——没文凭后悔一辈子

有意思的是,尽管调查中只有47.6%的人明确表示“不后悔”,但被问到“如果重新选择会怎样”时,60.1%的人都说,自己仍然会选择上大学。

“因为现在找工作要看文凭啊!”小赵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对当今大学价值的认可与判定,“网上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上大学后悔四年,不上大学后悔一辈子。”

对此,熊丙奇解释说,“上大学=好的工作单位=有保障的生活”,这在中国几乎成了一条人人认可的社会定律。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考上某大学,就意味着获得这所学校的学历文凭,也就意味着推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换句话说,不上大学就意味着没出路。而另一方面,长久以来,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招高学历的员工才是硬道理,在高学历的基础上再考虑员工的工作能力。这就导致的学生一味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浪费。

调查发现,尽管67.2%的人赞成“扩招后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的说法,但也有44.7%的人承认“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不上更找不到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2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自己会“上个高职,学门手艺”。有网友留言说:“当初我一心想上大学,可现在想起来,真应该听父亲的话,中学毕业去读个高职。那样的话两三年就能出来工作了,有门手艺工作也好找。”

北京某技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小陈,在北京经济开发区一家合资企业实习一年后,顺利留下了。和他一样,大部分技校生都能找到实习单位并顺利签约。踏实肯干、操作技能熟练、可塑性较强,愿意从基层做起,且便于管理、稳定性强是技校生就业优势所在。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北京市技校毕业生签约率均在95%以上。

第4篇 我国城市青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

与改革同步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就业、“适婚”的年龄。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今的城市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xx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于近日公布了调查结果。

中国城市青年基本概况

当代城市青年研究关于城市青年的界定具体描述为:生于1978年-1981年,现在年龄在23岁-26岁之间的青年;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已参加工作人群等等;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居住三年,并且以后长期在城市生活。

之所以对城市青年进行这样的界定,并把其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提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由于这个群体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而且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是一个孕育社会未来的群体。

参与此次调查的1040人中,年龄分布均匀,男性为53.8%,女性为46.3%,其中独生子女占57.8%。从就业情况看,80.4%的人有固定工作,6.1%的人有临时工作,有5.1%是学生,还有8.5%的人没有工作。

从收入看,34.6%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24.1%。

人生价值观传统和独特兼有

调查显示,当代城市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一方面,约有83.4%的人同意“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85.2%的人认同“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68.9%的人同意“奉献与索取应该是平等的”;但在涉及个人价值和利益关系时,当代城市青年就表现出利己的价值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42.9%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38.4%的人同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63.2%的人认同“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

当下社会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一直是全社会呼吁和鼓励的。此次调查问卷中显示出多数青年人责任感还是比较强。在被询问对“如果周围有人做违法的事情,只要不危害我的利益,可坐视不管”这一观点的看法时,只有7.69%的年轻人表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的占19.90%,而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31.06%,而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的比例达41.35%。

年轻人要学习把人生价值观生活化

xx大学教授张颐武

对青年人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同时又有独特的一面,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说明年轻人明白抽象的道理;另一方面,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具体事件时,眼前的生活经验常与他们原有的理论脱节,他们选择的结果会背离原来学到的道理。这是价值观和日常具体事物两个层次的问题,体现出年轻人的人格两面化。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青年用原来学到的理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经常成为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础。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一直抽象地教育学生,忽视了把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当这些离开学校的年轻人遇到新问题时,就会把原有的道理忘在一边,他们还无法很好地掌握抽象与具象间的平衡。

对这种脱节不必过分紧张,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习把人生价值观生活化,弥补人格的裂痕。具体的方式很多,比如现在正在开展的礼仪教育,我们就可以从恰当掌握身体接触的距离着手,通过掌握规则,把这些东西内化成为自身的精神。

青年人压力主要来自工作

青年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在这一时期往往面临许多来自内外部的压力,能否适应压力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总的来看,当代城市青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经济方面的压力。其中,选择工作压力的人为437人,比例为42%;选择没有压力的人为269人,比例为25.9%;选择经济压力的有161人,比例为15.5%。

压力能够激发斗志,也可能威胁人的健康,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压力。调查中可看出当代城市青年对压力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同时,他们面对压力多数人能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去调节自己,缓解压力。

面对压力,八成人能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采取有效措施调节自己,缓解压力,而不是选择向社会发泄的方式解决不满;但在遇到困难挫折时,11.4%的青年选择退缩逃避,17.3%的青年束手无策。

加强社会的支持系统 减少工作压力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

工作成为年轻人主要压力与问卷调查的人群有关。因为参与调查的人,大部分是刚上班或工作年限很短。对这群人而言,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作会一直是他们的主要压力。

从目前看,几种就业压力在现在聚合了:一部分是新增就业人口,也就是说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现在已经开始就业,另一部分是城市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第三部分是农村流动人口也需要在城市中找到位置。因此可以说,今天的年轻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而且这种压力长时期内都不会有大的缓解。

既然压力是存在的,如何缓解压力应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年轻人自身可做到的是要不断完善自己和充实自己,适应社会的选择,甚至具备一定能力后可赢得更多的机会。但缓解压力更主要的需要全社会整体运作。我一直强调应加强社会的支持系统。街道、学校、社区、社会团体、政府都应加入支持系统中,通过系统我们可以监控各地的就业情况,实行有效疏导,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对缓解年轻人工作压力是最有效果的方法。毕竟青年人自我充实只是个人行为,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给予年轻人最有力的支持。

“有兴趣”成为择业最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兴趣”成为青年择业时的最重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当今青年择业的主要标准,依据被选率从高到低排序的前5项分别是:有兴趣(62.4%)、收入高(59.7%)、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41.6%)、有挑战性(40.9%)、福利好(28.2%),而稳定(17.7%)、靠实力晋升快(17.5%)则排名靠后。这说明,青年们择业的最高目标已不再停留在谋生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寻求发展的阶段。这说明当下年轻人更加注重开发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成为促使青年择业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稳定的重要性则大大降低。

