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心理学读书心得16篇

发布时间:2024-03-15 18:26:02 查看人数:79

心理学读书心得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437个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朗读需要 8分钟,有107位用户关注。

看完《学与教的心理学》,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深深的体会到,教学是双方的,要想顺利的、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知道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心理,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通过学习使我在以下方面对学与教有了新的和更高的认识:

一、教师的素质以及获得做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本身必须应有良好的心理特征和较高的素质以及广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一个漫漫的培养和成长过程所形成的。自己在教学上虽已不年轻,但与专家教师的差距相差甚远,原因是我与专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不同造成的,但我也深知这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例如:可以通过(一)教学常规和策略的训练、(二)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外部的支持,象合作教师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会逐渐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特征和提高心理素质,努力向专家教师学习、向老教师请教、与优秀的青年教师探讨。这样才会尽快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才会尽快缩小与专家教师的差距,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除了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复杂的过程,学生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所以我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学习,对于学习,不同的阶段,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最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本书把学习定义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定义中有三个要点:第一,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第二,其变化是后天经验引起的。第三,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九保持”。

二、学与教关系的处理 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发展更是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算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

(三)具体运算阶段、

(四)形式运算阶段。

我们现在的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一部分同学对于家长有叛逆心理,对于学校老师有逆反心理,这个阶段的同学思维有以下特征:

(1)假设-演绎思维、

(2)抽象思维、

(3)系统思维。

而且不同的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很多差异,如:(1)认知方式的差异,(2)学生性格的差异等,导致学习的差异。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应首先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不同类型学习的特殊过程和条件,几种复杂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并且学会解决问题。有了以上的准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较好的课堂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随着年龄的变化,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人的同一发展阶段也有高潮和低潮阶段,何况一个未成年人,也有高潮和低潮,此时不应该横加指责,应及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设计进行调整,改善课堂气氛,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的荣誉感。并及时进行学习结果的测试、诊断和讲评,从诊断中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分不同层次进行表扬来激发学习兴趣,从此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缺少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与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与学就离不开课堂,课堂总是要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的。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但不听课的 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课堂与教学的各种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的优秀教师。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2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663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分钟,朗读需要 4分钟,有162位用户关注。

精品资料范文

对于有效教研,本人认为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加强备课环节的研究,开展备、教、批、复、考,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搞好有效教研工作的前提。为此,严格纪律,使教研活动、备课活动正常化,做到定时间、定地点、有内容、有主讲人、有记录。对于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注重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在教研活动的之研讨课上,要力求在备课时做到统一思想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使备課活动做到有序、有物。在每次的研讨课活动中,从上课老师进行说课开始,从备课思路到教学方法、从最初的设想到具体的实施等等,以其他老师进行认真的评课为延伸,大家都能从帮、教、学的角度,诚恳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通过评课,要评出缺点、评出优点、评出亮点、评出创新点。评课活动,使不同层次的老师都有不同层面的提高,也使教研组工作的开展更为有效。  二、让活动变身,让教研精彩有效

本人认为教研活动不是冰冷枯燥纯粹的教学研究,应该要有血有肉,要让大家有进步让大家欢喜。因此在语言上的暗示作用很总要,从任务布置的温馨提示到活动后的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这样形象的字眼让我们的教研更有爱,更有指向性,同时在教研中能正确对待生成的问题,还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研资源,从而提高教研资源,把原先可能的难点转化成教学的亮点。这样的教研更有效。只有有效的有爱的教研,我们教师才能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不断用教学专业标准要求自己,并且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有爱、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最佳境界。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3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616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分钟,朗读需要 4分钟,有214位用户关注。

又是一期的团体心理课程落幕了,在这次课程中我受到很多启发,意外的发现了一些自己从未发现的问题。

老实说,我内心非常抗拒这样的上课氛围。因为有事耽误了,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看见所有的同学都已围坐成圈。我的心就开始七上八下了。剩下了两个位子,我选择了靠女生的那个安顿下来。失去桌子保护的座位排列方式,感觉自己的一切暴露在别人的眼皮之下。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空间感真的让我浑身不自在。

