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明代诗人 > 王世贞

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王世贞的诗文(4266篇)

人物生平

嘉靖时期
  嘉靖五年(1526年),十一月初五(12月8日),王世贞出生。(注:今岁忽已知命,仲冬五日,为悬弧之旦。)

  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世贞的父亲王忬上京参加会试,却因为生病回家。(注:壬辰会试,以病弗任场事归。)

  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世贞九岁作《咏凤凰》一诗。注:胡应麟《少室房类稿》卷十八。王世贞祖母陈氏病卒。

  嘉靖十四年(1535年),王世贞开始跟随塾师陆邦教学习《易经》。(注:陆邦教,字子才,号爱溪,长洲人,嘉靖十六年举人,任过东乡县知县。)同时,王世贞跟随姜周学习。(注:姜周,字佐周,任过归德府通判。)

  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二十六日(6月14日),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出生。同年,王世贞的伯父王愔致仕。

  嘉靖十七年(1538年),王世贞的父亲王忬会试落榜,但名声却越来越大,拜在他门下的弟子越来越多。

  嘉靖十八年(1539年),王世贞得到王守仁集,读起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喜爱程度在“三苏”之上。(注:余十四岁从大人所得王文成公集,读之,而昼夜不释卷,至忘寝食,其爱之出于三苏之上。)

  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世贞跟随骆居敬学习《易经》、《左传》、《史记》和韩愈、柳宗元文章。于是王世贞作《宝刀歌》,得到老师骆居敬赞赏(注:骆居敬,字行简,山阴人)。同时,王世贞也跟随王材学习。(注:王材,字子难,号稚川,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

  嘉靖二十年(1541年),王世贞师从季德甫学习《易经》。(注:季德甫,字仲修,太仓州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按察使。)同年,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考中进士。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王世贞考中秀才,成为太仓州州学附生。王世贞与母亲一道上京师与父亲汇合,在上京的路上王世贞结识了张逊业。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王世贞得到苏州府知府冯汝弼看重。(冯汝弼,字惟良,号祐山,平湖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同年秋,王世贞与好友徐学谟一同赴应天府乡试,王世贞以《易经》中应天府乡试第五十八名,主考为翰林院侍读华察和右春坊右中允闵如霖。(注:徐学谟,字叔明,又字子言,嘉定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徐学谟《归有园稿》。)同年底,王世贞赴京参加会试。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世贞参加会试落榜。同年,王世贞娶妻魏氏。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王世贞的父亲出差顺道回家。弟弟王世懋生病。注《亡弟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敬美行状》。王世贞的大女儿出生,此女后来嫁给了华叔阳。(注:华叔阳,字起龙,无锡人,学士华察之子,隆庆二年进士。)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冬,王世贞作诗《丁未计偕将出门夕》然后赴京再次参加会试。在途中王世贞又作诗《计偕途中四绝句》。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世贞参加春闱,中会试第八十二名。三月三日与友人一同出游,作诗《水调歌头》。王世贞中进士二甲第八十名,考试官为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孙承恩和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张治。父亲对王世贞谆谆道:士重始进,即名位当自致,毋濡迹权路。在随后的馆选庶吉士,翰林院有人指点王世贞执文于大学士夏言门下,但王世贞耻于干谒,拒绝参加本次选馆。(注:丁末成进士,会选馆,举主讽公贽文于夏学士,公耻于干谒,谢之。)四月,王世贞隶大理寺左寺。八月,王世贞的外祖父郁遵病卒。

  嘉靖二十八年(1449年),中秋,王世贞与李攀龙、李孔阳、谢榛赏月论诗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二月,王世贞的好友王宗沐出任广西学政,他作序相赠。

