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啰唝曲

作者:刘采春 朝代:唐代 收录时间:2022-03-09 19:17:12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啰唝曲

诗词赏析

《啰唝曲·那年离别日》刘采春 古诗鉴赏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其写作特色是: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那年离别日”是这组诗的第四首。

这首诗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有相似之处。“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深情无尽。”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作品出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啰唝曲》刘采春 翻译、赏析和诗意

那年离别天,只道住在桐庐。

桐庐人不见,现在得到广州书。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刘采春,唐人。

刘采春,女,淮甸即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即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

相关诗句

《啰唝曲六首》[唐代] 刘采春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

自无枝叶分,莫恐太阳偏。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

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

作者千古名句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出自《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唐代] 刘采春

不怕慢,只怕站。

出自《增广贤文·下集》[唐代] 刘采春

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出自《南浦·旅怀》[唐代] 刘采春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出自《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唐代] 刘采春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

出自《满江红·汉水东流》[唐代] 刘采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出自《祝英台近·晚春》[唐代] 刘采春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出自《初秋》[唐代] 刘采春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唐代] 刘采春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出自《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唐代] 刘采春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出自《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唐代] 刘采春

啰唝曲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刘采春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