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鸡的成语

有关鸡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鸡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复句式;作谓语、分句;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鸡不及凤 鸡赶不上凤凰。比喻儿子不如父亲。作宾语、定语;用于父子之间。《南齐书·王慈传》:“谢超宗尝谓慈曰:‘卿书何当及虔公?’慈曰:‘我之不得仰及,犹鸡之不及凤也。’”
汝南晨鸡 即汝南鸡。
杀鸡扯脖 形容心里着急、发誓、赌咒的神态作定语;指发誓、赌咒的神态。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跪在地上,杀鸡扯脖,口里姐姐长姐姐短。”
软壳鸡蛋 比喻性情软弱之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做小娘的,不是个软壳鸡蛋,怎的这般嫩得紧?似你恁地怕羞,如何赚得大主银子?”
鸿鹄与鸡 形容认真考察身边的有用之材。作宾语、主语、定语;指人的区别。《新序·杂事第五》:“君尤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臣请鸿鹄举矣。”
偷狗戏鸡 比喻不务正业。
鸡鸣候旦 见“鸡鸣戒旦”。作谓语、定语;形容过度紧张。宋·徐铉《和张先辈见寄》:“鸡鸣候旦宁辞晦,松节凌霜几换秋。”
鸡争鹅斗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联合式;作谓语;比喻争吵。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争鹅斗,叫别人笑。”
家鸡野鹜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作宾语、定语;指风格各异。晋·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小儿辈厌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
蠢若木鸡 形容神貌呆笨。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愚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鸡犬无惊 见“鸡犬不惊”。作谓语、宾语、补语、分句;形容军纪严明。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17回:“城中兵不血刃,鸡犬无惊,百姓大悦。”
鸡犬不惊 连鸡狗都没受到惊扰。形容行军纪律严明;也指相安无事。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分句;形容军纪严明。宋 彭龟年《寿张京甲十首(其八)》:“翁见一笑大欢足,鸡犬不惊仁意多。”
手无缚鸡之力 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
只鸡絮酒 指悼念故人,祭品菲薄。作宾语、定语;指悼念故人。《后汉书·徐徲传》:“徲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徲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味如鸡肋 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作谓语、宾语;指少有实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汉 王充《论衡 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偷鸡盗狗 见“偷鸡摸狗”。作谓语、定语;指偷窃。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每日却自和西门庆在楼上任意取乐,却不比先前在王婆房里,只是偷鸡盗狗之欢,如今家中又没人碍眼,任意停眠整宿。”
鸡犬皆仙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场等。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鸡飞狗走 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清 吴趼人《痛史》第13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只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号。”
瓮里醯鸡 比喻见闻狭隘的人。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
小肚鸡肠 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浩然《艳阳天》第46章:“人家萧长春可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人家是宰相肚子撑得船。”
宁为鸡尸,无为牛从 尸:主持,主管。比喻宁可做小国的主人,也不做大国的仆从。指宁可在小地方当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作定语、分句;指人的处世。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胡三省注:“苏秦说韩王宁为鸡尸,无为牛从。尸,主也。”
牛鼎烹鸡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作宾语、定语;指大材小用。《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闻鸡起舞 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晋书 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嫁鸡逐鸡,嫁犬逐犬 嫁:女子出嫁;逐:追随。比喻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随从一辈子。作定语、主语、分句;用于女性。宋·赵汝鐩《古别离》诗:“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展转思。”
鹤困鸡群 比喻才能出众的人沦落于平庸之辈当中。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教白》:“苟得其人,必破优伶之格以待之,不则鹤困鸡群,与侪众无异。”
炙鸡絮酒 用一只鸡和棉絮渍酒祭奠。指悼念故人,祭品虽薄而情意很深。作宾语、定语;指悼念故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徐稚传》:“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鸡黍深盟 黍:黄米;鸡黍:指待客的饭菜;深盟:深厚的交往。形容朋友之间友谊深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因此乞天恩先到泉台上,才留的这鸡黍深盟与那后人讲。”
呆如木鸡 见“呆若木鸡”。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呆板。《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鸡飞狗叫 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直叫唤。形容乱成一团。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乱成一团。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反“扫荡”》:“忽然,邻庄鸡飞狗叫,老乡们拖着孩子向庄外奔跑。”
一唱雄鸡天下白 公鸡一叫,天就亮了。形容东方破晓,长夜宣告结束。指真相大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
缚鸡弄丸 缚:捆绑;弄丸:耍弄弹丸。比喻轻而易举。作宾语、定语;指很简单。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即至淫篡之吕武,至为无道,而其才术控制天下,有若缚鸡弄丸。”
卓立鸡群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作谓语、定语;指人很突出。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鸡飞蛋打 鸡飞走了;蛋也打碎了。比喻两头都没顾上;造成双重损失。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两头落空,一无所得。周骥良《吉鸿昌》:“只要他一进关抄了咱们的后路,那就鸡飞蛋打,不可收拾了。”
鸡皮疙瘩 受到惊吓或寒冷在人的皮肤上出现的类似鸡皮上的小疙瘩。作宾语、定语;形容害怕。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你这个令收起来罢,把我麻烦的一身鸡皮疙瘩了!”