  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月,通州都察院公廨失火,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被罚俸三个月。秋,王世贞升为刑部员外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正月,父亲王忬出抚山东,李攀龙作诗相送。王世贞的爱子果祥早夭,悲痛不绝。七月,王世贞以刑部员外郎出使案决庐州、扬州、凤阳、淮安四地。王世贞先后娶妾李氏、高氏。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父亲王忬巡抚海防事宜。王世贞启程赴京师,迁升为刑部郎中。王世贞的妹妹王氏嫁太学生张希九。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十一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进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定。秋,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乡试落榜。十二月,王世贞受命察北直隶狱事。王世贞被推为督学副使,但被严嵩所阻止。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正月,王世贞出京巡察狱事。八月,王世贞到顺德府察狱事,过访李攀龙。王世贞巡察狱事作《大狱招拟小序》。十月,王世贞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兵备青州。十二月,妾李氏生一女。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立春,王世贞抵达山东,受命开始募兵,目睹了兵防慵懒,王世贞深感忧愁,并思考如何强军。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二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在辽东大胜,斩首一百七十二级,得荫一子为国子生。五月,王世贞的一个女儿夭亡。六月,王世贞的儿子荣寿夭折。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正月,王世贞访李攀龙,与之谈诗论文。三月,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中进士。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因滦河战事失利下狱。七月,王世贞上疏请退。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被杀,李攀龙、戚继光、王材、方弘静写挽诗。王世贞与弟弟王世懋扶父棺丧归。十一月二十七日,王世贞扶父丧抵家。十二月五日,王世贞的妹妹王氏病卒。

  嘉靖四十年(1561年),正月,王世贞往妹婿张希九家吊唁亡妹。归有光为王世贞之父作祭文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来吊唁王世贞亡父,王世贞结识戚继光。王世贞除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王世贞的女儿出嫁华叔阳。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王世贞生病,感到人生了无生趣。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五月,王世贞生大病。八月,王世贞病小愈。王世贞嫁给华叔阳的女儿卒。王世贞的儿子王士骕出生。

隆庆时期
  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王世贞与弟弟王世懋上京为父亲申冤。八月,隆庆皇帝下诏为王世贞父亲王忬平反。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汪道昆来访,戚继光以宝剑相赠,王世贞遂作《宝剑歌》。五月十八日,王世贞具疏请求致仕,上面不允。六月二十七日,王世贞接到吏部答复,吏部催促王世贞上任。到达京口,王世贞再次上书求辞职。除夕,王世贞得到吏部迁升其为浙江左参政的任命。

  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王世贞赴浙江参政之任。四月,王世贞履任,开始裁撤贪吏,对巨富不仁之人进行打击。十月初九日,王世贞葬父。十二月,王世贞得到转任山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的任命,他作诗自嘲。弟王世懋升礼部制司署员外郎事主事。王世贞三子王士骏出生。

  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初一,王世贞作诗感怀,有白首之叹。二月,王世贞行至常熟,忽然生病,当时他的母亲郁氏正在送他弟弟王世懋赴任礼部仪制曹郎,见王世贞生病,心情惶恐不安,强留王世贞就医。王世贞上疏求致仕。同时王世贞的母亲郁氏患脾疾。王世贞的求退疏未被允许。六月,王世贞赴山西按察使任,到达时已经逾期。八月,王世贞监试山西乡试。十月,王世贞监试山西武举乡试。王世贞得知妾李氏或高氏病亡,同时知道母亲病重消息,上疏告假。王世贞到达泽州时,获知母亲郁氏讣告,连夜急奔回家。

  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望日,王世贞的《尺牍清裁》一书增至六十卷,并作序。

万历时期
  万历元年(1573年),二月,王世贞接到湖广按察使任命。六月初七,王世贞赴任。九月,王世贞接到改任广西右布政使的任命,感到行止无定,于是王世贞上疏请求致仕。十月,王世贞监试湖广武举乡试。十一月,王世贞到达广西。

  万历二年(1574年),三月,王世贞抵京。九月,王世贞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督抚郧阳。

  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十五日,王世贞到达郧阳。四月,王世贞上疏请撤荆州府二卫班军远戍者半数,以防卫本府,并商军饷事宜。五月,地震,王世贞上《地震疏》。六月,王世贞上疏请为已故南京兵部尚书原为补谥号,朝廷不许。十月,王世贞听说谢榛卒,写诗挽之。

  万历四年(1576年),五月,王世贞上《议处本镇军饷以资边用改添实力以固地方疏》申言兵饷事宜。张居正妻弟王生欺辱江陵知县,王世贞奏请严惩不贷,并致书张居正。张居正心怀不满,二人产生嫌隙。六月,张居正迁王世贞为南京大理寺卿。秋,湖广乡试,作《湖广乡试录后序》。九月,张居正发动吏部夺王世贞俸禄。十月,张居正指使刑科都给事中弹劾王世贞,使王世贞回籍听用。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王世贞结识胡应麟,二人相见恨晚。

