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总结范文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6篇

发布时间:2022-12-14 08:14:01 查看人数:98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6篇

第1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日本经济发生的变化及殖民体系

p108: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到20世纪初日本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但由于日本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日本更多地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样,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垄断集团同军阀集团相互勾结,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日本帝国主义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日本天皇政府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征服朝鲜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910年日本又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把俄国势力从中国东北排挤出去。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③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第2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矛盾冲突焦点的演变

1.16~18世纪中期——西、葡、英、法、荷争夺殖民霸权。

2.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欧洲国家与法国的战争。

3.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国争夺巴尔干。

4.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为统一德国与邻国的战争。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美日之间的矛盾。

7.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期间——世界各国同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

8.二战后初期——两大阵营的对峙。

9.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美苏争霸。

第3篇 人教版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第4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维也纳体系

(1)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3)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2)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3)矛盾

(4)调整: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②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②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

(1)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2)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3)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发展历程:1945~1955年是体系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出现;1955~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1969~1985年是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体系的瓦解时期。

4.世界格局多极化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3)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的不同:①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③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

第5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中世界近现代史重要历史观点

1、16c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这之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2、中世纪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及思想观念发展的差异,阿拉伯、中国等亚洲国家(古代文明中心)或分裂或闭关自守,由先进变为落后;而欧洲却经历了空前的变化,后来居上。

3、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最先在意大利,然后在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自我消费,注定了它的闭塞性和迟滞性;商品经济,面向市场,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超前性。两相比较,商品经济较之自然经济所具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不言自明。

4、商品经济一旦产生并发展,就会在一切领域猛烈地冲击封建制度。商品能够使全社会无时无刻不感到它的存在和影响。商品经济使得货币成为财富的标志。货币地租取代了徭役地租和实物地租。西欧的各封建专制王朝,为了'中兴',也普遍地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这又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

5、商品经济自身充满活力,它的自由的特征和对人权自由所表现出了强烈要求,证明了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并可进一步推动其发展的经济形态,它是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及近代社会能够飞速发展的根基。

6、商品经济,冲破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枷锁;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和宗教改革,解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桎梏。欧洲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17c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

7、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一方面向海外大规模扩张,商品经济更加发展;另一方面它们对亚、非、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又造成殖民地的极端贫困和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力量大大加强,到19c时,已深深地渗入或控制印度、中国等亚洲古老的文明中心。

8、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①、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②、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③、公民取代臣民。这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三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基本上概括了人类历史的最主要的内涵。

9、文艺复兴是一个要使人类对自然和人类本身觉醒的启蒙时代,它要用理性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用理性权威代替上帝权威。

10、商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阶段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才逐渐取得商业资本居主导地位。商业资本一般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资本,它的运动方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他以贱买贵卖为原则,是资本的最古老的形式之一.打入生产领域的商人成为包买主,意及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加速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因而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

11、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完全意义的反封建革命,它只需*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就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革命后还不能建立起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12、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不是一帆风顺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显现出曲折反复的斗争历程。革命过程中起领导作用的是经济实力强大,政治上较为成熟的大资产阶级(金融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因此,革命最终只能确立大资产阶级执政时所取得的成果。

13、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贵族领导下,联合一切反封建阶级所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人民

众是斗争的主力,但领导力量始终是资产阶级,群众运动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为此,革命不带有解放劳动人民的使命。

14、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出的优越性,封建专制统治面临的危机,使欧洲一些国家开始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封建专制,但改革措施却从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既反映出封建王朝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反映出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改革的长处在于很少引发大的动荡,对生产力有相当的保护作用。

15、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是欧洲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新思想,不仅动摇了封建统治,而且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

1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使生产规模更加扩大,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竞争愈趋激烈,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际关系的变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7、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于是,垄断组织形成。垄断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它是适应和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这种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和依靠垄断适应生产力进步的经济模式,表明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已定型。此后虽有较大的发展,又有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等,但其基本形态没有再发生根本的变化。

18、经济上这种飞跃式的大发展,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是人的自身的变化。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价值显得更加突出;其次是社会利益集团的划分更为明显;第三是为了协调矛盾,稳定局势,各国建立比较健全的代议制民主,政*政治和公民自由等制度,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大体定型。

19、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英、美、法等国家基本上走的是自由主义的道路。而俄、日、德等国家则还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体制,它们要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的模式,还有一段曲折的路程。这几个国家中的专制主义,绝非是垄断带来的恶果,而是保留封建残余过多造成的,正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资产阶级的改革。

20、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给各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也使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各大工业国的资产阶级日益将资本输出作为攫取更大利润的手段。资本输出和伴随而来的国际垄断集团组织的出现,在客观上必然促使东方各国和各地区传统古老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进一步瓦解,建立起一批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企业,继而产生民族资本主义。这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一种体现。

21、资本主义列强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逆历史潮流的现象。这场争夺霸权的角逐,最终酿成一场大战,造成一场浩劫。一战结束,是世界近代史结束的标志。

22、从19c70`s到20c初的30年间,世界基本上没有发生过革命,资本主义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继续征服世界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展,达到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基本定型的程度。

23、以科技为依据,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从此成为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表明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已经定。

24.正确认识圈地运动对资本主义的作用:①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使封建的小农经济转变成资本主义的大农业.②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提供了大批*价劳动力.③开辟了国内市场.总之圈地运动虽然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群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所以,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应肯定它的推动作用.

第6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问题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

答: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原因:1、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积极开拓海外活动,推动了手工工场的发展。

2、'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

3、16世纪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及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4、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银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场主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农村中雇工经营的农场主或牧场主,有的兼营工商业,被称为新贵族。他们有着共同利益,在革命中结成同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有着共同利益,在革命中结成同盟。)

3、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是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4、思想基础:出现了清教徒运动,有清教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爆发标志、经过、结果?

答: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爆发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经过:(一)议会斗争阶段:(1640--1642)国王征新税-议会限制王权,人民支持

(二)内战阶段:(1642-1649)克伦威尔议会军纳西比、马斯顿荒原战役

(三)共和国阶段和护国政治阶段:(1649-1653-1660)克伦威尔掌权

措施:内:武力维护统治,发展工商业,厉行清教法规;外: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

评价: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既得利益,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复辟原因:克死后军官夺权造成政局混乱,资级和新贵族为巩固统治秩序,同意查理二世复辟。)

(五)光荣革命阶段:1688--1689年(威*)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1689年内容:限制国王权利,约束国王作为。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答:1、*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道路。

3、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6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答: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1、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积极开拓海外活动,推动了手工工场的发展。2、"圈地运动"使…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高二历史知识点相关文章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6篇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6篇98人关注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答: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1、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积极开拓海外活动,推动了手工工场的发展。2、"圈 ...[更多]

总结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