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总结范文

三单元总结12篇

发布时间:2023-06-12 20:18:02 查看人数:68

三单元总结12篇

第1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共有多少(加法的认识)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4.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5.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还剩多少(减法的认识)

1.会读写减法算式,能说出减号的意义,理解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写出减法算式,从而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悟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可爱的'小猫(得数是0的减法)

1.进一步体会减法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意义。

2.提高5以内数减法的计算能力。

3.会把加法算式转化减法算式。

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

1.学会“6”的加减法,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根据图意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3.正确口算“6”的加减法,并能表达算式的含义。

4.在数的组成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背土豆(7的加减法)

1.学会“7”的加减法,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根据图意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3.正确口算“7”的加减法,并能表达算式的含义。

4.在数的组成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可爱的企鹅(8和9的加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有序地写出8、9的不同的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正确口算“8”和“9”的加减法。

3.巩固“6~9”的加、减法。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1.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1.知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和“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第2篇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知识要点归纳:

1、角: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如右图。顶点

3、角的特点:①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是直的);②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③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4、用直尺画角的方法:画角时先确定一个点,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6、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①②③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①﹤②﹤③

7、★画直角的方法:①画一个点②从这点起画一条直线

③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所画的直线重合,直角顶点与所画的点重合

④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⑤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9、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第3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生词

īnɡ xīn xī wànɡ ī rán fēi wǔ pīn ìnɡ bēn pǎ dǒu dnɡ

(精心)(希望) (依然) (飞舞)(拼命)(奔跑)(抖动)

dà īnɡ shī sè qiān hū wàn huàn xún zhǎ chuí tóu sànɡ qì

(大惊失 色)(千 呼 万 唤) (寻找) (垂头 丧 气)

fánɡ ì xù qīnɡ liánɡ liú ì shàn zi án rè óu pià

(磨坊) (继 续) (清 凉) (留意) (扇子) (炎热) (邮 票)

liánɡ shuǎnɡ shì zi xiān zǐ bō luó qì wèi xiānɡ tián

(凉 爽) (柿子) (仙子) (菠萝) (气味) (香 甜)

liánɡ shi iā ǐn óu liànɡ liànɡ ánɡ shù fēnɡ shōu

(粮 食) (加 紧) (油 亮 亮) (杨 树) (丰 收)

二、词语

què cūn zhuānɡ chōnɡ ǐnɡ xiē xī ì éi lí zǐ à shi

(冷却)(村 庄)(憧 憬) (歇息)(一枚)(梨子)(钥匙)

chèn zhe lǎ bɑ wú cǎi bīn fēn xián lái ī shɑnɡ

(趁 着)(喇叭)(五 彩缤纷) (衔 来) (衣 裳)

三、多音字组词

(磨坊) fánɡ(磨坊) shān(扇风)

磨 坊 扇

ó(磨刀) fānɡ(牌坊) shàn(扇子)

四、课文理解

《9古诗两首》

1、默写两首古诗。

《夜书所见》:萧萧 , 。知有儿童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 。遥知 ,遍插 。

2、词语解释

萧萧:指风声。 挑:捉。 篱落:篱笆。 九月九日:重阳节。

山东:华山以东,指王维的家乡。 独:单独。 异乡:他乡

逢:遇到,碰到。 倍:加倍。 遥:遥远。

3、古诗意思

《夜书所见》: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那应该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这时候,诗人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诗人一个人。

《10风筝》

1、课文里的“风筝”代表着什么,为什么孩子们要寻找飞走了的风筝?

(因为风筝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2、课文的写作顺序(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3、学了本文,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做风筝时的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和失望)

4、找出课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快乐精心 快活 大惊失色哭了 垂头丧气)

5、抄写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兴冲冲 乐呵呵 怒气冲天 伤心 失望……)

《11秋天的雨》

1、背诵全文

2、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写作,每段都是(先总写,后分说)。

3、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秋雨的?(秋雨的色彩、气味、告诉小动物们冬天快要来了)

4、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因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小动物们冬天快要来了)

《12听听,秋的声音》

1、我会读:手臂 振动 歌韵叮咛掠过歌吟辽阔音乐厅绽开匆匆

2、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大树抖动手臂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的声音、大雁暖暖的叮咛、秋风掠过田野的歌吟,还有每一片叶子、每一朵小花、每一滴汗水、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的声音)