如嚼鸡肋 鸡肋:鸡的肋骨。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少有实惠。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鸡犬不安 见“鸡犬不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军队挠民。刘流《烈火金刚》第十回:“我这是何苦,烧香引鬼,搬砖打人砸了自己的脚面,闹得我鸡犬不安!”
鹤发鸡皮 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北周 庾信《竹杖赋》:“噫,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
炙鸡渍酒 指以棉絮浸酒,晒干后裹烧鸡,携以吊丧。后遂用为不忘恩的典实。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徐穉传》“穉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穉诸公所辟虽不就,有死丧负笈赴吊。常於家豫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渍酒中,暴乾以裹鸡,径到所起冢外,……醊酒毕,留谒则去,不见丧主。”
杀鸡哧猴 见“杀鸡骇猴”。
鸡烂嘴巴硬 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家鸡野雉 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作宾语、定语;指不同的风格。晋·何法盛《晋中兴书》第七卷:“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贱厌家鸡,爱野雉,皆进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淮王鸡犬 淮王: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王家的鸡和狗。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作宾语、定语;指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清·吴伟业《过淮阴有感》:“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认鸡作凤 佛教语。谓认凡庸为珍贵。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的看法。《万善同归集》卷一:“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果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杀鸡取卵 杀了鸡取出鸡蛋。比喻贪图眼前的一点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希腊《伊索语言 生金蛋的鸡》: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从而一下子发大财,结果却一无所得
鸡鸣戒旦 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连动式;作谓语;形容过度紧张。《诗经 齐风 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鸡飞狗窜 比喻受到惊动而引起骚乱。作定语、状语;指惊乱。曲波《林海雪原》:“日寇投降后,这个大佐特务,被人们撵的鸡飞狗窜,他的党羽,纷纷落网。”
只鸡樽酒 见“只鸡斗酒”。作宾语、定语;指作为追悼亡友的话。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胡紘李沐》:“此非人情,只鸡樽酒,山中未为乏也。”
鸡犬不宁 宁:安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冠鸡佩猳 猳:公猪。头戴饰有雄鸡的帽子,身佩绣有公猪的饰物。形容古代好勇者的服饰。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装束等。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猳豚。”
狗盗鸡啼 见“狗盗鸡鸣”。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明·陆采《明珠记·江会》:“函关脱离,又何须狗盗鸡啼?”
雄鸡夜鸣 古代认为雄鸡夜鸣为异常现象,预兆战事。
雄鸡断尾 断尾:断去尾巴。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作宾语、定语;指装疯卖傻。《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
鸡鸣狗吠 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百姓安居乐业。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牝鸡司旦 同“牝鸡司晨”。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女子掌权当政。《隋书·高励传》:“数年以来,荒悖滋基,牝鸡司旦,昵近奸回。”
鸡飞狗跳 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作定语、状语;指惊乱。茅盾《锻炼》:“然而陈克明却在这里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无缚鸡之力 缚:捆,绑。双手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虚弱或力气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身体虚弱。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
鸡头鱼刺 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呆若木鸡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复句式;作定语、主语、分句;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你难道没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里个个都像你大姐做娘娘呢?”
