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一剪梅·中秋元月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 收录时间:2023-08-03 12:57:06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月也杯中 一作:月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一剪梅·中秋元月

诗词赏析

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

注释

①尊:同“樽”,酒杯。

②浑欲:简直想。化工:指自然的造化者。

③ 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寂寞,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弥补这些遗憾了。

《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 创作背景

辛弃疾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曾写《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可是,权奸当道,欺圣蒙主,辛弃疾进奏不被采纳,反遭弹劾、排挤、打击,直至削官罢职,被废闲居。这首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 翻译、赏析和诗意

记得回答中秋桂花树,花了杯中,月的杯子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说湿纱窗,雨湿纱窗。

(月的杯子中作一次:月亮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是很难通,真的很难通。

满堂只有蜡烛花红,歌且从容,杯并且从容。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辛弃疾,宋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作者千古名句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出自《虞美人·听雨》[宋代] 辛弃疾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出自《尚书·虞书·益稷》[宋代] 辛弃疾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出自《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宋代] 辛弃疾

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之明。

出自《》[宋代] 辛弃疾

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

出自《贺新郎·寄丰真州》[宋代] 辛弃疾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节》[宋代] 辛弃疾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出自《古柏行》[宋代] 辛弃疾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宋代] 辛弃疾

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

出自《围炉夜话·第三七则》[宋代] 辛弃疾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出自《清明日独酌》[宋代] 辛弃疾

一剪梅·中秋元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月也杯中一作:月在杯中)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