在未来角色设定方面,最受当代城市青年关注的角色有高级管理者/经理人(17.6%)、行业/技术专家(16.3%)、教师(12.2%)、自由职业者/自主创业者(11.9%),从这一点来看,城市青年对于未来的设定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择业理想化和现实化存在矛盾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沈杰

调查结果体现出,当下青年择业的最高目标已不再停留在谋生手段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了寻求发展的更高阶段。注重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已经成为支配青年择业的重要因素。归根到底,这是中国从温饱型社会进入到小康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在温饱社会,人们更多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对于职业的“社会地位高”、“稳定”、“有权力”这三个因素的考虑排序不高,说明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很少有那种传统的对单位依赖的心理和官本位观念。这表明,随着人们独立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增强,“铁饭碗”意识逐渐减弱,青年更注重的是职业所能提供的个人发展前景,而不是守护着一份牢固的工作本身。

应该引起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兴趣成为青年择业时的最重要因素,但最受当代城市青年关注的角色却是高级管理者和经理人。这说明什么呢?前者测量的是青年人的价值认同感,后者测量的是青年人的实际选择。测量结果说明虽然青年人非常理想化,但还是要面对现实。

将兴趣和金钱结合起来的工作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很多人现在还无法实现。无法实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达到一定程度。如果我们的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如果可以将兴趣和金钱结合,可能这种择业理想化和现实化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消费观念

具有明显的享乐取向

当代城市青年具有独立的消费能力,每月平均的总支出为1274元。其中有30%的人每月支出在1000-1499元这一范畴,每个月消费在1500-1999元之间的占16.8%,每月消费在2000 -2499元之间的占11.6%。

由于多数人刚开始工作和社交,所以,在消费上以吃喝玩乐为主导,而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开支几乎微不足到。在消费支出中,餐饮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3%;用在化妆品和服装上的消费排名第二,所占比例为12.1%;用在娱乐、交际和影视方面的之处为10.9%。而学习和书籍报刊杂志的消费则比较低,所占比例分别为4.3%和3.4%。

城市青年的消费观念具有时尚和理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追求流行,喜欢名牌,重视产品质量,喜欢独具风格的产品。如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的比例达52.9%,喜欢追求流行和时髦的占35.7%。同时,重视品牌和产品质量也是这批青年共同的消费特征,61.6%4的人愿意多花钱购买高质量的物品。

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开销有所控制和把握,不会随意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愿冲动性的消费。40.2%的被调查者每月都有储蓄,47.2%的人能达到收支平衡,只有5%的人经常借债。

加强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教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石绍华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商品、广告、媒体正向全世界渗透,中国已出现了消费主义文化。今天年轻人的支出主要用于吃喝玩乐,他们受消费主义文化观念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这一点很重要,而具体的消费比例相对不那么重要。

很多人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思考和批评,如“构成了价值的等级秩序的制度保证”,“掩盖了收入的不平等”,“带来环境恶化”等,这些是有关社会、环境、道德伦理的;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对个人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2000年我们曾对未成年人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发现,消费主义倾向越高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越不愉快: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的消极情绪较高,对他人较不信任,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也有问题。

不论从大局看还是从个人看,在年轻人中加强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

对生男生女不再关心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91.5%的人表示以后会要孩子,而且33.9%的人认为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比较合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对生男还是生女不再关心,调查显示,年轻人对女儿的喜爱超过儿子,13.6%的选择喜欢女儿,11.9%的人选择喜欢男孩,74.5%的人认为男女无所谓。他们认为生育孩子的主要目的是增添家庭的生活情趣、拥有爱情的结晶、使自己成熟。赞同“养儿防老”观点的只有不到20%。

青年中有60%的人愿意自己抚养孩子。他们对子女的养育问题十分关注,认为教育孩子不再是女人的事(62.4%)。与父辈相比,他们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86%的人认为“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子女“过度关注”的倾向,约40%的人认同“父母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调查结果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

《父母必读》杂志的主编杜廼芳

造成城市青年对生男生女不再关心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重男轻女”的观念是和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在生产力低下、劳动方式落后的年代,人们主要通过高强度的劳动获取生活资料。因此,男孩就是家希望。现在,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一代父母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可能更注重后代本身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选择、生活方式,更关注他们是否快乐,将来能否实现个人价值等等。子女早已不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而且,就当代城市青年目前的切身感受来说,男孩女孩已经不是他们家庭幸福和家庭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后代能否全面健康的成长,个性能否得到发展,是否能够得到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查反映出的结果和目前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晚婚晚育成为普遍现象

当今城市青年的婚恋观念仍保留中国人传统的特点,但对网恋、婚外情、婚前性行为会等非传统的婚姻观念,不少青年也能接受。

认为网恋可获得真正爱情的达到25.2%;赞同婚前性行为有34.8%,明确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仅为25.9%;33%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外情是可以理解的。

择偶观念已打破传统的“门当户对”,如今的青年在择偶时,比较关注对方的人品以及两人是否相爱和投缘等因素。除此之外,男性对于女性的身材相貌更加关注,而女性在选择婚姻对象时仍会考虑对方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晚婚已成为当今青年中的普遍现象。调查显示,男性打算结婚的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女性打算结婚的平均年龄则为27岁左右。晚婚的结果必然是晚育,被调查者中打算要孩子的年龄平均为29.7岁。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秘书长、

《婚姻与家庭》主编左心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今天的年轻人对情感和性采取比父辈更加开放的姿态。虽然对于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情不应提倡,但也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们不能给年轻人框定一个范围,告诉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以往“自我禁锢”发展到“自我约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面要做的是引导而不能横加指责。

