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火的成语

有关火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火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惹火上身 惹:招引。比喻自己招灾惹祸害自己。作谓语、定语;比喻自找麻烦。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生怕惹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氏,都送将出来。”
吞刀吐火 古杂剧之一,泛称魔术。作谓语、宾语;泛称魔术。汉·张衡《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传风扇火 犹扇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作谓语、宾语;指煽动闹事。康濯《春种秋收 故事》:“这么传风扇火,直扇得玉翠她爹都受了传染——天天替女儿着急,时时埋怨女儿眼皮太高。”
惊风扯火 形容大惊小怪,自相惊扰。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沙汀《在祠堂里》:“总是惊风扯火的!请问,搜查也搜查了,他还会把那个抓起来去枪毙么?不会的。”
灯蛾扑火 比喻自己找死。主谓式;作宾语;比喻自己找死。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蹈赴汤火 同“蹈汤赴火”。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孙揆《灵应传》:“君子杀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汤火,旁雪不平,乃宝之志也。”
银花火树 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节日晚上的灯火。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
如荼如火 荼:像茅草花一样白;火:像火一样红。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气势。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故德皇以如荼如火之热心,思扩张海军。”
燎若观火 谓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作谓语、补语;指非常明确。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
州官放火 州官:一州的长官。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炉火纯青 纯:纯粹;青:蓝色的;纯青:炉火的温度达到最高点。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焰从红色转成纯青色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学问、技术等。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油干火尽 形容罄尽。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丁生]直赢得两人油干火尽,两人也怕起来。只得忍着性子住了,垂头丧气而别。”
引风吹火 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
顺风吹火 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汉 焦赣《易林 井之临》:“顺风吹火,幸附骥尾,易为功力,因权受福。”
薪尽火传 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连动式;作谓语;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厝火燎原 放火燎原,喻小乱子酿成大祸患。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西南诸捷》:“惟近日东北用兵,聚三大帅娄十万众,尽没辽水,坐成厝火燎原之势,差为不竞耳。”
如蹈水火 比喻处境艰难。作谓语、定语;指处境危险。《元史·张德辉传》:“若宰民者,头会箕敛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为害尤甚。”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作宾语、分句、定语;指人多力量大。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五章:“‘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搬山山倒,填海海平。”
扇火止沸 沸:沸腾,指水滚开。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比喻采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吴书》:“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传风搧火 犹煽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赴火蹈刃 赴:前往;蹈:踩踏。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烟不出火不进 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慢性子,用于口语。老舍《四世同堂》:“孙七太太是个四十来岁,永远烟不出火不进的,不惹人注意的妇人。”
战火纷飞 形容战斗频仍、激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一章:“经过了这场灾祸的考验,好像当年跟着担架队闯了一趟战火纷飞的疆场回来。”
急于星火 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非常急促紧迫。晋·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妒火中烧 因忌妒而异常激动,心神错乱或狂乱。作谓语;指忌妒。沈从文《元宵》:“到妒火中烧时他是完全不为自己设想也不为女人幸福设想,只想等待那机会一到,就将成为恋爱的人。”
火列星屯 火列:一列列火堆;星屯:星罗棋布的村庄。形容驻军军容盛大。作定语;用于比喻句。明·无名氏《投笔映谈》:“是故风驰电击者,势也;火列星屯者,形也。”
烈火辨日 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守朝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火灭烟消 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晋·傅玄《四言杂诗》:“忽然长逝,火灭烟消。”
撮盐入火 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动宾式;作谓语;比喻性情急躁。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
心焦火燎 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形容十分焦急。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心情。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她摸黑坐着,心焦火燎地等着邻家的闺女从夜校回来帮她收拾。”
近火先焦 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比喻跟祸事接近的人首先遭殃。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9回:“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那时又没人送饭来救你。”
火耨刀耕 犹火耕。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作定语、宾语;指原始农业。唐·罗隱《别池阳所居》诗:“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把薪助火 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作宾语、定语;指方法错误。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蹈火赴汤 同“蹈汤赴火”。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李瑛《深夜里发生的故事》诗:“五里远的山路,真正似蹈火赴汤。”
救火拯溺 见“救焚拯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将以迎王师。”
火上弄冰凌 冰凌见火即融。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作宾语、定语;指事情很容易办到。元·无名氏《气英布》:“则教你,楚江山,觑不得火上弄冰凌,汉乾坤也做不得碗内拿蒸饼。”
如火燎原 燎:烧;原:原野。如火在原野燃烧。比喻声势很大,难于阻抑。作谓语、定语;指声势浩大。《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敲冰求火 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大光明藏经》下卷:“敲冰求火,论功不遂。”
火尽灰冷 比喻权势消失。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日火尽灰冷,暖气何在?当冻尸裂体、弃骨沟睿中,祸不远矣。”
