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唐代诗人 > 沈如筠

沈如筠简介

沈如筠 沈如筠,唐诗人。润州句容人。约生活于武后至玄宗开元时,善诗能文,又著有志怪小说。曾任横阳主簿。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友善,有《寄天台司马道士》诗。 ...〔► 沈如筠的诗文(5篇)沈如筠的名句(2条)

闺怨二首·其一

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唐代沈如筠

思酸寒雁断,淅沥秋树空。

渔阳燕旧都,美女花不如。(见《吟窗杂录》)

闺怨二首

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寄天台司马道士

唐代沈如筠

河洲花艳爚,庭树光彩蒨.白云天台山,可思不可见。

寄张徵古

唐代沈如筠

寂历远山意,微冥半空碧。绿萝无冬春,彩云竟朝夕。

张子海内奇,久为岩中客。圣君当梦想,安得老松石。

人物资料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

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注释

伏波营:“伏波”是将军的封号。此处用的原意:平乱的军队。

《闺怨二首·其一》沈如筠 古诗鉴赏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臻,一往情深。

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成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状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正是这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她难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复杂,不能尽言。正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又因为「梦不成」,则愁绪更「多」。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戌守在南方边境。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自慰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十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闺怨二首·其一》沈如筠 翻译、赏析和诗意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沈如筠,唐人。

作者千古名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自《说苑·建本》[唐代] 沈如筠

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出自《小窗幽记·集醒篇》[唐代] 沈如筠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出自《》[唐代] 沈如筠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出自《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代] 沈如筠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出自《台山杂咏》[唐代] 沈如筠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出自《别薛华》[唐代] 沈如筠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

出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唐代] 沈如筠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出自《伯牙鼓琴的》[唐代] 沈如筠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出自《初夏即事》[唐代] 沈如筠

人间没个安排处。

出自《蝶恋花·春暮的》[唐代] 沈如筠

资料参考:闺怨二首·其一(唐代 沈如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