在整个活动互动中,各种问答,思考,感受的环节让我第一次碰触到那些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

我是个开朗乐观的女孩,我善于交友。我一直坚定的认为自己与人的关系间根本不存在害怕的感受。我从来没有发现当自己被别人瞩目的眼光看着的时,浑身如此的不自在。我迫切的需要一些东西遮挡住自己。我紧紧的抱着本子,感觉这样可以拉远一些我和别人的距离。每一轮回答我都努力用微笑掩饰自己的紧张感,身体尽量的贴住椅背让自己觉得安全一些。也会时不时的开关我的笔套,缓解紧绷的神经。无数个瞬间我都有一种想逃离的冲动。

在面对大家挑选一个最喜欢的人的环节,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开始去尝试感受怎么接纳和理解不同的人;去试着感受着一些同学身上的真实的情绪;我发现了自己原来那么害怕不被别人喜欢;同时也害怕被人喜欢;还有当自己成为焦点的那种恐惧感……

这些都是现在我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希望将来的某一天我可以很坦然的在别人的瞩目下仍旧拥有灿烂的笑容。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4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987个字,预计阅读需要3分钟,朗读需要 6分钟,有250位用户关注。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范文

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那么从拿起本书的这一刻开始改变吧。翻开这本书,引入眼帘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拖延,并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他可能指一种有用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冲动而损耗的精力,他也可能指一种有害的习惯,是在完成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中懒惰的表现。开始我以为拖延只是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一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感到,拖延,大部分的时候只是我们问题的冰山一角。

深层的原因才是需要引起我们真正重视的。比如:心理障碍、生理缺陷、价值观冲击等等。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我的生活存在了太多拖延的事情。例如想要减得肥,肉永远长在身上,想要练习的瑜伽,身体总是拉不开筋,想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总是迟迟不能迈出第一步。

总是告诉自己,没事,还有明天。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由于从小随性惯了,害怕固有的'圈子被打破,不习惯改变,懒于创新,喜欢成功,害怕失败,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固有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深层的不自信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对事情不认真,不追求,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做到创新,很快接受新事物。

学习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目标太含糊,想法总是说来就来,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分析哪些只是人云亦云,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必须要做的。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我还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

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希望您听到我的分享,虽然不能很快的战胜拖延,起 码可以更清楚的审视自己,从今天起,开始喜欢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了解自己。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5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136个字,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朗读需要 7分钟,有158位用户关注。

__年7月13日至7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幸福成长积极心理学课的培训。本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却敲开了我们广大教师的心灵之门。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完善自我,提升幸福指数的平台。

一、首先,改变了认识上的误区:

以前曾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覆盖在学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共同来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培养出高素质,健全健康的人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进行评价。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课不能划上等于。

二、其次,几点新的认识:

1、学生的心理要健康,教师的心理更要健康。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的感知现实并且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我是一个急性子,脾气比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顺心容易动怒,产生悲观,愤怒等小计情绪。有时候,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看学生不顺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顺心,不仅是自己不快乐,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也管得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调整情绪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学会放松:如聆听音乐,赤脚散步,运动,朋友聚会等;恰当地宣泄不良情绪:体力劳动,走进大自然等。培根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教知来改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坦然地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一些情绪,并努力采取正面的方法来处理一些负面情绪。

2、学会感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现在的人都比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体,感恩周围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感恩使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务上,生活也由此变得更美好,是自己永远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3、做好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对待学生,要以平等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说话、表达、倾听他们的心声。如若能利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打成一片,你说的话会让学生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幸福的人。我相信:自己幸福了,学生也就幸福了,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就幸福了。为了幸福,我们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6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831个字,预计阅读需要3分钟,朗读需要 5分钟,有128位用户关注。