  万历六年(1578年),八月,朝廷起用王世贞为应天府府尹,王世贞上疏请致仕。十月,王世贞还没赴任。南京兵科给事中王良心,福建道御史王许之弹劾王世贞,又被朝廷下令回籍听用,王世贞上疏申辩。

  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王世贞病愈。王世贞羡慕王锡爵之女王焘贞所为仙道事,有意求仙问道。

  万历八年(1580年),二月,王世贞造访王锡爵,谢其女儿王焘贞,决心崇道。四月初二,王世贞始拜王焘贞为师。七月,王世贞患疟疾,精神委顿。九月,王世贞为王焘贞羽化事奔忙,初九,侍王焘贞羽化,为其作传。十一月初二,王世贞为王焘贞移神龛,迁入昙阳观,与自己的妻儿日渐疏远。

  万历九年(1581年),六月,王世贞、王锡爵因为王焘贞羽化事被弹劾。

  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王世贞之子王士骐中应天乡试第一名解元,王世贞作诗相勉。

  万历十一年(1583年),闰二月,王世贞病重,药饵不离口。六月,病痞。七月,病脾。八月,病有起色。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世贞被任命为应天府府尹,上疏请致仕。二月,王世贞升南京刑部右侍郎,称病请辞。

  万历十三年(1585年),王世贞与儿子在屋后架下饮红酒。九月,戚继光被解职,来访王世贞。

  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初五,王世贞、王世懋与子孙十人饮酒赋诗。

  万历十五年(1587年),二月,礼部以王世贞的父亲“破虏平倭,功业可纪”,为其请旌。四月,妻子魏氏中。十一月初五,王世贞被推荐为南京兵部右侍郎,上疏请致仕。

  万历十六年(1588年),二月十三日,王世贞赴任,瞻顾家冢,拜辞王焘贞庐。三月,王世贞履任,事务繁多,寝食难安。闰六月十四日,王世贞弟王世懋卒,王世贞写诗哭亡弟。十一月,王世贞上《为申饬部规及时务少有献给纳以效裨补疏》,称病请辞。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月,王世贞上书请辞,不允。王世贞的儿子王士骐中进士。六月二日,王世贞三年考满,北上报政,途中得知自己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患腹泻之疾,左目视力不清。八月,王世贞赴南京刑部上任。九月初九,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黄仕荣论劾王世贞。十月,王世贞上疏辩考察事,请求罢免自己,朝廷不允。十一月,王世贞再次上疏求辞,这时他的右目已经失明。

  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王世贞以病求辞,朝廷不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请王世贞作序。三月,王世贞上疏求辞,回复准其回家调理。十一月二十七日,王世贞病卒。

采桑度 其一

明代王世贞

东家乞蚕种,西家乞柔桑。桑蚕尚未得,许欢制衣裳。

登太白楼

明代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忆江南·歌起处

明代王世贞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代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四十咏 其二 黄给事钺

明代王世贞

叔扬践华省,食贫无异操。奋为墨衰举,匪以弓旌招。

借箸画勤王,湛渊报久要。形泯神自王,松柏苍然乔。

承大司马濮阳苏公惠览诗集率尔有酬 其二

明代王世贞

苏家五言李少卿,半割汉语归王庭。昨埽祁连并收得,奚珠错落珊瑚明。

焉支山头湛卢紫,仰划天河赤璚水。写作人间龙凤鸣,一洗千秋濮中耳。

人物资料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注释

1、蔺相如之完璧: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宝——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给了秦璧却得不到城。蔺相如请命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给赵城,用计赚回和氏璧,并叫随从化装从小路逃走,完璧归赵。

2、情:实情、本意。

3、九宾:古代举行大典时所用的极隆重的礼仪。宾指摈相,迎宾礼赞的官吏。

4、绐:欺骗。

5、令:假如。

6、僇:通“戮”,杀戳。

7、武安君:秦国大将白起的封号。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族:灭族。

9、劲渑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会于渑池。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以辱赵王。蔺相如随行,便以刺杀秦王相威胁,请秦王为赵王击缶。劲:强劲。果敢的意思。

