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总结范文

单元知识总结12篇

发布时间:2023-02-01 11:14:02 查看人数:89

单元知识总结12篇

第1篇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归纳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归纳

1、主权国家

(1)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权利和义务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2、联合国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章精神所进行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①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4、国际形势

(1)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社会要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基本内容)

a、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d、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作用:

(1)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章的宗旨和原则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下册政治第四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2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共有多少(加法的认识)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4.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5.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还剩多少(减法的认识)

1.会读写减法算式,能说出减号的意义,理解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写出减法算式,从而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悟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可爱的'小猫(得数是0的减法)

1.进一步体会减法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意义。

2.提高5以内数减法的计算能力。

3.会把加法算式转化减法算式。

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

1.学会“6”的加减法,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根据图意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3.正确口算“6”的加减法,并能表达算式的含义。

4.在数的组成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背土豆(7的加减法)

1.学会“7”的加减法,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根据图意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3.正确口算“7”的加减法,并能表达算式的含义。

4.在数的组成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可爱的企鹅(8和9的加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有序地写出8、9的不同的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正确口算“8”和“9”的加减法。

3.巩固“6~9”的加、减法。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1.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1.知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和“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第3篇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知识要点归纳:

1、角: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如右图。顶点

3、角的特点:①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是直的);②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③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4、用直尺画角的方法:画角时先确定一个点,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6、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①②③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①﹤②﹤③

7、★画直角的方法:①画一个点②从这点起画一条直线

③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所画的直线重合,直角顶点与所画的点重合

④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⑤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9、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第4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第5篇 初二下册政治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册政治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塑造健康人格

第1课 珍爱生命

★16、生命为什么需要相互关爱?(应怎样看待地球上的其他生命?或为什么要尊重其他生命?)

①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②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因为它们是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

第2课 磨砺坚强意志

人生为什么需要坚强的意志?

(1)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要坚强面对挫折。

(2)坚强的意志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

第3课 培养高雅情趣

1、生活丰富多彩,人的'情趣也多种多样。

2、为什么情趣使生活更美?(高雅情趣的意义)

(1)高雅的情趣,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促使我们发现美、欣赏美、更好地感受美,领略自然、艺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美。

第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1.熟练在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计算。

2.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3.一道除法算式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例:183

(1)18除以3除以的前面是被除数、除以的后面是除数

(2)3除18除的前面是除数,除的后面是被除数

(3)18被3除

辨别:30除一个数,商和余数都是2,求这个数?

(求被除数)

30除以一个数,商和余数都是2,求这个数?

(求除数)

4.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此一道乘法算式能写两道除法算式

例:907=6306307=906309=70

反之,乘法并不是除法的逆运算。

二、两位数或三位数被一位数除p34-42

1.横式p34、39:

两位数分拆方法:1、我们把被除数分拆成能够被除数除尽的最大整十数。

2、把剩下的整十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被除数去除。

因此,分拆时一般先看除数,

除数是2被除数一般可分出20、40、60、80

除数是3被除数一般可分出30、60、90

除数是4被除数一般可分出40、80

当无法分出整十数时,可按乘法口决表进行分拆,便于口算。

三位数分拆方法:先分整百的,再分整十的,最后分单个的;整百的不够分,和整十的合起来再分,整十的不够分,和单个的合起来继续分。分的时候还要考虑是否方便口算。

(注意:与两位数乘一位数横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没有列出加法算式)

2.竖式:

方法:(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

(2)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就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3)当十位或个位不够商1时,要用0来占位。(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4)余数要比除数小

(注意部分步骤可以省略)

例:p37p41例3

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五落

验算方法:通过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来验证被除数与原题中的是否一致。验算时用竖式。