《语文园地三》

1、习作:要学会用“总分总”和“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来写作文。例文:《秋天的果园》。

2、我的发现:会写表示颜色的词语(课文49页)

abb格式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 白茫茫 白花花 黑乎乎 黑漆漆 绿油油 黄澄澄

3、“的”和“地”的不同:“的”后面跟名词或者人物,“地”后面跟动作。比如,美丽的花朵,快活地唱歌。

4、背诵和默写“读读背背”

背诵《花鸭和彩霞》

第4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圆》知识点总结

一、认识圆

1、圆的定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2、圆心: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

5、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6、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 。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 =

8、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经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

9、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10、只有1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 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长方形

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等边三角形

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圆、圆环。

二、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

2、圆周率实验:

在圆形纸片上做个记号,与直尺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求出圆的周长。

发现一般规律,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数。

3.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pai) 表示。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取 3.14。

(2)、在判断时,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倍,而不是3.14倍。

(3)、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4、圆的周长公式: c= d = c

或c=2 r = c 2

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6、区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

(1)周长的一半:等于圆的周长2 计算方法:2 r 2 即 r

(2)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计算方法:r+2r

三、圆的面积

1、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用字母s表示。

2、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逐渐逼近的转化思想: 体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化新为旧,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2)、把一个圆等分(偶数份)成的扇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3)、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因为: 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周长的一半 圆的半径

s圆 = r r

圆的面积公式: s圆 = r2

4、环形的面积:

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r=r+环的宽度.)

s环 = - 或

环形的面积公式: s环 = -r)。

5、一个圆,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而面积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这倍数的平方倍。 例如: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3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3倍,而面积扩大9倍。

6、两个圆: 半径比 = 直径比 = 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这比的平方。 例如:

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3,而面积比是4∶9

7、任意一个正方形与它内切圆的面积之比都是一个固定值,即:4∶

8、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面积最大,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反之,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周长最短。

9、确定起跑线:

(1)、每条跑道的长度 = 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 + 两个直道的长度。

(2)、每条跑道直道的长度都相等,而各圆周长决定每条跑道的总长度。(因此起跑线不同)

(3)、每相邻两个跑道相隔的距离是: 2跑道的宽度

(4)、当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2当一个圆的直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a厘米。

第5篇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州园林知识点总结

一、《苏州园林》总体把握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由总到分,由主到次。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二、说明方法:

1.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作用: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2.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都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引用)真切有力地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打比方、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举例子作用:真切有力的说明池沼追求自然美。

3.摹状貌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

4、分类别

池沼分两种: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模样。

三、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4)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5)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答案:

(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2) “务必”“无论”“总是”表明设计者坚定的追求,起强调突出作用。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3)“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4)“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5)“大多”在范围上限制,概括一般现象,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四、重点题目:

1、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

(表明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的独创性,给人审美愉悦,而技术指操作方面熟练的技巧,给人实际效用的东西。艺术比技术层次高,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图)是什么意思?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反而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第6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条)

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格)

分母是1000的分数写成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立方体)

2、判断一个小数是几位小数,可以通过数小数点后面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个数,就是几位小数。注意:写几位小数要大写,如:4.032,小数点后面有3个数字,是(三)位小数。

3、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个位,计数单位个(1)

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十位,计数单位十(10)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十分之一(0.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百分之一(0.01)

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千分之一(0.001)

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十分位,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整数部分没有最高数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1里面有(10)个0.1(十分之一) ,0.1(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0.01(百分之一)0.01(百分之一)里面有10个0.001(千分之一),1里面有100个0.01。

6、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7、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

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先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十分位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百分为相同的,再比较千分位……

8、数的改写:

(1)改写用“万”作单位:<1>;从右边开始向左数四位,在万位和千位之间画“┆”,在“┆”下方点上小数点;<2>;把小数点末尾的“0”去掉,添个“万”字;<3>;用“=”号连接。

注意事项:(1)改写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2)位数不够的用“0”补上(先写上虚写的“0”,=后面就改为实写的“0”。举例:4309→0┆.4309=0.4309 309→0┆.0309=0.0309)(3)它是准确数,前后数必须用“=”连接。