10、柔廉颇:廉颇,赵国名将。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打算侮辱他。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避让廉颇。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廉蔺遂成刎颈之交。柔:忍让。退让的意思。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古诗评价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古诗》逆平常观点而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意思就是直言秦王既然已经看着地图划给赵国城池,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斋戒(五天)后要接受和氏璧,那情势就不能不给城。王世贞认为秦王已经表现出了愿意用十五城换和氏璧的决心,而蔺相如却又将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这就反而显得蔺相如失信了。反让秦王得了理,秦王完全可能斩蔺相如并发兵攻打赵国,以其失信。之后王世贞得出结论,蔺相如此次实在是侥幸。赵国逃脱灾难也是侥幸,是上天保护了理亏的一方。

这是《《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古诗》的大概内容,然而我不敢苟同,请仔细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第三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宁以负秦曲”可见蔺相如对“理亏与得理”之间是有相当正确的把握的。在赴秦之前已经权衡了利弊得失,因此王世贞在“理”上的思考或许是多余的。

最关键的还是在下面,原文第六段中蔺相如的一番言语:“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蔺相如的这番言语实在是完全得了理。现在的国际形式是秦强赵弱,否则也不会有您秦王一句话而赵王就派遣我立即送璧而来。试问处在弱势地位的人如何去保护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的人如何使自己不受到损害?而下面不卑不亢的话就更是精彩:您如果真的想要和氏璧,那就先将十五城割让给我赵国,我赵国岂敢不给你和氏璧?我将不但输在理,还输在义上,届时您秦王可率三军,往其他五国宣扬我赵国的不讲信用,恐怕愿意联秦起兵的不止一国吧?恐怕虎视眈眈妄图侵吞赵国土地而找不到机会的国家也不止一个吧?因此从弱者赵国来看的话,蔺相如此番言语实在是精彩,切合实际。

第三,秦王其实并不想给赵国十五城。哪怕秦王又斋戒又设“九宾”之礼,那也只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破绽其实就出在原文的一句话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这句话恐怕经常容易被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忽视吧?其实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氏璧的取得与否是秦国占有主动,然而当蔺相如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并自己也全身而退后,秦王便再无音讯,倘若其真心实意想通过平等的手段来获取和氏璧,途径实在是有。然而这件事却终究不了了之,而戏剧性的是,这样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终成就了蔺相如。

再次思索时觉得不敢非议王世贞先生的论断,然而在阅读中自己产生了些许拙见,便忍不住要跃然纸上,也便浊了读者的耳目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古诗赏析

结构赏析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得到稀有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座城相交换,赵王于是令蔺相如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兑现诺言,终不辱使命而完璧归赵。文章始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即表示了异议,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指出赵国有诸多失策之处,而蔺相如完璧归赵实为“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贞此论,言辞咄咄,非纯为凿空之谈。

文章第一段,作者力排众说,对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未敢以为信也”。开门见山,毫无遮拦。接着分述其观点,展开全文。《史记》所载的“完璧归赵”始末,事启端于秦昭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结束于“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作者据此断言,虽秦强赵弱,但秦“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也就是说秦当时的本意只是想要得到和氏璧,而没有打算以此为借口进攻赵国。作者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和氏璧事件的本质方面,而不去纠缠其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具体情节,根据史实得出了使人信服的论断。然而作者并没有以事后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而是允许赵国对秦的实情本意有“得”与“不得”的两种选择;对秦的威胁有“畏”与“弗畏”的不同反应。偏执一言,就不近情理;面面俱到,才让人心服口服。赵国的“得”与“不得”,“畏”与“弗畏”都无可非议,作者要批评的是蔺相如“既畏之而复挑其怒”的自相矛盾的做法。换句话说,无论蔺相如如何智勇,而做出可能招致“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的事,也是不足取法的。作者跳出前人只见个人不见大局的窠臼,正本寻源,一新读者耳目。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得”与“畏”为前提错综组合成四个判断,包罗了赵国的一切可能情况,令人信服地得出了所谓“两言决耳”的必然性结论——“予”或是“弗予”。承认作者的前提就必须承认他的结论,这就是逻辑力量的所在。第三段中作者为蔺相如拟设了一段对秦王的言辞,其所以有力,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以城易璧则民怨,不予城而欺赵则失信于天下这样的二难推理。秦王要摆脱这种两难的困境就只有“返璧”这唯一的出路。本文区区不足四百字,却包含了几处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果说卓越的史识是这篇文章的躯体的话,那么支撑它的正是强有力的逻辑之足。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了不使读者生疑,作者便用归结于天的说法,含蓄地表示虽然完璧归赵了,可是也不能说明蔺相如的做法正确,恶果没有产生,只是事出偶然罢了。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者此处是反其意而用之。

