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清代诗人 > 李方膺

李方膺简介

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乳名龙角。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 李方膺的诗文(1篇)李方膺的名句(1条)

人物生平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好友袁枚称其为唐代名相邺侯李泌(非蜀汉李泌)之后,其六世祖曾任明户部郎中,父亲李玉鋐历任两广及云南知县、知府,后转福建粮驿道,主管粮政、交通,两度任京官,后任福建按察使。

  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为更新吏治,实行全国荐才,李方膺以“贤良方正”受到举荐。次年,李玉鋐到京城述职,三十四岁的李方膺随父进京。觐见时,雍正皇帝怜悯李玉鋐年老,问:有儿子和你一同来么?”对曰:“第四子方膺同来。”问:“何职,且胜官否?”对曰:“生员也,性赣,不宜官。”雍正笑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即召见,特旨交主管河南、东的河东总督田文镜委派为沿海知县。

  雍正八年(1730)李方膺任山东乐安知县。当年夏秋之际,乐安大水成灾,万家漂橹,情势紧迫。李方膺未得上司批准,开仓赈济,下令动用库存皇粮一千二百石,以工代赈,募民筑堤,缓解了灾情。但随即因私开官仓被青州府弹劾。总督田文镜未予置理,反而称赞李方膺胆识过人,有功于民。灾后,经实地考察,李方膺写下《小清河议》、《民瘼要览》、《山东水利管窥》等著作。雍正十年(1732)因功升任莒州知州。雍正十二年(1734)他奉调返任乐安知县,同年冬改任兰山知县。

  雍正十三年(1735)他因反对新任总督王文俊的垦荒令,上书直陈弊端,触怒上司,被罢官入狱,成为当时震惊朝野的“兰山冤案”。民哗然曰:“公为民故获罪,请环流视狱”,兰山、莒州一带农民成群结队,自带鸡黍米酒前往青州监狱探视。狱吏不许见,老百姓就把带来的钱物、食品往监狱的高墙里扔,留下的酒坛子把监狱的大门和甬道都堵住了。这场冤狱,一拖三年。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追究起开垦失策忧民之事,罢王士俊,才得平反。那天二鼓,文书传到青州,当夜李方膺就被释放。 李方膺入都觐见,立候在军机房丹墀西槐下,大学士朱轼指给诸王大臣说:这就是劝阻开垦的知县李兰山也。那些欲见而挤不上前的人,以手加额远望着说:就是那个瘦而长,眼睛很有神的那位吗?少宗伯赵国麟和李方膺的父亲是同年进士,握着李方膺的手说:“李贡南有子矣” 。觐见后,调安徽以知县任用,李方膺请假回乡奉养老母而不就任。

  乾隆四年(1739)后,李方膺父母相继去世,在家服丧六年。守制期满,受命任安徽潜山县令,权知滁州府,不久调任合肥县令。这时又逢饥荒,李方膺按过去做法,自订救灾措施,且不肯“孝敬”上司,遭嫉恨,太守加之莫须有的“贪赃枉法”罪名,罢官。前后做县令二十年,竟三次为太守所陷,李方膺感慨万千地说:两汉吏治,太守成之;后世吏治,太守坏之。

  李方膺罢官后在南京寄居金陵(南京)项氏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以资衣食,他在晚年有诗说:“我是无田常乞米,梅园终日卖梅”,画上也常钤“换米糊口”之印。与居住在南京的大诗人袁枚和篆刻家沈凤过从甚密,时常联袂出游,时人称之为“三仙出洞”。

  在南京,李方膺还结识了篆刻家丁敬。丁敬傲岸不群,当时千金难得其一印,但李方膺却得到过丁敬刻赠的好几方印。有人觉得很奇怪,丁敬自己在《印跋》言明: 通州李方膺晴江,工画梅,傲岸不羁。罢官寓金陵项氏园,日与沈补萝、袁子才游……予爱其诗,为作数印寄之,聊赠一枝春意

  乾隆十九年(1754),在南京卖画五个年头的李方膺因身体不适回乡。病重时,曾勉力致书袁枚:“方膺归两日,病笃矣!今将出身本末及事状呈子才阁下。方膺生而无闻,借子之文光于幽宫可乎!九月二日拜白”。这是托袁枚为己写墓铭。待到袁枚收到这封绝笔,李方膺已离世多日了。据送信人说:此“此吾主死之前一日,命元扶起,力疾书也”。也即清乾隆甲戌(1754)的九月三日,这年他59岁,得的是“噎疾”(食道癌),医者曰:“此怀奇负气,郁而不舒之故,非药所能平也”。临终前,他在自己的棺木上写下一生的遗憾:“吾死不足惜,吾惜吾手!”