分析:第一题:商中间为0

第二题:被除数末尾是0,前面能被除尽,0应写在8的下方。

第三题:1,被除数末尾0除以任何一个数=0,个位商0

2,被除数末尾0前面能被除尽,0应写在4的下方。

第四题:少了落的步骤。

p41/例3/38072被除数中间为0,被除数最高位能被除尽,中间的0不需要落下。

3.估商是几位数:

主要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和除数的关系:

如果被除数最高位除数或者=除数,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

如果被除数最高位除数,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比它小一位数

例:735□,要使商是两位数,除数可以填;要使商是三位数,除数可以填。

4.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关系

(1)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例:◎□=95,□里最小填;

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是8,商是25,那么被除数最大是。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例:28□=□3,□=

5.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例:3□26,要使商的末尾是0,□里可以填。

分析:商的末尾是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

因此,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必须除尽,没有余数。

想:3□6没有余数

例:□214,当□里填时,商末尾有0。

分析:商的末尾是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

因此,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必须除尽,没有余数

想:□24没有余数分两种情况:最高位比除数小时:□填1、3

最高位比除数大时:□填:5、7、9

例:6□43,要使商的中间是0,□里可以填。

分析:商中间是0,则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

因此,除到被除数的百位必须除尽,63=2

例:□214,当□里填时,商中间有0。

分析:商中间是0,则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比除数数小,不够商1

因此,除到被除数的百位必须除尽想:□4没有余数□可以填4或8

5.p43除法的估算

例:1386商在20到30之间

步骤;1,根据除数找小于被除数却能被除数除尽的最大数因此138估成1201206=20

2,另一个商比估算出的第一个商大十因此20+10=30

(也可以根据除数找大于被除数却能被除数除尽的最小数1806=30)

常见错误:例5255=105估算:商在104到114之间

分析:根据精确计算的结果写出的估算答数

改正:商在100到110之间。

6.除法的应用p44

做题时需要注意问题,一般情况下,余数要占一份的就加1,如讲到坐船、坐车的题目。余数不够一份的,就去尾。如讲到做裤子、扎花等问题。

辨析:8个篮球装一箱,767个篮球至少可以装几箱?

分析:7678=95箱7个

题中的至少说明余数也需要占一份7个也需要一个箱子装,因此需要加1,共有96箱。

8个篮球装一箱,767个篮球最多可以装几箱?

分析:题中的最多说明余数不需要占一份。7个没有装满一箱,因此最多可以装95箱。

7.单价、数量、总价p45、46

(1)能从题目中分析出单价、数量及总价

(2)能够根据问题,灵活应用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3)拓展:能用小数表示元、角分

例:3元:3.00元小数点左边为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为角

第二位为分

1元5角:1.50元10元5分:10.05元

第7篇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的总结

关于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的总结

身份证号码:由18位组成

(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

(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3)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4)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6)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7)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校检码可以是0~9的数字,有时也用x表示。

第8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1.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5.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6.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9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生词

īnɡ xīn xī wànɡ ī rán fēi wǔ pīn ìnɡ bēn pǎ dǒu dnɡ

(精心)(希望) (依然) (飞舞)(拼命)(奔跑)(抖动)

dà īnɡ shī sè qiān hū wàn huàn xún zhǎ chuí tóu sànɡ qì

(大惊失 色)(千 呼 万 唤) (寻找) (垂头 丧 气)

fánɡ ì xù qīnɡ liánɡ liú ì shàn zi án rè óu pià

(磨坊) (继 续) (清 凉) (留意) (扇子) (炎热) (邮 票)

liánɡ shuǎnɡ shì zi xiān zǐ bō luó qì wèi xiānɡ tián

(凉 爽) (柿子) (仙子) (菠萝) (气味) (香 甜)

liánɡ shi iā ǐn óu liànɡ liànɡ ánɡ shù fēnɡ shōu

(粮 食) (加 紧) (油 亮 亮) (杨 树) (丰 收)