9、求整数的近似数: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用“≈”号连接。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用“≈”号连接。

10、求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要看小数部分第一位(十分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五入。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要看小数部分第二位(百分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五入。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小数部分第三位(千分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五入。

注意事项:

(1)在表示近似值时末尾的“0”一定不能去掉。(例如,一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是1.50,末尾的“0”不能去掉。虽然1.50与1.5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一样,1.50表示精确到百分位,而1.5表示精确到十分位,所以1.50在表示近似数时末尾的“0”一定不能去掉。)

(2)向前一位数字五入进一时,满十要向前进一,再满十继续向前进一(举例:19.97保留一位小数,19.97≈20.0,百分位上数字是7,比5大,舍去7,向十分位上的9进1,9+1=10,继续向个位上的9进1,19+1=20)

第7篇 高二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是什么?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为什么?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直接原因)②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③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④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的劳动热情,促进了财富的创造和生产力的发展。

2

、简述按劳分配的性质、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具体表现、必然性和意义?

(1

(2)地位

3)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劳动(包括劳动数量

(4)具体表现:包括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工资收入方式,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

(5)必然性:是由我国的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①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②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我国的非按劳分配包括哪些分配方式?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何意义?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②范围:适用于个体经济。注:我国农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家庭联产承包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③范围:适用于任何经济形式。注:公有制企业里面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3

权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确认。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③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1)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

)原因和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注: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再分配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实施的分配过程。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新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具体措施: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具体措施:

a、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b、通过强化税收调节,

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1)含义: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分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分配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

(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1)原因和意义:a、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b、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①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8篇 苏教版高三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考知识点总结

不等关系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总的来说,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 )(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 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苏教版高三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不等关系知识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

苏教版高三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元二次不等式

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为2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它的一般形式是 ax²+bx+c>0 或 ax²+bx+c<0(a不等于0)其中ax²+bx+c是实数域内的二次三项式。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苏教版高三数学上册知识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主要应用于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证明不等式。其可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几何平均数小于或等于它们的算数平均数。

第9篇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苏州园林》总体把握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由总到分,由主到次。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二、说明方法:

1.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作用: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2.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都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引用)真切有力地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打比方、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举例子作用:真切有力的说明池沼追求自然美。

3.摹状貌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

4、分类别

池沼分两种: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模样。

三、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4)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5)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答案:

(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2) “务必”“无论”“总是”表明设计者坚定的追求,起强调突出作用。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3)“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4)“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5)“大多”在范围上限制,概括一般现象,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四、重点题目:

1、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

(表明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的独创性,给人审美愉悦,而技术指操作方面熟练的技巧,给人实际效用的东西。艺术比技术层次高,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图)是什么意思?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反而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第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3单元: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叫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1)有四条直的边;(2)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 =三条边的和,四边形的周长 =四条边的和。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9、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第11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知识点总结

一、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乘法: 因数 × 因数 = 积 除法: 积 ÷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

(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

(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 ]”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

1、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2、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 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 一个数÷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 或:

① 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 – 1

② 求少几分之几: 1 - 小数÷大数

三、比和比的应用

(一)、比的意义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例: 路程÷速度=时间。

4、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7、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7、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比:

(2)用求比值的方法。注意: 最后结果要写成比的形式。

如: 15∶10 = 15÷10 = 3/2 = 3∶2

5.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如: 已知两个量之比为,则设这两个量分别为。

路程一定,速度比和时间比成反比。(如:路程相同,速度比是4:5,时间比则为5:4)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

(如:工作总量相同,工作时间比是3:2,工作效率比则是2:3)

第12篇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 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的理想*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 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2.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 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 性格和为人。

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 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

4.文章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三单元总结12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圆》知识点总结一、认识圆1、圆的定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2、圆心: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三单元相关文章

  • 三单元总结12篇
  • 三单元总结12篇68人关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圆》知识点总结一、认识圆1、圆的定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2、圆心: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 ...[更多]

  • 第三单元知识总结12篇
  • 第三单元知识总结12篇27人关注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7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 ...[更多]

总结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