  李方膺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传世画作为《风竹图》、《游鱼图》等等。

题画梅

清代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人物资料

《题画梅》李方膺 古诗解释

挥毫纵横,水墨淋漓,那纸上俨然是几朵绽开的梅花,美丽的梅花呵,但愿天风把你吹到千家万户,门前屋后都能见到你报春的身影,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你的清香,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题画梅》李方膺 古诗特点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李方膺 古诗中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题画梅》李方膺 翻译、赏析和诗意

挥笔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让人。

希望借天风吹得远,家家户户门巷都成春。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相关诗句

《定风波 题画梅 庚寅腊月,同天台陶九成访云》[清代] 李方膺

欹帽垂鞭送客回。

小桥流水一枝梅。

醉后红绡都不记,□剩,幽香却解逐人来。

松畔扶间频置酒。

携手。

与君看到十分开。

少壮相从今雪鬓。

因甚。

流年清兴两相催。

云栖子见示管夫人雪梅,与今日情景适合,因题一调定风波云。

瓒记。

《题画梅》[清代] 李方膺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题画梅赠黄君》[清代] 李方膺

黄君画梅天下奇,枝枝笔底如龙飞。

干盘屈曲苍苔古,老树顷刻生光辉。

婆娑月下弄清影,更有幽香袭诗境。

地僻从无车马尘,间关翠禽啼梦冷。

《题画梅水仙山礬三友图》[清代] 李方膺

野梅清靖节,水仙韵坡公。

山谷秀而野,劂有山礬风。

陶苏黄三君,时异风味同。

后人思典刑,写入画图中。

《自题画梅》[清代] 李方膺

一别西湖未得归,孤山风月近何如。

春来剩有看花兴,又向君家写折枝。

《题画梅和王山农韵》[清代] 李方膺

江南春来白雪烂,落月横参夜将半。

缟衣绰约如故人,踏飒梨云欹老干。

北风猎猎天正寒,仿佛风节凭西阑。

乃知山人竟不死,夜煮白石青松间。

高情抗世无今昔,溪上梅花没荒棘。

忆曾挥翰洒溪云,一枝寄与春消息。

花前唤酒写长歌,花下呼儿扫落花。

若非扬州何逊宅,定是西湖处士家。

山人爱梅心独苦,笑尔豪吟玉堂树。

山巅水际日看花,凤诏鸾书招不去。

解衣盘礴两袖垂,腕指所至皆天机。

南枝著花玉色起,北枝冻压玄霜飞。

自从上苑成尘土,无复当年旧歌舞。

源上桃花不记秦,九畹芳兰已忘楚。

不如山人卧云松,破屋长在梅花东。

传家有子花作谱,放手直欲先春风。

见花如见山人面,谁道人间亡是公。

《题画梅》[清代] 李方膺

君不见汉家功臣上麒麟,气貌岂是寻常人?又不见唐家诸将图凌烟,长剑大羽联貂蝉。

龙章终匪尘状,虎头乃是封侯相。

我生山野无能为,学剑学书空放荡。

老来晦迹岩穴居,梦寐未形安可模?昨天冷飚动髭须,拄杖下山闻鹧鸪。

乌巾半岸衣露肘,忘机忽落丹青手。

器识可同莘野夫,孤高差拟蟠溪叟。

山翁野老争道真,松篁节操梅精神。

吟风笑月意自在,只欠鹿豕来相亲。

江北江南竞传写,祝君叹其才尽下。

我来对面不识我,何者是真何者假?祝君放笔一大笑,不须揽镜亦自肖。

相携且买数斗酒,坐对青山姿倾倒。

明朝酒醒呼鹤归,白云满地芝草肥。

玉萧吹来雨霏霏,琪花乱点春风衣。

祝君许我老更奇,我老自觉头垂丝。

时与不时何以为?赠君白雪梅花枝。

《题画梅》[清代] 李方膺

枝头寂寞若为情,唤起毛锥为写神。

月下风前长玉立,娟娟一纸四时春。

作者千古名句

香灭绣帷人寂寂,倚槛无言愁思远。

出自《玉楼春·柳映玉楼春日晚》[清代] 李方膺

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

出自《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清代] 李方膺

人初生,日初出。

出自《短歌行》[清代] 李方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出自《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清代] 李方膺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出自《江上》[清代] 李方膺

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

出自《战国策·赵四·秦攻魏取宁邑》[清代] 李方膺

崇尚节俭,大布恩德。

出自《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清代] 李方膺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出自《寒食》[清代] 李方膺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出自《九日水阁》[清代] 李方膺

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

出自《

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摘自清代曹雪芹的》[清代] 李方膺

资料参考:题画梅(清代 李方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