远水难救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作宾语、定语;指不能应急。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九回:“只是远水难救近火,可惜这间兴处店面没有货卖。”
无名孽火 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作宾语、定语;指极大的怒气。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
如蹈汤火 蹈:踩;汤:滚水。如同在滚水、烈火中行走一样。比喻处境艰险。作谓语、定语;指处境危险。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汤火。”
心急火燎 心里很急;像火在烧。急:焦急。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清 吴璿《飞龙全传》:“那管院的太监,心燎意急,一筹莫展。”
事火咒龙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无名火气 见“无名火”。
远水救不得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比喻句。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只是远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实等不得那从容的事了。”
火尽薪传 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作谓语;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传也。”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梁书 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敲冰索火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
性烈如火 性:性情,脾气。形容性情暴躁。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金庸《天龙八部》第18回:“那高个儿的僧人性烈如火,提起醋钵大的拳头,呼的一拳,又向乔峰击到。”
水火不避 谓不避艰险。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引火烧身 比喻自招灾祸;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可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错误;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都送将出来。”
刀耕火耘 犹刀耕火种。作定语、宾语;指原始农业。宋·苏轼《王公仪夔州路转运使程高夔州路判官制》:“三峡之民,刀耕火耘,与鹿豕杂居。”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杀人。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干坏事。元·元怀《拊掌录》:“欧阳公与人行令,各作诗两句,须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炮火连天 炮火:战场上发射出的炮弹在爆炸后产生的火焰;连天:连接着天空。形容枪炮声、光焰等与天空相接;战争十分激烈。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炮火袭击猛烈。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就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入火赴汤 喻不避艰险。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四游记·老君道教源流》:“入火赴汤,下地上天,灰身没命,愿随大仙。”
玩火自焚 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玩:玩弄;焚: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膏火自煎 油脂因能照明而致燃烧,比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财产而得祸。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有才学的人因而得祸。庄周《庄子 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解衣包火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
烟火之警 烟火:烽火。烽火的警报。指发生战事。作宾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厝薪于火 厝:同“措”,放置;薪:柴。置柴堆于火之上。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作宾语、定语;比喻隐藏极大的祸患。《清史稿·诸王》:“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于火而云安,结巢于幕而云固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新生事物。《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张鸿《续孽海花》第57回:“你不轻视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晓得怎么结局呢!”
真金不怕火 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高晓声《大好人江坤大》:“姓刘的说要调查,你就陪他去,真金不怕火,查好了!”
杀人放火 指无法无天的强暴行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坏人。元 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听的道杀人放火偏精细,显出我些英雄神威。”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五回:“他本是杀人放火为生的主儿,被杨元帅收伏在麾下。”
飞蛾扑火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梁书 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不食人间烟火 食:吃;烟火: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想或诗画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或作品等。宋·阮阅《诗话总龟》第九卷:“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明火执械 解释】: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同“明火执仗”。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干坏事。清·毛祥麟《对山余墨·石洞绣鞋记》:“即募死士百人,明火执械为前锋,千军后随。”
心急如火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作谓语、状语;形容心中异常着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满腔怒火 满腔:充满心中;怒火:形容极大的愤怒。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作宾语、谓语;用于十分愤怒。《我们的战友邱少云》:“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
干柴烈火 形容男女之间强烈情欲要求,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形容情绪高涨。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情欲正盛的男女。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今日天缘凑巧,竟赏了他,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的开。”
火树银花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闪亮;绚丽灿烂。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形容节日晚上的灯火。唐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香火姊妹 香火:香烛。焚香结拜的姊妹。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宋·罗烨《醉翁谈录·潘琼儿家最繁盛》:“儿家凡遇新郎君辈访蓬舍,曲中香火姊妹则必酬金来贺。”
火树琪花 比喻灿烂的灯火或焰火。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节日晚上的灯火。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于是进入行宫,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石火风烛 比喻为时短暂。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唐·黄滔《祭宋员外》:“石火风烛,惊波逝水,诚修短之无改矣,奈痛伤之有等焉。”
风风火火 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徐光耀《平原烈火》:“忽然老曹一头撞进来,忽闪忽闪眨着两只眼,风风火火地连叫:‘大队长,大队长!’”