纵观全文。文章开头一句揭示全文论旨,“人皆称之”与“予未敢以为信”一反一正相对提出,自然地引发下文。文章的主干是第二、三两段。作者先论“情”,后析“理”,双管齐下。论“情”,则由秦及赵丝丝入扣,抓住“得”“畏”二字论清蔺相如“既畏而复挑其怒”的失策。析“理”,则先破后立多方设想,辩清“曲”“直”两字,证明“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的荒悖。“情”“理”两层文有先后,意有轻重,作者思路清晰可见。

文学赏析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征很好地在他这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古诗》里表现出来。散文特征在语言上是求简与求精相结合的。所谓“求简”,就是字数、篇幅简要;所谓“求精”,就是语言精当,语意精辟。例如首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语言上求简与求精相结合,言简意赅地发表了作者的论点。该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该文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先声夺人。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是“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蔺相如策划,指出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这样,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逼出了全文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这里的“天”,是指当时的客观形势。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而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表面上与上文关系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表现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其实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因而,该文结论之后的余波,决非可有可无的续貂之笔,用意特深。章法上散聚结合,定主宾之序、掌均变之衡,征节奏之美,懂疏密散聚,知大小曲直,驭圆缺参差,见开合呼应,求从顺言自然。审美上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古诗创作背景

王世贞作为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盲从古人,常常见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善察疑似之迹。《《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古诗》针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感喟针砭,令读者重又反思这一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作者撇开蔺相如个人品德优劣不论,着眼于形势大局,从秦赵两国利害关系入手,居高临下指摘历史人物活动的某些欠缺失策之处,顺理而成章,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在他的此论中,他以散文创作面对政治、社会,发表自己独到的议论:“文之事本一而其用三:曰晰理,曰纪事,曰抒情,是三者,文之大用也。”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直到后来,人们仍然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翻译、赏析和诗意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

我不敢认为信了。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白,欺诈赵国而勒索和氏璧。

当时说取玉璧的,感情的,不是因为想窥视赵国啊。

赵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道真情就给;得其情而害怕的那么我,得其情而不惧怕他就不给。

这两句话决定了,为何既害怕却又惹他发怒的!再说秦国玉璧,赵国不给璧,两个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呢。

进入璧而秦国不给城,理亏在秦国;秦出城而璧回去,理亏在赵国。

想使秦国理屈,就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那不如不给。

夫秦王已经按图来给城,又设九宾,斋戒而接受玉璧,这种趋势不能不给城。

璧入而不给城,相如就走上前去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的不我城的。

这璧不是赵玉璧吗?而十五座城秦宝啊。

现在让大王把玉璧所以,而失去了十五座城,十五座城的子弟,都深深怨恨大王认为像草芥一样抛弃了。

大王不给城,而欺骗赵国璧,为了一块璧所以,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啊。

现在为什么派舍人怀而逃避的,而在秦国回直?当时秦国并不想和赵拒绝了。

让秦王怒斩相如在街上,武安君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而责备壁和信,一个胜利而相如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到秦国去了。

所以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呢,天啊。

如果他强劲渑池,柔廉颇,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

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天本来委曲求全的呢!*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作者介绍

王世贞,明人。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作者千古名句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出自《月夜忆舍弟》[明代] 王世贞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出自《解连环·孤雁》[明代] 王世贞

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

出自《荀子·儒效》[明代] 王世贞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出自《旅宿》[明代] 王世贞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出自《凉州词二首》[明代] 王世贞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出自《端午》[明代] 王世贞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出自《韩非子·有度》[明代] 王世贞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出自《约客》[明代] 王世贞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出自《长干行·君家何处住》[明代] 王世贞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

出自《围炉夜话·第五四则》[明代] 王世贞

资料参考: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代 王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