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工之侨献琴

作者:刘基 朝代:明代 收录时间:2023-08-01 20:38:06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工之侨献琴

诗词赏析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注释

1.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2.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3.斫(zhuó):砍削。

4.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鼓琴,指弹奏古琴。

5.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6.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美:美琴,形容词作名词用。

7.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8.使:让。

9.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10.弗:不。

11.谋:谋划。

12.诸:兼词,之于。

13.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14.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15.匣而埋诸土:(把它)装在匣子里并埋在泥土中。匣,装在匣子里。而,递进连词,并且。诸,兼语词,之于。

16.期(ji第一声)年:第二年;满一年。

17.适:到……去。

18.贵人:大官。

19.易:换,交易。

20.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21.传视:大家传递看着。

22.希:同“稀”,稀世:世上少有。

23.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24.岂:难道。

25.独:只。

26.莫:没有什么。

27.然:如此。

28.其: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29.其:代词,代指工之侨

30..珍:珍宝。

《工之侨献琴》刘基 古诗赏析

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琴不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声而玉应”,材质、音质俱佳,因此制作者对它的评价是“天下之美”。虽然如此,这架琴经过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经优秀乐师们的鉴定,终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这样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希世之珍”。

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鲜明而深刻的。

文中“弗古,还之”与“世之珍也”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人们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内在。

《工之侨献琴》刘基 古诗感悟

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工之侨献琴》刘基 翻译、赏析和诗意

工的侨得到良桐吧,砍来为琴,弦来演奏的,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的,贡献的太常。

使国工看的,说:“不古。

”回来的。

工的侨带回家,考虑各种油漆工,作断纹呢;又商量篆工,作为古代窾呢。

匣而埋在土,一年出的,抱着孩子到市。

贵人过而出现的,代之以百金,献给朝廷。

乐官传看,都说:“稀世的珍宝啊。

”工程的侨听到的,感叹说:“可悲啊,世上的!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没有不这样了!而不早一点的,他给丢了。

”就离开了,到了雁荡山的山,不知道他的下落。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刘基,明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作者千古名句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出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章》[明代] 刘基

陶铸性情,功在上哲。

出自《文心雕龙·征圣》[明代] 刘基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出自《木兰花慢·中秋饮酒》[明代] 刘基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出自《孔雀东南飞并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明代] 刘基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出自《北风行》[明代] 刘基

记当日、门掩梨花,翦灯深夜语。

出自《绮罗香·咏春雨》[明代] 刘基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出自《偶成》[明代] 刘基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明代] 刘基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出自《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明代] 刘基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出自《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明代] 刘基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