本学期通过教师在线培训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本门课程培训主讲教师为北京大学胡佩诚教授。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学一些,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是全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许多医学院校招收的一个心理学或医学的一个专业方向。本次培训围绕着如何学好这门课来进行教学。从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难点、重点有特别的分析;对于医师资格要求掌握的重点有深入的讲解;对于教学方法有全面的介绍,特别有最新的情景教学法与英文演讲的介绍;全课贯穿着对于人生和医学生以至于医生如何健康的度过一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益的引导;对于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两大手段有精辟的要点分析。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常识的宣传 ,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临床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非常感谢这门课。

几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7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008个字,预计阅读需要3分钟,朗读需要 6分钟,有197位用户关注。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8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740个字,预计阅读需要3分钟,朗读需要 4分钟,有147位用户关注。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9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210个字,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朗读需要 7分钟,有250位用户关注。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心得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但是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0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427个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朗读需要 8分钟,有117位用户关注。

关于《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读书心得

在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情感教育更成了教育工作者为追求教学更高境界而实现对于受教育者实施的更完整的教学体系,情感教育是知情交融的双边活动,从情感的维度分析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为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供了较强指导的一门新型的学科。情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开辟了情感教学的崭新领域,充分发挥情感在教书育人中的教育价值更完整的体现,丰富与发展了教育学的理论。

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实现师生的情感交融,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依据《教与学的心理学》的理论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达到新的境界,从而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广阔远景。

新课改特别关注了教学方式的优化问题,我校教师也在教学中努力学习并实践着新课程理念,但不可否认,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出现了几种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准确,教学出现较多的“摆花架子”现象,一味追求从表面上看来“富有新意’的不求实效的教学形式,未能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落到实处;二是教师已经意识到要实施自主教学,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究竟怎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很不清楚,缺乏自觉的`研究意识。三是在教学中往往过于追求认知因素,而忽视了情感因素。学生厌学情绪滋生,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对情感教育的缺失和缺乏,使得教学方法、教育目标、教育手段都呈现出简单化倾向,这种简单远远不能适应丰富的学生个体,所以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不和谐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最终非但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反而进行了无效的学习。

我校初中部学生外来务工子女较多。他们有的长期留守老家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到上中学年龄才和父母一起居住;有的父母分离,他们和父母缺少沟通,父母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生活的压力又使父母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这些孩子缺少家庭关爱,缺少归属感,所以生活态度相对消极,情感上比较敏感和脆弱,不能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压力,导致文化知识与本地学生有较大差异。同时,这些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底,对子女的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待学生犯的错误往往选择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前景,缺乏客观科学的态度,学生在学习上明显缺乏主动和竞争意识。要实现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这一部分学生是必须面对的重点人群。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指导教师充分运用情感教育组织合理、自主、科学的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情优教,促进初中生自主学习就成为我校继续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现实需要。

系统化的指导思想,由于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和情感现象的丰富性,应从多角度构建教学原则,形成原则体系,以全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生本化的指导思想,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从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来构建教学原则,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了乐情原则、冶情原则、融情原则。乐情原则从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背景问题出发,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乐情学习状态,以充分发挥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各方面的促进。冶情原则是从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标出发,强调的是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也应获得情感上的陶冶。融情原则是从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环境出发,强调的是为学生学习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以营造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理氛围,从根本上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1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524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分钟,朗读需要 3分钟,有187位用户关注。

教师心理调适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范文

读了《教师心理调适和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实践 、教师职业幸福感、习得性无力感与习得性乐观、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与压力应对这五个专题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借助专家的指点,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尽可能完整、完善。

一、使人学会积极地面对现实。

从寻找问题的积极意义,减少对过去的消极情绪。积极的面对过去-生活满意点理论及其启示。学会对过去的感恩。

二、对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幸福感的指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三大生活领域存在。家庭领域、交往领域、工作领域。尽管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各不相同,幸福感又属于我们个人主观的体验,但对于我们成年人而言,这三个生活领域的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最为强烈。