二、词语

què cūn zhuānɡ chōnɡ ǐnɡ xiē xī ì éi lí zǐ à shi

(冷却)(村 庄)(憧 憬) (歇息)(一枚)(梨子)(钥匙)

chèn zhe lǎ bɑ wú cǎi bīn fēn xián lái ī shɑnɡ

(趁 着)(喇叭)(五 彩缤纷) (衔 来) (衣 裳)

三、多音字组词

(磨坊) fánɡ(磨坊) shān(扇风)

磨 坊 扇

ó(磨刀) fānɡ(牌坊) shàn(扇子)

四、课文理解

《9古诗两首》

1、默写两首古诗。

《夜书所见》:萧萧 , 。知有儿童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 。遥知 ,遍插 。

2、词语解释

萧萧:指风声。 挑:捉。 篱落:篱笆。 九月九日:重阳节。

山东:华山以东,指王维的家乡。 独:单独。 异乡:他乡

逢:遇到,碰到。 倍:加倍。 遥:遥远。

3、古诗意思

《夜书所见》: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那应该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这时候,诗人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诗人一个人。

《10风筝》

1、课文里的“风筝”代表着什么,为什么孩子们要寻找飞走了的风筝?

(因为风筝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2、课文的写作顺序(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3、学了本文,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做风筝时的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和失望)

4、找出课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快乐精心 快活 大惊失色哭了 垂头丧气)

5、抄写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兴冲冲 乐呵呵 怒气冲天 伤心 失望……)

《11秋天的雨》

1、背诵全文

2、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写作,每段都是(先总写,后分说)。

3、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秋雨的?(秋雨的色彩、气味、告诉小动物们冬天快要来了)

4、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因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小动物们冬天快要来了)

《12听听,秋的声音》

1、我会读:手臂 振动 歌韵叮咛掠过歌吟辽阔音乐厅绽开匆匆

2、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大树抖动手臂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的声音、大雁暖暖的叮咛、秋风掠过田野的歌吟,还有每一片叶子、每一朵小花、每一滴汗水、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的声音)

《语文园地三》

1、习作:要学会用“总分总”和“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来写作文。例文:《秋天的果园》。

2、我的发现:会写表示颜色的词语(课文49页)

abb格式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 白茫茫 白花花 黑乎乎 黑漆漆 绿油油 黄澄澄

3、“的”和“地”的不同:“的”后面跟名词或者人物,“地”后面跟动作。比如,美丽的花朵,快活地唱歌。

4、背诵和默写“读读背背”

背诵《花鸭和彩霞》

第10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有关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 观察物体

二年级(上册)教材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学习“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3.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一、 统计

(一)画“正”字统计

(二) 画条形统计图统计

二、 可能性

谁的数量多谁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经常 、偶尔 、差不多)

第十单元 认识分数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

1.分数的表示:分子、分母、分数线。

2.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第11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第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1、加法:

(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3)能熟练完成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逐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

2、减法:

(1)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的过程,并逐步学会合理、恰当的估算,能用估算的结果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4)能熟练完成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加减法的验算: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单元知识总结12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一、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1.熟练在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计算。2.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3.一道除法算式能用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单元知识相关文章

  • 单元知识总结12篇
  • 单元知识总结12篇89人关注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一、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1.熟练在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计算。2.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3.一道除法 ...[更多]

  • 历史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
  • 历史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29人关注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2、改革者:伯利克里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 ...[更多]

  • 第三单元知识总结12篇
  • 第三单元知识总结12篇27人关注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7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 ...[更多]

  • 七单元知识总结10篇
  • 七单元知识总结10篇23人关注

    字1、较难的有:锦、鹰、巢、蕉、崭、喃、腾、2、易出错的词语有:丛林、牢记、拍手、保护、动物、母鸡、小猫、羽毛、红领巾、捕捉理由、活跃、蹦蹦跳跳、机灵、清晨 ...[更多]

  • 六单元知识总结4篇
  • 六单元知识总结4篇18人关注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1、7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 ...[更多]

总结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