水火无交 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隋书 循吏传 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抱火厝薪 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机即将出现。语出《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薪烬火传 薪:木材。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流传下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启超《管子传·自序》:“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或有其一体焉,则薪烬火传,犹旦莫也,国于是乎有与立。”
电光石火 像闪电的光;燧石的火那样一闪即过。比喻事物很快消失。也形容速度极快。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雪峰存禅师法嗣 保福从展禅师》:“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构得构不得,未免丧身失命。”
束缊请火 束缊:束一扎乱麻为火把;请火:借火。比喻求助于人。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汉书 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无明火起 无明火:怒火。形容发怒。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情绪。明·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与君一把无明火,烧尽千愁万恨心。”
刀耕火种 指把草木烧成灰当作肥料;就地挖坑播下种子。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也作“火耨刀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原始农业耕作。宋 陆游《雍熙请机老疏》:“山宿山行,平日只成露布;刀耕火种,以今别是生涯地。”
鼻端出火 形容意气风发;情绪激昂。作谓语、定语;指年轻气盛。见“鼻头出火”。
石火光阴 表示光阴之迅速,一眨眼就要过去。
羽蹈烈火 羽:鸟。鸟去踏灭烈火。比喻不自量力而自取灾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汉·刘向《新序·杂事》:“若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若以指绕沸,若羽蹈烈火,入则焦没耳。”
刀耕火耨 耨:除草。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作定语、宾语;指原始农业。《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火耕流种 古代原始的耕种方法。作谓语、定语;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文苑传上 杜笃》:“水耕流种,功浅得深。”李贤注:“以火烧所伐林株,引水溉之而布种也。”
走火入魔 走火:过头。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5回:“后来妙玉观棋听琴,走火入魔;宝玉抛了通灵玉,着了红袈裟,回头是岸。”
洞如观火 见“洞若观火”。作谓语、定语;指看得清楚。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暨其强弱多寡离合之情,皆洞如观火矣。”
蹈火探汤 同“蹈汤赴火”。
膏火之费 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作宾语;借指求学的费用。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欲登第须理旧业读书,欲读书须膏火之费,吾视君皆未易办也。”
火耕水种 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作谓语、定语;指原始耕种方式。《史记 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晋 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烟断火绝 指人烟灭绝。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文选·江淹〈恨赋〉》:“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李善注:“烟断火绝,喻人之死也。”
抱火寝薪 抱火:捧着火种;寝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危机潜伏,人安于险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机即将出现。作谓语、定语;指做事方法不对。汉 贾谊《上陈政事疏》:“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戢:停;焚:烧。战争就像玩火,不在适当的情况下停止就会烧死自己。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以火救火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钻木取火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原始生活。唐·慧能《坛经·疑问品》:“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隔岸观火 站在对岸观看失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见而不救。也比喻没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不去过问。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唐 乾康《投谒齐己》:“隔岸红尘忙似火,当斩青嶂冷如冰。”
了如观火 了:明白。形容看得非常清楚。作谓语、状语;指非常清楚。邹鲁《戊甲云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内来函,读之必了如观火,从此兄等之出而说人,必更有把握矣。”
薪尽火灭 薪:柴火。柴草完了,火也就灭了。比喻死亡。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