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寄欧阳舍人书

作者:曾巩 朝代:宋代 收录时间:2023-07-24 18:29:02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

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巩再拜。

寄欧阳舍人书

诗词赏析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注释

①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②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

③勒:刻。

④畜:积聚。

⑤兼胜:都好,同样好。

⑥卓卓:卓著,突出的好。

⑦衋(xì)然:痛苦的样子。

⑧蹶:挫折。

⑨魁闳:高大。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古诗创作背景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公元1046年(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当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公元1047年(庆历七年),作者29岁。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古诗鉴赏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

第一段(起承部分),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是不实;其次是“传者盖少”。

第三段,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总的提出这个论点,然后再分说,“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后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二三段为“转”,最后两段为“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读者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结构十分谨严,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翻译、赏析和诗意

曾巩叩头再拜,舍人先生:去年秋天人返回,承蒙赐书及所撰先祖父墓碑铭。

反复读诵,感与羞愧都。

说到铭志的闻名于世,意思接近于历史,但也有与史不同的。

大概史与善恶,无所不信,而铭的,古代的人有功德才能行志义之美的,害怕后世不知道,就一定要铭记而出现的。

或将在庙,有的存在于墓,一个的。

如果那人的恶行,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他和史现象。

文章的写作,为了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活着的人能使他们严格。

而善良的人喜欢在被传,那么勇于自立;邪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到通材达识,忠义气节之士,美善情况,都出现在篇,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警劝之道,不是接近于史,他们将如何接近?时代发展,为人子孙的,一要大力宣扬自己的亲人而不顾事理。

所以即使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以夸耀后世。

立说的人既不能拒绝做的,又因其子孙的所请求的,书的厌恶的地方,是人情所不能,于是乎铭开始不实。

后的作的铭文的,常看他的人。

如果托的不是人,就写的不是你和这,就不足以行世,传之后代。

所以千百年来,公卿大夫到小巷里的人,都有铭文,而流传下来的很少。

这里没有别的,依靠的不是人,写的不是你和这个原因。

那么谁是这个人而不能完全公正和正确呢?这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的人,做不到的。

是有道德的人对于恶人,就不接受而铭的,在一般的人也能辨认出来。

而人的行为,有情善而痕迹不是,有意思奸而外表良善,有善恶悬殊而不能用实指,有确实比名,有知名奢侈在实。

好比用人,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的不惑,建议的不追求?不迷惑,不追求,那么你又这样了。

而他的言辞不工,那么世界还是不传,于是又在他的文章兼胜了。

说,这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的人是做不到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但是道德高尚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也有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而存在的。

他的传竟然如此之难,他们遇到的困难又如此。

如果先生的道或文章,本来就是几百年而有问题。

先祖的言行突出,幸遇而得到铭,他的公司与这,其流传后世通行后毫无疑问的。

而当代学者,每次阅读传记所载古人的事,看到感人,则往往衋这样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啊,何况他的子孙呢?何况我呢?他被迫向祖的功德而想用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推一赐于我而和他三代。

这感激与报告,应该怎样来对付他们?我又想到如果我的浅薄滞拙,而他进的,祖先的这样命途以死,而先生明显的,那么世界的俊伟豪杰不世出的人,那些谁不愿意进到门?潜逃忧郁的人,那些谁不有希望于世?好事谁不为,而厌恶谁不感到羞愧恐惧?为人之父祖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孙?为人子孙的,谁不想自己的父祖恩宠荣耀?这几个美的,一回到先生。

已经领教的侮辱,而且敢进其所以然。

所指示的家族世系,岂敢不接受教育,而更详细的?惭愧得很,不宣。

巩再次。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曾巩,宋人。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作者千古名句

不让则不和,不和不可以远征。

出自《左传·定公·定公五年》[宋代] 曾巩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出自《蝶恋花·春暮的》[宋代] 曾巩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出自《归去来兮辞并序》[宋代] 曾巩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出自《移家别湖上亭》[宋代] 曾巩

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

出自《与瀼溪邻里》[宋代] 曾巩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宋代] 曾巩

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鸟道疑当太白西。

出自《沁园春·再次韵》[宋代] 曾巩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出自《谒金门·春漏促》[宋代] 曾巩

有鸟鸷立,羽翼张。

出自《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宋代] 曾巩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出自《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宋代]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