醯鸡瓮里 醯鸡:酒瓮里生的一种小虫子。比喻见闻狭隘的人。作宾语;指见闻狭隘的人。宋·黄庭坚《演雅》诗:“老蚌胎中珠是贼,醯鸡瓮里天儿大。”
鸡鹜相争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鸡鸣狗盗 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具有这类技能的人。常形容偷偷摸摸等不正当的行为。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汉书 游侠传》:“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鸡伏鹄卵 伏:孵卵;鹄:天鹅。用鸡来孵天鹅蛋。比喻才小难当大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战国·宋·庄周《庄子·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
缚鸡之力 缚:捆、绑。捆绑一只鸡的力量。形容体力很弱。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常与手无连用。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平日只会读书写字,刺绣描花,手无缚鸡之力。”
争鸡失羊 比喻贪小失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因小失大。汉·焦延寿《易林》卷八:“争鸡失羊,亡其金囊。”
只鸡斗酒 斗:酒器。准备好一只鸡,一壶酒。原指对死者的祭奠物品,多用作追悼亡友之辞。后也指招待来客。作宾语;指作为追悼亡友的话。汉·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鸡肤鹤发 皮肤起皱,头发变白。形容衰老。形容老年人皮肤皱、头发白。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衰老。北周·庾信《竹杖赋》:“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
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宁:宁愿;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的处世。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二回:“生员虽贫士也,语云,‘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岂有圣门弟子,贪纨袴之膏粱,而乱朝廷之名教者乎!”
呆似木鸡 见“呆若木鸡”。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呆板。《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宁为鸡尸,不为牛从 尸:主持,主管。比喻宁可做小国的主人,也不做大国的仆从。指宁可在小地方当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作定语、分句;指人的处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宁为鸡尸,不为牛从。”
鹤立鸡群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妇言是用,此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杀鸡骇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它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牝鸡司晨 牝鸡:母鸡;司:掌管。比喻女人掌权当政。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尚书 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鸡口牛后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作宾语、定语;指应作主动。《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鸡鸣起舞 指胸怀大志、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作谓语、定语;指人勤奋。宋·韩元吉《薄幸》词:“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任鸡鸣起舞,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
鹤处鸡群 同“鹤立鸡群”。作宾语、定语、状语;指出众。《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遥望而清风宛在,鹤处鸡群;近观而光彩射人,龙来洞口。”
土鸡瓦犬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5回:“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
捉鸡骂狗 犹指桑骂槐。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次日,张氏晓得了,反怪媳妇做格,不去勾搭儿子干事,把一团美意,看做不良之心,捉鸡骂狗,言三语四,影射的发作了一场。”
斗鸡走马 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书·宣帝纪》:“[宣帝]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
淮王鸡狗 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作宾语、定语;指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晋 葛洪《神仙传 刘安》:“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
杀鸡为黍 谓殷勤款待宾客。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鸡黍之膳 黍:黄米;膳:饭食。指杀鸡做菜,用黄米做饭。比喻家常便饭。作宾语;用于生活等。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鸡毛蒜皮 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毫无价值的东西。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目前大敌当前,同心协力还怕迟误,谁还记着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鸡栖凤巢 栖:居住。鸡住在凤凰的窝里。比喻才德卑下的人占据高位。作宾语、定语;指小人得势。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六:“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
牝鸡无晨 牝:雌性的。雌鸡不报晓。比喻妇女不掌握政权。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山鸡映水 山鸡映水起舞。比喻自我欣赏。作宾语、定语;指自我欣赏。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第三卷:“山鸡爱其羽毛,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黄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
斗酒只鸡 一斗酒一只鸡,指简便酒食。以鸡和酒祭奠亡友。联合式;作宾语;指作为追悼亡友的话。三国 魏 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杀鸡儆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杀一儆百。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七章:“他们用的是杀鸡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难堪。”
鸡肠狗肚 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气量小。《天雨花》第二回:“据你这淫妇的鸡肠狗肚,容不得人,把儿媳都逼了出门。”
鸡犬不留 连鸡狗都不留下。形容斩尽杀绝或抢掠一空。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贬义。清 吴趼人《痛史》第六回:“探马报说沿江上下全是元兵,江阴已经失守,常州已经被屠,常州城内鸡犬不留,知常州府事家铉翁不知去向。”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彼此不往来。《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割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复句式;作分句;指不值得小题大作。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鬻鸡为凤 谓以次充好,混淆优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黄滔《谢试官》:“伏念鬻鸡为凤,有识咸惊,投砾参琼,良知足鄙。”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鼠肚鸡肠 犹言鼠腹鸡肠。作宾语、定语;指气量狭小。明·烟霞散人《斩鬼传》:“鼠肚鸡肠,一包粪也存不住,要你何用。”
鸡鹜争食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