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唐代诗人 > 崔液

崔液简介

崔液 崔液,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字润甫,乳名海子。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唐代状元。及第时间无考。约在先天元年(712)以前某年。 ...〔► 崔液的诗文(7篇)崔液的名句(1条)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拟古神女宛转歌二首(一作郎大家诗)

唐代崔液

风已清,月朗琴复明。掩抑悲千态,殷勤是一声。

歌宛转,宛转和更长。愿为双鸿鹄,比翼共翱翔。

冀北春望(一作崔湜诗)

唐代崔液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旷然馀万里,际海不见山。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问乡无处所,目送白云关。

杂曲歌辞。踏歌词

唐代崔液

彩女迎金屋,仙姬出画堂。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

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

杂曲歌辞 踏歌词二首

唐代崔液

綵女迎金屋,仙姬出画堂。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

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

代春闺

唐代崔液

江南日暖鸿始来,柳条初碧叶半开。玉关遥遥戍未回,

金闺日夕生绿苔。寂寂春花烟色暮,檐燕双双落花度。

人物资料

《上元夜六首·其一》崔液 古诗鉴赏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元夜六首·其一》崔液 翻译、赏析和诗意

玉漏银茶壶而且没有催,铁关金锁彻亮开。

谁家看见月亮能闲坐?什么地方听说灯不看未来?*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作者介绍

崔液,唐人。

作者千古名句

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出自《》[唐代] 崔液

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出自《满庭芳·红蓼花繁》[唐代] 崔液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出自《苦寒吟》[唐代] 崔液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唐代] 崔液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出自《悯农》[唐代] 崔液

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

出自《倾杯·离宴殷勤》[唐代] 崔液

养心莫善于诚

出自《荀子·不苟》[唐代] 崔液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送人游吴》[唐代] 崔液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出自《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唐代] 崔液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出自《送陈七赴西军》[唐代] 崔液

资料参考:上元夜六首·其一(唐代 崔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