虽然行为上年轻人越来越开放,但其实现在人与人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这也是为什么青年人结婚越来越晚的一个原因,当然此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更加注重个人发展,更加注重自我。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人越来越不容易相信别人,自然在情感中不容易投入。他们最需要学习的就是爱的能力。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家庭中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索取,像调查结果体现的那样,男性看中女性外貌,女性看中男性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年轻人其实不懂得爱的本质。

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对别人负责是年轻人应达到的境界,虽然很难,但需不断努力。

八成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谈到将来时,预期“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的达到八成,占到81.5%。其中,乐观程度最高的是健康状况,达88.1%;其次是人际关系,达76.6%,即使是排在最后的学业和工作前景,也被72.9%的人看好。

对于眼下的生活,55.2%的人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大家目前满意度最高的仍是健康状况,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81.6%,在人际关系方面,这一数字达到76.6%,满意度最低的仍是学业和工作前景,但即便如此,也有50.4%的人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但显然今天的年轻人仍然非常看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62.4%的同意这一观点,持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意见的则占12.53%。

针对自身最关心的问题,前三名依次是人际关系、未来发展和经济收入。其中选择人际关系的达53.2%。但对“知识”积累的关注率相对较低,排名仅居第七,比例为16.4%。“思想/精神品质”则更不被大家关注,它的排名仅为倒第三名,关注率只有11.3%。

这一代年轻人与上代人乐观原因不同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张建新

从总体来看,当代城市青年对对于目前各方面的评价总体是良好的,同时,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均高于当前的评价,可见,当代城市青年是非常积极、乐观的一代,这种乐观和积极也与我国现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

这一代年轻人与上一代人的乐观不同。我们刚从“~”中走出来,国家百废待兴。我们之所以对未来乐观,是因为思想开放带给了我们希望。而今天的年轻人不同,他们已经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社会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

虽然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文化上的转型总是落后于经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62.4%的年轻人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这个问卷是在高校进行,一定不会有这么高的比例。

大学生生活中利益之争相对少,学生普遍单纯,所们可以保留或张扬个性,不介意别人的眼光。但当他们走入社会后,就发现校园和现实落差很大,文化领域传统的东西仍根深蒂固,对他们而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以他们那些个性步入社会后渐渐都退缩了。

虽然目前年轻人对知识的积累已经对自身思想和精神品质不太关注,但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如果我们的经济再上一个台阶,如果中产阶级的阵营进一步扩大,这些有钱有闲的人自然就会追求精神品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第5篇 关于我国民营经济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民营经济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和国家非常重视调整所有制结构,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成分,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长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将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民营经济迎来了在发展的春天。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民营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民营经济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在我国民营经济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由限制到允许、到鼓励的发展历程。 50年代初期,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国城乡生产、流通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国初期,私营经济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75以上。1954年,城乡个体手工业产值约为全国工业产值的20。

此外还有280万户、330万人从事个体商业,他们的商品零售额约占全国商品零售额的40。经过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经济已全部消失。

据1978年统计,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只有1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有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二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替代单一公有制经济,二者密不可分。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私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国家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地位得到不断巩固的加强,民营经济的地位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理论地位的突破。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不清,姓“资”还是姓“社”、姓“公”还是姓“资”的问题没有从理论上得到解决,对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进行限制和打击。

关于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政策是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在理论上不断创新的结果。民营经济逐步由限制到允许、鼓励,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地位。

尤其是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将思想大解放向了新的高度,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姓“资”还是姓“社”姓“公”还是姓“私”的桎梏,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江泽民同志指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论上为民营经济定了位。

2、法律地位的突破。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_____宪法》,第十一条提出“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但尚未提出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6年以后,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_____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9年3月,宪法修正案第六条修改增加内容为:“……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一条明确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和管理”。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载入了宪法。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又通过了“_____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国第一部体现私有制企业的法律诞生。从上述法律、法规不难看出,个体私营经济在法律中的整体地位,已经由个私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承认的个私经济的存在形态,也由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发展到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私营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态。私营企业中的工会组织,私营企业协会、私营企业中的*组织等,也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发展到在法律、法规中有了明确规定的过程。

可见,民营经济在我国法律地位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重要,在法律上为民营经济定了位。

3、政治地位的突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八十周年讲话中,对民营业者的政治地位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提出把民营业者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来对待,民营业者既不同于原来的民族工商业者,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其它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根据七一讲话精神,现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是能不能入*的问题,而是只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那些承认*纲*章、符合*员条件的才能入*。七一讲话指出,在目前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下,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入*,不能只看他 拥有多少财产,而应看他的财产是如何获得的。

在政治上为民营经济定了位。

(二)民营经济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个私经济健康发展,已经呈现五个显著特点:一是持续稳定发展。一九七八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只有十四万人;到去年底,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已分别发展到三千一百多万户和六千一百多万人,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已达一百二十多万户和一千七百多万从业人员。

山东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已达到490.2万人。二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从一九八一年到去年底,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由四点六亿元增至三千一百多亿元,户均注册资金由二百多元增至一万元;私营企业注册资金由八十四亿多元增至一百多亿元,户均注册资金也由九万多元增至七十多万元。到2001年底,民营企业集团近2600家,有些公司已成为国内的知名企业。

山东省注册资本(金)千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947户,亿元以上11户。总产值和销售总额千万元以上的745户,亿元以上的68户;私营企业集团148户,私营股份公司20户。

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达到65.5万元,比上年增加17.5万元。三是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据测算,一九九八年全国个体工商业的产值和营业收入分别为一九八一年的三千九百多倍和八百多倍,产值已近六千亿元;私营企业一九九八的产值、营业收入已达五千八百多亿元和五千三百多亿元,分别是一九八九年的逾六十倍和一百三十多倍。截至2001年底,山东省民营经济实现产值1676.1亿元,营业收入26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12.6%。