职业幸福感对于我们成人而言,职业活动是生活中的核心内容,所以如果我们不能从职业中获得幸福感,其整体感水平都将受到消极影响。

二、幸福教师的`共同之处。

1、对工作性质的爱:爱教育。

2、对工作对象的爱:爱学生。

3、对工作材料的爱:爱知识。

三、幸福生活的原理。

1、平衡现在和未来。

2、从困难和挑战中获得幸福。

3、承担起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责任。

四、打造自身的幸福潜能。

1、智慧。

2、勇气。

3、仁爱。

4、正义。

5、节制。

6、精神卓越。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2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570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分钟,朗读需要 4分钟,有280位用户关注。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今天与一个学生的爷爷聊天。我们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时,他讲到这么一件事: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工作,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照顾,同时在当地就学。孩子很文静也很用功,学习一直不错,班主任也很喜欢他的孩子,封他做班长。他也很少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是放心又省心。但不幸的事,这个班主任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因病去世。孩子也换了一个班主任。这个新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的孩子的班长职务给换了。孩子从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觉察到。更重要的是,他工作的那个地方别看经济实力挺强,但每个人只注重物质的享受,不重视精神追求。因为各家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他的孩子一旦脱离了学校教育的轨道,与他们混在一起,那“腐烂”的速度非常快,致使后来终于离开了学校,造成了很大的遗憾。

这件事让我想起近来读《教育心理学》时里面讲到个体差异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时,讨论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的.重要性时,假设这两种风格有任何一方缺位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老人的孩子书读好的时候,基本上是认知风格在起作用;而当书读不好的时候,正是学习风格的缺位,造成他在学习上遭遇“滑铁卢”。

可见,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3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783个字,预计阅读需要3分钟,朗读需要 5分钟,有226位用户关注。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我被深深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 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 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种幸福———教师的存在价值

通常, 幸福的人大多热衷于奉献, 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 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 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总是大声训斥或冷脸相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生怕触怒了我,课后学生也不敢和我沟通,总是绕道走。这种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曾经让我烦恼、反思,可一直没有找到良好的改善方法。读了这本书之后, 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 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 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 快乐生活——教师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 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 当教师生活幸福、 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 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 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4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489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分钟,朗读需要 3分钟,有220位用户关注。

最近帮主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15、16岁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2、13岁)、青少年期(11-12岁——15、16岁)。 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记忆发展、学习潜力、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忙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发展,什么样的方式会阻碍其发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帮主整理一份儿童的年龄与相应行为潜力的对照表,期望帮忙各位家长更了解自我的孩子,成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5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536个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朗读需要 9分钟,有135位用户关注。

《教师不可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

一、从众

p6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者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者行为。

阿希曾经做过一个有关“长度判断与从众”的实验。他先准备一张卡片,上面画有长、中、短三条线段,并且分别标为a、b/、c,受试者看过后收起来,然后再提供另一张卡片询问受试者卡片上的线段应该是属于a、b、c三种线段中得哪一条?参与实验的一共有5个大学生,但是其中四个是捣蛋分子。刚开始,四个人都不捣蛋,大家(包括唯一的受试者)几乎每一题都能答对。但是几题之后,四个捣蛋分子开始故意大声的说出错误的答案(虽然错误,但是四人的答案是相同的),借此观察受试者是否会因此而更改答案?

实验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会配合其他四人说出错误答案,也就是发生从众现象;在五次的试验中,更有高达四分之三的人会至少从众一次。为什么会发生从众现象呢?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为求正确。人们通常比较相信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最佳信息,为了追求正确,那就听大家的话吧!第二是遵循团体规范。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半,先对就会安全许多。

p8赫伯特在研究从众现象的时候,提出从众历程,认为人们发生从众现象的时候,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内化:在顺从的阶段中,个人的自尊会受到打击,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居然为了逃避团体惩罚,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于是个体开始相信团体的意见是正确的,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团体的价值观靠拢,此时,个体已经接受团体的意见或行为。这个阶段已经是“口服心服”。

