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总结范文

历史知识点总结12篇

发布时间:2022-12-10 15:04:03 查看人数:49

历史知识点总结12篇

第1篇 2022历史知识点总结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武王伐纣

1、纣王的暴政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领导者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宋代三大词人及代表作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著名盛世及皇帝

贞观之治:唐太宗

贞观遗风:武则天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四大名著及作者

《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创设,包括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有六部。

科举制:隋朝创设,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时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明经科和进士科。

行省制度:元朝创设,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厂卫特务机构:明朝设立,主要有明太祖设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的“东厂”。

八股取士:明朝的科举制度,考试范围在“四书五经”,文章称“八股文”,对读书人危害甚巨。

军机处:清朝雍正皇帝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春秋

1、在'春秋五霸'中,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这主要是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后经周天子派人送去代表权力的的弓和车,其盟主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

2、春秋时期著名的兼并战争包括晋楚城濮之战,长江下游的吴越争霸。

收复新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歌颂扬了19 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

<1>;1865 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3、“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

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 ,主张“海防” 与“塞防” 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②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③1878 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5、历史意义:

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6、评价左宗棠:

左宗棠是湘军的重要将领,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在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 左宗棠对外国侵略势力主张抵御,是抵抗派的著名将领,左宗棠认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祸及内地,因此,他坚决主张出兵新疆,驱逐外患,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秦始皇

1、'六合'指东、西、南、北、天和地。

2、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bc230--bc221,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决定自称'皇帝'。又因他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所以自称'朕'。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的两级行政长官分别叫做郡守和县令。

4、秦朝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统一的文字,后又在全国推广一种笔画平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隶书,至今仍很常用。

5、秦始皇下令废除流过旧货币,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还在全国颁行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器。

6、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中原。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反击,收复河套地区,并且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里长城加以防御。

7、秦始皇派兵征服岭南地区的越族后,在那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为了转运粮饷而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8、秦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9、秦始皇暴虐无比,其子秦二世胡亥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10、bc2xx年,陈胜和吴广带人戍边,行至大泽乡突遇暴雨,按秦律必死无疑,无奈起义,在陈建立政权,一度打到咸阳附近,最终虽然失败,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人民反秦,最终,秦始皇相传之万世的秦朝仅存在xx年就灭亡了。

11、简述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治国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1)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在自己统治时期完成了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大一统。

(2)秦始皇处理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用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汉初年造成的王国问题。

(3)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出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曾派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

不同点: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汉武帝则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战国

1、战国七雄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有东南西北到中间之说。

2、在战国七雄的变法活动中,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突出。内容包括:废除旧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的特权。

4、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5、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是长平之战,秦国国实力最强。

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农具的使用耕牛的推广。

7、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是都江堰。

商朝

1、商朝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出土文物。

2、我们把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作'甲骨文',它反映了商朝的历史。

3、商周时期,青铜器上也铸有文字,它们被称为甲骨文或金文。

4、屈原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第2篇 xxxx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工作总结范文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xx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第3篇 初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4篇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十五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1、罪恶的“三角贸易”:(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种植园主急需黑人劳动力。(2)线路:从欧洲出发到非洲,俘获黑人运往美洲出卖,然后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3)时间:延续了三百多年。(4)影响: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给黑奴带来了悲惨的命运;血腥的资本积累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以后,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3、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4、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活动开始于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负责英国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2、“三角贸易”是指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贩卖,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以此获取暴利。

第十六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其中有一位的女英雄叫章西女王。

2、在南美的解放运动中,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解放者”。

3、19世纪以前,最早在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国家是葡萄牙。

第5篇 2022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

1.唐朝的社会经济:

(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第6篇 初1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7篇 2022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8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重点关注两个知识点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近代工业出现。在中国近代存在的近代工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和相关结论

(二)要点分析

1、产生背景: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2)近代工业出现。在中国近代存在的近代工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2、发展历程

(1)产生: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客观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的发展;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出现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的经济掠夺和国民政府即官僚资本的压制,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5)日趋萎缩:解放战争期间,由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国民政府出*家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3、体现特征

(1)企业的产生:道路独特。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2)产业结构:基本上是轻工业(如纺织业、面粉业等)。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地区分布: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大城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自然经济较早解体,同时这些地区便于利用外来技术,引进机器,利用*价的劳动力。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

(4)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设备基本靠进口,技术大多依赖于外国,经营管理落后。

(5)企业产生全过程: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深受其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依赖又有矛盾的复杂关系。这正是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点。

4、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壮大,为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三)复习思路

1.从世界和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理解和统观本专题,理解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西方侵略的必然因果关系。

2.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并归纳其地位和作用,得出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3.复习过程中运用数据分析、材料信息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第9篇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共和*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合作;1924年国民*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___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___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___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10篇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11篇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8.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9.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10.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嬴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度量衡;修长城、御匈奴;修驰道,凿灵渠;焚书坑儒。

1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是世界艺术的一颗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西汉统治推向鼎盛。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14.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龙亭候)改进了造纸术。

第12篇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历史知识点总结12篇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历史知识点相关文章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6篇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6篇98人关注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答: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1、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积极开拓海外活动,推动了手工工场的发展。2、"圈 ...[更多]

  •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6篇
  •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6篇71人关注

    导语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争分夺秒,顽强拼搏脚踏实地,不骄不躁,长风破浪,直济沧海,我们,注定成功!高一频道为大家推荐《高一历史知识点必修一总结: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希望对 ...[更多]

  •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4篇
  •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4篇60人关注

    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 ...[更多]

  • 历史知识点总结12篇
  • 历史知识点总结12篇49人关注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 ...[更多]

  •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12篇
  •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12篇45人关注

    “和同为一家”1.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人尊称他的为“天可汗”。2.唐朝加强西域地区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3. ...[更多]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12篇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12篇36人关注

    先秦:(祖国历史的光辉开端)1、西周的兴衰。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 ...[更多]

总结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