四是待业结构趋向合理。过去,个体工商业、私营企业都以第三产业为主;近年来第一产业发展迅速,获得大幅增长。

五是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大学生、研究生、**干*以及社会知名人士不断加入个私经济队伍,使个私经济从业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

六是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wto,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状态。

民企在投资办学、市政建设、民营科技、民用航空、金融证券等领域开始打破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三)民营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成长和壮大起来。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9年民营经济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497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3%。

民营经济已从当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支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民营经济年增长速度超过20%,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拓宽了就业渠道,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近几年来,民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三千三百多万户,从业人员超过一亿,并且每年净增近600万个工作岗位,在99年里,全国平均每一天就有四千多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个体私营企业再就业,非公有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就业渠道。

山东省民营经济全年安置下岗职工3.4万人,其中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2万人。各地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促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制工作,并积极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申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

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提供了较大回旋余地。三是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民营经济大多分布在

二、三产业,点多面广,经营灵活,求新求快,不仅丰富了商品市场,也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四是富裕了群众,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数千万群众通过从事民营经济,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同时也为国家拓展了税源。1999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共纳税830多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35%,山东省则达到了13.7%,民营企业在回报社会,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些年来,民营企业投资光彩事业、到中西部扶贫的资金达200多亿元,帮助29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五是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

近些年来,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加快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尤其要看到,发展民营经济,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出路,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六是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民营经济来说,市场机制一直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灵活的用工形式和分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

(四)民营经济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民营经济顽强的生命力源自于人们对自身利益追求所产生的强大驱动力。民营经济的顽强生命力主要是指民营经济的整体特质,当然在个体身上也会时有表现。

民营经济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理更为顽强的生命力,与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羸弱、衰败和萎蔽并不矛盾。“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或许正是个体的生生灭灭维系着整个经济的盎然生机。

民营经济最核心的优势在于自然地解决了政企分开和市场导向的问题。一是有充分的自主权。

民营经济是自主经济,资金自筹,门路自找,自我经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相对公有制经济来讲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利益直接、机制灵活、风险自担;企业的人财物、产供俏以及人员使用、机构设置、生产经营形式、产品去向、利益分配、规章制度等等,都由企业自主决定,不受传统政企关系的束缚。决策机制灵活,不用搞请示汇报,随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经营策略;用人机制灵活,职工能进能出,干*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

国营企业中间是有几级的工资规定,调整很难,但民营企业责权利分明,有利调动员工积极性;经营机制灵活,民营企业不像国有企业那样存在过多的制度上的制约,被束缚住手脚,只要有利于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可以更多的采取灵活的经营手段。二是最直接的利益趋使。

民营经济是由私人投资的,民间投资者的资金是自己的血汗钱,项目自己上,销路自己找,风险自己担,因此,对投资高度负责,慎之又慎,经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积累下了一定资金,但如果一招不慎,搞不好就要倾家荡产,老板就要抹脖子。它在发展动力、规避风险意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们普遍采取滚动发展、小步快跑的投资方式,通过小规模试产,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后,再大规模扩产。

民间投资具有追逐高利润的本能,具有强大的自我创新机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民营经济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逐步成长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最具远大前途的经济成份。

因而它常能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悄然而生,并能在政策的夹缝中默默成长。三是彻底面向市场。

民营经济降生于市场,生长于市场,与市场经济天生相融,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做大,对市场具有与生俱来的知识性。它不带有任何计划经济的桎梏,也没有国有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养成的各种弊病,是市场经济最富活力的细胞。

民营经济作为天然的市场经济形式,具有紧贴市场、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最大特点,极易接受世贸组织规则,具有其它经济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因而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滚打,经受优胜劣汰的考验,胜者发展壮大,败者另寻出路,无“大锅饭”可吃。

这就意味着速度和效率,意味着能在竞争中争得主动和先机。

(五)民营经济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入世机遇。可以预见,随着wto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的落实,国内市场环境将逐步规范起来,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将逐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在参与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准入方面、在扩大进出口贸易的渠道方面、在利用外资的渠道方面、在国际企业界和科技界的交流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根本变化。

二是潜在的发展空间巨大。农村小城镇建设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国企、外资企业相比,私企在资金、经营、人才、技术上均不占优势,尤其在规模显著和技术要求高的行业缺乏竞争力,但在加速农村现代化、城市化,把小城镇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被提出来后,小城镇建设成为私营企业的发展的新空间和机遇(在小城镇劳动力资源丰富,因农村收入水平低将对技术低产品保持长期需求,如果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就会拓展了发展领域);国有企业布局调整和结构升级为私企提供了成长空间,对国有小企业的兼并、收购、租赁、承包、联合、股份制合作,为私企扩大经营规模创造了条件;国企改革后优化人员结构,出现了大量富余人员,也有许多优秀人才,进入私企,提高了私企人员的素质;随着改革的深入,国企还将退出一些竞争性领域,为具备一定实力和规模的私企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

三是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广阔的西部大市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空间大、层次多,更适宜民营经济去拾遗补缺。

四是中国正在实施“十五”计划和第三步战略目标,为非公有制经济广泛投入基础领域以及利用自身灵活机动、创新能力强的优势进入技术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五是政策环境正在形成。

国家出台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和正在审议中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中国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正在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每8-10人中就有一个中小企业,而中国每28人才有一个中小企业,如果按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至少需要有一亿个中小企业,因此,中国民营企业的空间很大。

他们将涉足大企业未进入的新兴领域,他们将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维修领域和零售、服务等本小利薄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将在需求分散、个性化要求的领域一显身手。六是中国民间投资潜力巨大。

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于民间投资。据统计,劳动积累与合伙投资是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65,银行中有两万多亿元的存差。

通过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降低中小企业成立门槛和行业进入壁垒,启动民间投资。从发展前景看,中国民营经济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企按产值占30%多。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最高的也就12%~13%。