3、认同:个体的价值观已经符合团体的价值观,严格来说,此时已经不能称为从众了,因为此时的个体就等于团体,个体所表现的意见或行为,均能符合团体的想法。

有很多人在看待分班或者校园暴力的问题时,总是习惯把它看成是一个单一事件来讨论。事实上,隐藏在这些现象之中的从众现象才是最应该被注意的议题。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得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在上述例子中(分组及校园暴力),看到的好像都是不好的部分,然而若是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又何尝不能把它引导到好的一方面呢?老实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都倾向于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学历测验也只能看到pr值在九十分以上(有希望考上第一志愿)的同学,个人以为,精英教育应该是个别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式,但是国家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来考虑。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着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的想要跟随。因为从众的现象,我想呼吁大家看事情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表面,而应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二、单纯曝光效果

p15扎荣茨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在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询问在这些相片中喜欢哪一个人?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应”。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面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不管是老师在教育学生,或者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我其实都很想强调一个观念:如果不是很清楚而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优缺点,我会倾向鼓励老师及家长们,与其多做一事,不如少做一事。要求愈少,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愈“单纯”,那么就愈容易发生“单纯曝光效果”,也就是愈容易让孩子愿意与我们亲近。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6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488个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朗读需要 8分钟,有226位用户关注。

《数学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参考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我们大学要学的一个科目,但读大学时,没有经过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所以当时读书时学得没有不好,现在,随着自己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太薄弱,徐老师给我们看的书中,恰好有这本书,所以,现在,我又拿起这本书,细细阅读,虽然,还是感觉不是很能看懂,觉得很高深,但结合教学实际,还是有一些体会。

该书有一段话对数学老师出题(例题、习题、考题等)较有指导性,因为它介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哪几种深度,于是启发了我们可以出哪几种难度的数学题:

“如何判断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标准大致有:

(1)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3)能否应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即保持关键特征不变,改变非关键特征,从而使原来的关系体现在新情境中,这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真正含义有概括的把握;

(4)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单凭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而是需要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的整合是与知识的理解深度密切相关的,这就是建构主义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而灵活地应用知识,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初衷,这同样要依赖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这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建构主义的许多主张都与此相关。‘为理解而学习、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条。当然,深层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第71页)

下面试着把这五个难度概括地予以表述,并略作些解释或补充:

(1)转述:即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教科书对知识点的严谨表述,目的是防止非理解性的死记硬背。比如“什么是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那就是:一个数去乘一个加式时,可以先一个个乘,再把每个结果加起来”。此时不必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能基本说对就可以了。

(2)揭示:把具体问题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揭示出来。给出算式45-78+55=100-78=22,问:“这里运用了什么算律?”[45-78+55=45+(-78+55)=45+(55-78)=45+55-78=(45+55)-78=22,用了两次加法结合率、一次加法交换律]。又如可问:“你觉得最近全校各班之间的足球赛中有哪些数学知识?”

(3)变式:该书指出“变式可以区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

“概念性变式”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熟悉的,即符合概念定义但外表与标准式不同,如底边没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另一种即常说的“反例”,即外表相似但不符合概念定义,如有某两条边形成凹口的“多边形”(几何学里的多边形只指凸多边形)。

“过程性变式”该书没给出严格定义,我理解它是指“得出某概念或某原理的多种数学过程”。综合该书第118-119页和第166-167页内容,过程性变式无非是“化一为多”和“化多为一”两种:

化一为多:得出或表达概念、原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如导出方程概念时,表示未知量的可分别是黑框、空框、任意拼音字母、最后是_,它们等价;又如从一般四边形变到正方形可以有多条途径,先变成菱形或先变成矩形等。

化多为一:把多样化的数学知识化归为一。如学了简易方程之后,争取把过去那些用算术方法做的题目化为用方程方法来做。又如弄懂只要会做分数题,百分数、比和比例之类的题就不难。

运用过程性变式的意义在两方面: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多种过程获得概念或原理,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多样化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记忆深、好应用。

(4)综合:让一道题里综合多个数学知识点。

(5)实践:设置符合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

读书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就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充实了自己,即使培训结束,我都要坚持读书。

心理学读书心得16篇

学前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专题

    栏目ID=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心理学相关文章

  • 心理学读书心得16篇
  • 心理学读书心得16篇79人关注

    学前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 ...[更多]

读书心得体会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