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总结范文

各单元总结3篇

发布时间:2023-06-12 11:52:02 查看人数:97

各单元总结3篇

第1篇 总结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导语数学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计数、计算以及推理需要。锻炼人的思维水平以及思维品质,如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学习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学习数学可以体会和学习数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处在现代这个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定量的数学知识来提高自己在社会竞争力。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 这 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 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 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第二单元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 + 加数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法估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4、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 步骤:①先读题 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 ③作答。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3、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 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

知识要点归纳:

1、角: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如右图。 顶点

3、角的特点:①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是直的);②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③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4、用直尺画角的方法:画角时先确定一个点,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6、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① ② ③ 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①﹤②﹤③

7、★画直角的方法:①画一个点 ②从这点起画一条直线

③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所画的直线重合,直角顶点与所画的点重合

④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⑤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9、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单元

知识要点归纳: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 × 3 = 12 或 3 × 4 = 12

︰ : : : : :

相同加数 相同加数的个数 和 相同加数的个数 相同加数 和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因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

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因数×因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10、“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

11、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就是5的3倍。

第五单元

一、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

3、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二、镜面对称

如湖面的倒影、照镜子都是镜面对称现象。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三、补充对称图形。

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可以先在格子中找到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对称点,然后用直线连接。在对称轴上的点,其对称点还是这个点。对称轴是竖直方向的,图形左右对称;对称轴是水平方向的,图形上下对称。

第2篇 总结了些三年级英语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导语在中国,英语是一门主要的课程,与语文数学并列,是求学者永远离不开必学的一门课程。中国不是英语发源国家,也缺少语言环境,所以就要求孩子们在自身打好了汉语基础上,早一些接触和学习英语,自主地学、多形式地学和练、充满兴趣地去学,从小就学,因为英语是门语言,语言一定要靠积累和运用。而面对应试教育,考试也是离不开的话题。学习好英语可以从容面对英语考试,而英语试卷也对孩子学习英语有一定辅助作用,俩者彼此有用。以下是为学子们准备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3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重点知识

轴对称

1.轴对称的意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时的点叫做对应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互相重合的线段叫做对应线段。

2.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重点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轴对称的特征: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重合。

旋转 1.旋转的意义:物体绕着某一点运动,这种运动叫做旋转。

2.图形旋转方向:钟表中指针的运动方向成为顺时针旋转;反之,称逆时针旋转。

3.图形旋转的性质: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应的度数,相对应的点到旋转点的距离相等,对应角相等。

4.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 1.设计图形的基本方法:利用平移、旋转或对称,可以设计简单而美丽的图案

2.运用平移设计图案的方法:(1)选好基本图形;(2)确定平移的距离;(3)确定平移方向;(4)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运用平旋转计图案的方法:(1)选好基本图形;(2)确定旋转点;(3)定好旋转角度;(4)沿每次旋转后的基本图形的边缘画图。

4.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1)选好基本图形;(2)定好对称轴;(3)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

五年级(下)各单元重点知识归纳表(第一稿)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重点知识

因数和倍数

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如果ab=c(a、b、c都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数与倍数的关系: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的该概念,但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1)列乘法算式:根据因数的意义,有序地写出两个乘积是此数的所有乘法算式,乘法算式中每个因数就是该数的因能数。(2)列除法算式:用此数除以大于1等于1而小于等它本身的整数,所得的商是整数而无余数,这些除数和商都是该数的因数。

4.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就是用这个数,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之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3.奇数、偶数的运算性质: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大减小),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4.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5.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 1.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3.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是出来,就是分解质因数。

4.分解质因数的方法:(1):树枝图式分解法;(2)短除法分解。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重点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2.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的长度全相等;有8个顶点。

3.长方体长、宽、高的意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或5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个)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2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2.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字母表示:m3,dm3,cm3。

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m3 =1000dm3 dm3 =1000cm3.

4.容积的意义:箱子、油桶等所能装下物体的体积,叫做箱子等的容积。

5.容积的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l=1000ml

6.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1l= dm3 1 cm3.=1 ml

7.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8.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要从里面量它的长、宽和高。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具体内容 重点知识 学生的实际学习困难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1.单位1的意义: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分数单位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反来,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等于被除数,分母相等于除数,分数相等于除号。

5.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办法: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 1.真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2.真分数的特征:真分数﹤1。

3.假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大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4.假分数的特征:假分数≦1。

5.带分数的意义:由整数(不包括0)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真分数。

6.带分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分数部分,中间加又字。

7.带分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分数部分,分数部分的分数线与整数的中间对齐。

8.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当分子是分母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当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可以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也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

约分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1)列举法;(2)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小数的因数,再圏出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再看哪一个最大;(3)分解质因数法;(4)短除法。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1)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最大公因数是1。

4.约分的意义: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分数。

5.最简分数的意义: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

6.约分的方法:(1)逐步约分;(2)一次约分。

7.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通分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叫做最小公倍数。

2.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1)列举法(2)先求出两个数中较大数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圈出较小数的倍数,第一个圏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3)分解质因数法(4)短除法。

3. 求两个数的'最小倍数的特殊方法: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最小公倍数。

4.通分的意义:把异分母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5.通分的方法:通分时用原分母的公倍数作公分母,一般选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分母作分母的分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有限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2.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2)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重点知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4.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也可以直接把加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不变。

5.同分母分数连减的计算方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也可以直接用被减数的分子连续减去两个减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先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然后算括号外的

2.分数加法的简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同样适用。

第五单元:统计

重点知识

统计

1.众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2.众数的特征: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计量过程中存在两组数据,而又需要在一个统计图中表示这两组数据时,就要用两种不同形式的折线来表示不同数量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4.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5.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1)根据两组数据量多少和图纸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2)在水平射线上确定好各点的距离,分配各点的位置;(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4)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5)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6)标出题目,注明单位、日期。

数学广角

重点知识 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把待测物体分成3份,要分得尽量平均,不能够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各单元总结3篇

导语在中国,英语是一门主要的课程,与语文数学并列,是求学者永远离不开必学的一门课程。中国不是英语发源国家,也缺少语言环境,所以就要求孩子们在自身打好了汉语基础上,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各单元相关文章

  • 各单元总结3篇
  • 各单元总结3篇97人关注

    导语在中国,英语是一门主要的课程,与语文数学并列,是求学者永远离不开必学的一门课程。中国不是英语发源国家,也缺少语言环境,所以就要求孩子们在自身打好了汉语基础上 ...[更多]

总结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