中国民营企业至少可以从70%发展到90%,这中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景应该说是相当乐观的。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中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不可逆转,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可逆转,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不可逆转。

非公有制经济将会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存,互相依存。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生活的改善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中国***的富民政策深得民心,中国西部开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加入wto,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铺开了道路。企业家将是中国经济舞台的主角,民营企业家有着光荣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需要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出更多的力,需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大显身手,需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我国民营企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这些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相信在今后若干年内,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在质量上将有一个新的飞跃。

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富民强国的路子,尽快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作出了不俗的贡献。然而它们要进一步发展,却又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障碍。

这些困境和障碍,有的来自外部环境和制度安排的束缚,有的则源自自身的种种不足。“九五”以来,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慢,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长11.2%,平均增幅比“八五”降低31.7个百分点。

分年看,增幅从1995年的22.8%回落至1997年的8.6%,1999年回落至6.8%,其中私营经济则由1996年以前25%以上的增长速度回落到9.2%以下。与之相应,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九五”初期达历史最高水平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92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6.6%,比重依然比1996年低1个百分点(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近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及20xx年趋势简析》)。

(一)外部制约因素主要是存在所有制歧视,民营经济和民营业者仍没有获得同公有制经济和其他从业者同样的法律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还被视为“另类”,发展的空间仍然比较狭窄。1、产权保护乏力。

民营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但现行《宪法》只强调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于合法的私人财产的保护却不完善,没有明确“私人合法财产不容侵犯”一项。

因此使这些人心存怀疑,怕政策变,结果出现了企业短期行为及转移资本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这些新的社会阶层财产受到侵犯却得不到保护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现行《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但这些列举均属生活资料,并没有提到生产资料。对财产保护的不周,《宪法》只区分了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财产,没有囊托企业,社会团体法人等这些组织的财产,因而留下很大的漏洞。

《宪法》第12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但第13条在对公民私有财产上,却没有类似禁止性条款,这显然对公民私有财产保护是不利的。

一是从体制上来看,投资产权保护还缺乏制度安排。在资产受到侵害时,民营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求助于法律的保护,但法律保护的是私营企业,而侵权的是政府,法律常常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来处理纠纷,导致民营投资的产权权益的流失;二是从社会观念来看,投资经营的地位还不平等。

如果是国有企业欠民营企业的钱,那就是债务关系;而民营企业欠国有企业的钱,却可能被戴上“侵占国有资产”的帽子,甚至是“盗窃国有资产”。在金融方面,国有企业欠银行的钱到期未还,会找出各种原因和理由;而民营企业欠银行的钱,就可能被定成“诈骗罪”。

三是从有关政策来看,投资经营风险得不到保护。尽管政府规定了民营企业合法使用的土地和经营场所,“因建设需要征用、拆迁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妥善安置和合理补偿”,但什么是“合理”的标准,安置和补偿的具体程序又是什么却没有明确,最终导致现有保护制度往往有名无实;四是从司法实践来看,对于侵害国家财产和民营企业财产的处罚存在很大的不同。

侵占国家财产达到一定数额的,可按贪污罪处以极刑,而侵占民营企业的财产达到相同的数额,只能以职务侵占罪处罚,相对较轻,对于经理人和企业工作人员侵占投资人利益的行为缺乏严厉的法律制裁。以至于对经理人对投资人更多的还是在良心和感情上去负责。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民营业者没有安全感,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停止投资,一些人开始大肆挥霍或将大量资本转移到国外,造成巨额资本外流,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2、市场准入限制。

公平的竞争环境首先应是在大多数领域一视同仁地“进入”产业的待遇。但目前对个私经济的发展行业、经营的商品仍有种种限制,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还没有完全放开,不能完全体现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一方面国内个体、私营企业并未获得同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竞争权利,在市场准入方面依然门槛颇多。许多丧失活力、效率低下、服务劣质的行业,如电信、铁路、邮电、银行依然由国家垄断,不准民间资本进入。

在国有资本匮乏、国企体制僵化的情况下,许多资金富足的个体、私营企业面对这些行业唯有望“利”兴叹。这实质上是计划经济下对产权“排他而不可交易”的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内个体、私营企业享受的待遇甚至还不如三资企业。例如,在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中规定,美国在银行、保险、电信等高度垄断领域可以占有一定的分额和股份,但这些领域至今仍未对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开禁。

据调查,国有投资和经营涉及的领域多达80多个,几乎遍布各行各业。国家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也有60多个,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只有40多个。

在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东莞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资企业进入的有62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有些项目虽然允许民间资本介入,但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竞争。

有的领域则审批程序复杂,市场准入的门槛过高,在许多领域,民营企业进入的审批比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尽管国家法律法规中,除必须垄断的少数行业(武器制造等)明显禁止民间资本进入,并对一部分行业有多项管制审批限制规定外,没有对民间资本有特殊歧视性的规定。

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存在着行业垄断、部门与地方保护主义,对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设置了许多限制。所以,在企业待遇上,是国企高于外企,而外企又好于民营,这是不正常的市场秩序。

我国的民营经济尽管有了长足进展,但目前依然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门槛和产品附加值低、竞争激烈的产业领域,如普通日用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商贸流通、建筑、餐饮服务业以及其它国家准许进入的一般竞争性行业,这些产业领域都属于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已基本无利可图的夕阳产业,利润率接近资本成本,国有经济已经推出或正准备退出的行业。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和不配套,导致促进民营投资的制度环境不宽松。

例如,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固定资产投资法》,对投资审批制改革尚不到位,过多过严的前置审批体制严重影响了民营投资的启动和促进发展。对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也没有一部《反垄断法》的出台,致使民营投资的产业进入被“排挤”而告门无望。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但在相关的投资、金融、财税、产业进入等政策上却没有相应的协调措施和配套政策,造成在实际各部门的执行中仍然是“两张皮”,制度保障不力。3、融资体制制约。

资金匮乏是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民营企业往往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只能依靠个人家庭储蓄或者以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成本从黑市拆借,结果不仅融资数量小、成本高、纠纷多,还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

与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信贷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偏低,实际情况是非国有企业筹资困难,融资成本高,企业预期收益低。国有银行给民营企业贷款过去就很少,随着几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惜贷”现象日益严重。

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和社会集资,曾是民营企业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经过近年来的金融整顿,原有的融资渠道关闭了,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配套的融资体系又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很困难。

尽管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企业上市不再由政府推荐,预示着将有更多的民营背景的公司能够上市融资。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企业现状根本不具备上主板的条件,而创业板的推出仍然遥遥无期,上创业板融资可望而不可及。

有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50%到60%靠自筹,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分别只占15%左右,来自国家预算的投资不到1%,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是极不相称的。据国家体改委、国家工商局开展的调查统计,个体工商户平均自有资金率(自有资金占实际使用比例)为75,自有资金率100的超过一半;私营企业平均自有资金率为77.1,自有资金率为100的占53.7。

在经营中,个体工商户贷款规模5000元以下户数占77,15000元以上的不到10;私营企业贷款额在4000元以下的企业占24.2,15万元以上的占10.7,80的贷款企业平均贷款额为2.6万元。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7次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和个人投资成本。

但由于同期价格水平下降的幅度更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实际利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仍维持在5%左右的较高水平,大大提高了投资成本,抑制了投资积极性4、税费负担过重。过重的税负和“三乱”大大削弱了民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1997年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部分数据》的研究显示,现实中不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经济政策中排位第二的即是税收政策问题。对外资企业实施“超国民待遇”优惠,对国有企业也有一些减免税的优惠,但对私营投资长期实行“双重税赋”。

如有些地方规定国有风险投资公司享受“三免两减”的税收优惠,折合下来值成百上千万元,而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则无此待遇。对民营经济实行双重税收,它的利润除了要缴企业所得税外,投资人还应从企业的收益中按20%的比例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外商投资企业增资不仅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且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

《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办法》将私营企业排除在外。所得税减免政策,对外资企业是“从获利年度起”,对民营企业则从开办期起,而企业在开办初期往往没有利润或者获利甚微,优惠政策的效用大大降低了。

更有甚者,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权益转增资本金既不是分红,也不属资本交易增值,根本不在个人所得税应税范围之内,但仍要纳个人所得税。在纳税方面,民营经济受到“所有制性质”的歧视,在同其它所有制成分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由于制度缺陷,“政府职权部门化、部门职权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现象在一些地方经常发生,执法机构与收费行为之间的利益联系没有切断,使一些地方的执法机构乱收费屡禁不止,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三十多个部门,上缴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少数地方收费种类多达七十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另外,收费不规范,随意性很大,表现为收费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在一些部门中对待不同所有制成分表现的有亲有疏,对民营经济冷眼相对,严厉有加。

第6篇 有关“我国农村人民医疗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

1:有关背景及实地调查情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工程之1。其中,发展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措施之1。自xx年以来,我国1直提倡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体制进1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也是农村医疗保障的重要方面。

为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家乡的推行情况,借“101”长假之机,我回到老家横河村,作了1次有关农村医疗保障的调查,通过走访、同村民交谈、填写问卷等调查形式,我对全村的医疗保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每到1户,村民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我的提问是有问必答。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此次的调查人数较少,共计47人。但以点盖面也充分表明了横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现状。以下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村里共有1100多人,其中95%以上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被调查的47户农户看,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45户,占调查户的95.74%。

2、大部分参加农户觉得缴纳的费用可以承受得起。在被调查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45户农户中有44户觉得缴纳的费用可以承受得起;只有1户觉得勉强承受;没有1户觉得缴纳的费用不能承受。

3、81%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8.1%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程序过于复杂,10.8%的参加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在被调查的47户农户中有38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占被调查户的81%;有4户认为设置程序过于复杂,占被调查户的8.5%;有5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占被调查户的10.5%。

4、86.5%的参加农户知道身边确实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明显受益的典型事例,只有13.5%的参加农户表示不知道。

2:xx年至今“新农合”在本地的推行与发展

除了走访村民之外,我还向村委咨询了下有关情况,并特地查阅了本市及横河村隶属的飞云镇的有关具体政策和医疗设施,以及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的点滴变化。

本村从xx年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至今已推行4年。xx年之前,统筹资金标准为每人每年缴纳25元,各级财政补贴25元;从xx后,统筹资金调整为每人每年60元,其中个人缴纳30元。参合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核销下有起报点、上有封顶线,采用“当年累计、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对于5种特种病,补偿比例为20%,全年每人报销最高总额为xx元。并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报销比例从20%—50%不等。门诊医疗费的小额补偿采取即乡镇卫生院对本乡镇的参合农民凭证看病给予门诊所有费用10%的优惠。此外,参合者每两年还可到当地卫生院免费常规体检1次,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

据了解,xx年,本地的的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发生了1些变化:瑞安市为有效提高受益面及补偿水平,根据“以收定支,保障有力,略有节余”的补偿原则,对住院补偿方案进行完善:

①市外医院住院可报费用按70%标准计入市人民医院补偿基数

②中医中药住院可报费用同段别补偿增加20%。

3门诊优惠定点单位为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和片区医院,目录内药品乡镇卫生院优惠20%,中心卫生院和片区医院优惠10%;提高门诊优惠基金为人均8元(按门诊刷卡人次,每次最高补助8元)。特种病按25%补偿计算,年度封顶额3000元……

通过各种调整政策,抱愧普通门诊的优惠,特种病门诊的报销,尤其是起报线的下降,直接扩大了受益面,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参合积极性。此外,近段时间,瑞安市不断地健全结报网络,积极服务群众,使参合人数又有很大增长。为了提高结报时效,市农医办在全市设立7个片区临时结报点。这1措施,也直接方便了村民的报销。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横河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xx年1季度补偿共有25人次报销,报销金额累计达20653.05元。可见,这1医疗制度的实施还是真正落实惠及于民的。

3、“新农合”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民们对这1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呼声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我还是听到了1些消极的声音。下面,我把被调查的农户中反映最强烈的极大问题列举出来进行探讨:

1.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上,很多农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在横河村的第1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筹资这1环节出现了1定的困难。尽管村中干*将宣传做到每家每户,仍存在很多盲区无法将资金统筹到位。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今天用了3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有生病就吃亏了,也有的觉得这个制度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白交。

2、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知半解。从调查和座谈中我了解到,只有52.5%的农户知道报销医药费是有条件限制的,有11.5%的农户明确表示不知道。农民对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如何计算报销的医疗费用,医药费报销的手续等知之不详,导致农民普遍觉得报销手续10分繁琐,有的农民原本自认为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得不到补偿。

3、存在“交钱容易要钱难”的问题。从被调查的47户情况看,有10户觉得存在“交钱容易要钱难”的问题,占被调查户的21.3%。其他农户虽不这么认为,但从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在村卫生所看病后立刻就能得到报销,但去镇里或区里看病后报销医药费就没那么容易了。

4、定点乡镇医院少,农民就医不方便,并且费用高,服务水平差。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卫生所,因为他们觉得村卫生所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农民普遍反映:在定点的乡镇医院就医,因医药费偏高,即使能得到补助,自己也要支付相当多的部分,得不偿失。

5、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卫技人员缺乏、素质普遍不高,医疗设施陈旧,农民群众不能从乡镇卫生院得到正常医疗保障。这也是农民群众反映最为迫切的问题。而且根据农村合作医保的政策规定,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民群众第1级医疗保障机构,定点的乡镇医院报销幅度最大。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农民群众不但没有地方看好病,而且也不能享受医保政策带来的优惠,减轻医药负担。

4:对进1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深入宣传发动,进1步提高农民群众参合积极性。可以从以下3点做到:1抓住典型并以多种方式宣传农民受益事例。2要通过补偿公示来宣传,特别在村1级要定期向农民公布补偿兑现情况。3要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医保政策(如: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义务、审核结算流程等)。通过宣传能够使医保各项规定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打消各种顾虑,提高参加新农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进1步完善制度设计。1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贫困农民的覆盖面。2是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多方面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3、简化报销途径。及时、足额地领取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制度开始初期,取得农民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报销小额费用,可以通过把补偿过程转入管理部门的内部循环系统完成.如由财政统1拨款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对参保农民建立家庭名册、健康状况、结算补偿金额等基础性数据,农民可随时查看。当农民住院看病时,直接按规定实行电脑结算.补偿部分由医疗机构定期汇总统计上报,简化农民的报销手续.

4、加强对“农医”的培训,提高其服务及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提高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5:本次调查的感想

在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感受到了农村医疗制度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尝试以及其取得的伟大成果,这也是1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新农合与社保并轨;新农合属于大社保,并轨运行,可以利用其社保网络、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做到资源共享,完善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了“新农合”在实施中遇到的1些困难和问题,也深刻体会到农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许多参合者尚未真正地享受到或不知如何享受这1政策带来的优惠……当然,每1项新的政策的实施总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1些问题。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充分的认识到问题,了解存在的困难,要想方设法去更好的解决好问题。农村医疗制度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也需要全体农户提高自身医疗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落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早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第7篇 关于我国小学生近视的调查报告范本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人近千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中学生为55。2%,高中生为70。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近视?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近视,与年龄有关系吗?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并调查询问同学,了解近视的主要原因。

2。.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近视可能会引发的并发症。

三、结论

(1)近视的主要原因:

1看电视距离太近;

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长时间的坐在电脑、电视前;

8不合理饮食;

9在车厢里看书

10遗传因素

11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2)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1看书时作姿要端正,读书或写字时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也不要躺下看书。(三)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3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4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

第8篇 我国网购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报告

1、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誉度问题

造成信誉度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商家不发布虚假商品、销售信息,即商家的信誉度;另一方面是网络购物者提交订单后不无故取消,即买家的忠诚度,网络购物调查报告。目前网上诈骗可以说是商家信誉度的杀手。明明是没有商品,却引诱网民去购买、汇款,使汇款者两手空空,这种网上诈骗事件虽然少有发生,但其在购物网民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却较深刻、长久。商家的信誉度问题需要有一个规则来解决。但是这个规则由谁来制定,确实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业内专家认为,首先应该是行业自律;其次是各个商家联合起来组成行业协会,这样会对网络购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有一个权威机构定期发布网上商家信誉度程度情况,就好像酒店的星级评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购买者对商家信誉度的担忧。当然,随着网络购物在国内的发展,这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初次进行网络购物的顾客的客单价一般都相对较低,随着购买者购物次数的增加,购买者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度逐步增加,同时客单价也会增加。这是解决购买者对商家信誉度的一种方式——通过尝试来增进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度。而对于商家,购买者的忠诚度同样也被看中。如何确定购买者在网上下单后会如期付款、接受商品,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商家的解决方法一般会通过先付款,或是预付订金的方式尽量避免由于坏定单带来的损失。但是这种方式一般是以降低交易成功率为代价的。

2、银行竞争促进银行支付卡问题解决

现金流是网络购物的一个重要环节。cnnic的历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络购物付款的支付方式中,采取银行卡网上支付的比例逐年增高,从2001年底的15.6%到2004年6月的37.9%,如图所示。但由于商家与银行的利润问题,银行支付卡问题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现金流仍是网络购物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

网络购物网上支付比例

行业的良性竞争是促进行业发展、进步的根本。银行业的竞争使得银行客户得到了更好的服务。在网络购物中,商家会选择服务更好、成本更低的银行作为客户选择的支付银行账户。一旦该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则网络购物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将会大幅增长,从而促进网络购物的规模发展。

3、搜索功能解决信息流问题

互联网为网络购物的信息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目前,网络商店在网上有自己商品的分类、图片展示、资料介绍、用户评论等信息,还提供商品搜索功能。相对于网络购物的初期阶段,这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但这不能满足网络购物日益发展的需要。对于网络商店而言,更多的问题就集中在商品的供应上,缺货往往是目前购买者提出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网络商家根据客户对商品的搜索,分析出购买者的商品需求信息。目前国内有些商家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商店的搜索功能了解每件商品的查询次数,购买者查询但是店内没有的商品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网络购物网站的工作人员再进行商品的采购、补充。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供求双方的信息通畅,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4、形成地域化发展解决物流问题

目前很多网络商店都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主要也是考虑到配送问题。我国的商品配送问题虽然得到改善,但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一些小城市还采用比较落后的运输方式,比如自行车,这样会使配送的最末端环节变得相对较慢,调查报告《网络购物调查报告》。为解决这一问题,网络购物应该向本地化、地域化方向发展,比如有些网络商店通过与本地传统购物商家合作或自己开便利店的方式,解决配送问题,实现优势互补。

5、引导人们接受网络购物,培养人们的网络购物习惯

网络购物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习惯了传统购物的人们来说,接受这种方式还需要较长时间,也需要媒体的宣传和引导,培养人们进行网络购物的习惯。最初的购物行动需要用户亲自体验,需要购物网站将网络购物操作流程简单化、傻瓜化,减少客户网络购物的难度和心理障碍。当网民有了网络购物的习惯后,就不容易再改变。目前很多购物网站最忠诚的用户都是具有网络购物习惯的网民,他们不但自身为购物网站带来交易额,同时会把生活中的很多传统购物方式转换成网络购物方式。

6、降低网络商店门槛,让更多传统企业开展网络购物服务

对于中国的网络购物来说,真正要发展壮大,必须要让传统企业都进入到电子商务行列中。但这首先要为此创造网络环境,降低商家进入网络的门槛,使更多的企业了解网络商店带给他们的便利和效益,让更多的企业进入到网络店铺,从而提供更多的网络购物场所,使互联网上的商品更丰富,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没有足够的购物场所,购物网民的单方面增加会造成网络商品在比较、选择上的单一、匮乏。只有供求双方共同发展,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网络购物环境,推动中国网络购物的发展。

7、网络购物缺少相应的政策法规、行业规范

目前,国内没有针对网络购物的政策和法规,比如税务问题,网络购物行业规则、规范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上商业活动要遵循传统商业的政策,对模式不同的网络购物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网络购物呼唤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来保障自身的健康发展。

中国网络购物的发展趋势

网络购物的经营者在多年的经营之后,已经比较理性,知道在我国网络购物的发展中应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没有人怀疑我国网络购物会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没有人怀疑网络购物的巨大市场规模和美好发展前景。网络购物的繁荣需要时间,需要业界的投入,需要网络的发展。业内专家希望并相信中国的电子商务在一段时间后会达到国际化、标准化水平。

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网络购物会进行一些资源整合,各家网络购物经营者应该依靠自身优势商品进行发展,逐渐形成市场细分。中国地域广阔的特性,决定了网络中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是被一家垄断,都会有几家进行竞争,通过市场细分和良性竞争实现不断完善和发展。

当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购物的不断成熟时,网络购物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种是走低价格路线,像超市一样,有物美价*的商品;另一种是销售高档消费商品。随着人们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生活必需品消费价格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人们对于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会不断提高,而网络购物也会为这部分需求提供服务。因此,网络购物将会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拥有各自的客户群体,并且都可能会做得很好。

虽然目前已经有网络商家开始盈利,但是真正达到规模盈利,还需要一段时间。从经营模式上来说,网络购物会出现两种形式:一种是从传统经营模式加入到网络经营模式中来,通过网络的力量不断扩大自己品牌的知名度,给更多的人提供产品信息服务并销售产品,获取利润。另一种则是网络商家通过网络商店做出自己的品牌后,通过一些传统方式进行网下交易,从而弥补目前国内网民有限,顾客群体相对较小的缺陷。无论哪种形式,中国的网络购物都会发展成为从传统到网络,或是从网络到传统,最终统一于网络与传统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发展到最后,网络购物将不会是在商品品种和价格上的竞争,而应该是在服务上。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将是网络购物商家取胜的法宝。

一支独秀不是春,随着我国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网民的不断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展网络购物服务,中国的网络购物市场会越来越大,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也无疑是巨大的。作为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它的春天已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到来,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网络购物的发展与繁荣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来推动,需要你我的参与。

我国调查报告有(8篇范文)

第一部分调查的背景一、调查背景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各方对于国产、原创、健康的游戏产业发展理念的认知度和支持度,2004中国互联网大会组委会隆重发起了中国原创游戏支持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国相关文章

  • 我国农村调查报告(3篇范文)
  • 我国农村调查报告(3篇范文)96人关注

    1:有关背景及实地调查情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工程之1。其中,发展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措施之1 ...[更多]

  • 我国农村教育调查报告(12篇)
  • 我国农村教育调查报告(12篇)89人关注

    针对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种种问题,本报两名记者历时三个月,走访了我省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专家学者中国的乡村,始终是叫人牵挂的热 ...[更多]

  • 我国调查报告有(8篇范文)
  • 我国调查报告有(8篇范文)45人关注

    第一部分调查的背景一、调查背景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各方对于国产、原创、健康的游戏产业发展理念的认知度和支持度,2004中国互联网大会组委会隆重发起了中国原创游 ...[更多]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