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鼠的成语

有关鼠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鼠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蛇鼠横行 比喻恶人得势、胡作非为。作宾语、定语;用于社会局势等。
器鼠难投 器:用具。躲在器物旁边的老鼠难以捕捉。比喻坏人有了庇护就难以惩治。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明·郑若庸《玉玦记·投贤》:“君言且英雠,他辙鱼方困,器鼠难投,小哥不要反了面。”
捧头鼠窜 抱着脑袋,象老鼠似地逃窜。形容仓皇逃跑的狼狈相。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敌人的狼狈相。《汉书 蒯通传》:“常山王奉(捧)头鼠窜,以归汉王。”
首鼠两端 首鼠:踌躇不决。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儒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蚁溃鼠骇 形容敌军惊骇溃逃。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柳宗元《剑门铭序》:“左师出于剑门,大攘顽嚚,谕引劫胁,蚁溃鼠骇,险无以固,收夺利地,以须王师。”
投鼠之忌 见“投鼠忌器”。作宾语;用于处事。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今上家法》:“闻上初见弹台疏,圣意不择,特以贵妃故,有投鼠之忌。”
鼠窜狼奔 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果然老百姓扶老挈幼,鼠窜狼奔,都奔东平府来。”
鼠目獐头 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乘车入鼠穴 乘:坐。坐着车子进老鼠洞。比喻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作宾语、定语;用于不能办到的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瞰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
雀目鼠步 比喻惶恐之极。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掷鼠忌器 犹言投鼠忌器。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卓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赍诏书喻绍,绍使河内太守王匡杀之”裴松之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班与匡书云:‘《刘向传》曰:掷鼠忌器。器犹忌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藩屏……”
猫鼠同眠 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上下狼狈为奸。《新唐书 五行志一》:“龙朔元年十一月,洛州猫鼠同处。鼠隐伏象盗窃,猫职捕啮,而反与鼠同,象司盗者废职容奸。”
狼眼鼠眉 形容人相貌凶恶。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长相等。
鼠心狼肺 形容心肠阴险狠毒。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心肠坏。清·郑燮《后孤儿行》:“丈丈翁,得钱归,鼠心狼肺,侧目吞肥,千谋万算伏危机。”
獐头鼠目 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诈。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鼯鼠之技 鼯:鼠名,形似松鼠,毛多褐色,尾巴很长,前后肢之间有薄膜,能从树上飞降下来,住在树沿中,昼伏夜出。比喻丑陋低下的才艺。作宾语;用于比喻句。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黔驴之技,技止此耳;鼯鼠之技,技亦穷乎。”
饮河鼹鼠 比喻指所需求或所得极有限的人。语本《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语出《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洞天花烛记》:“饮河鼹鼠愧盈腹,止鲁鶢鶋惭厚享。”
抱头鼠窜 窜:逃跑;乱跑。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迅速逃跑。多用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狼狈逃跑的样子。连动式;含贬义,形容敌人的狼狈相。宋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身免。”
雉伏鼠窜 谓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李东阳《西北备边事宜状》:“朝廷命将出师,天威所至,雉伏鼠窜,无有遗者。”
首鼠模棱 首鼠:踌躇不决;模棱:含糊。形容犹豫不决、动摇不定。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左右摇摆。明·吾丘瑞《运甓记·太真绝裾》:“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若首鼠模棱,负恩不报,汗颜人世者,非夫矣。”
社鼠城狐 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李纲《八月十一日次茶陵县入界湖南有感》诗:“巨蠹推穷付囹圄,社鼠城孤扫巢穴。”
鼠窃狗偷 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鼠窃狗偷之徒,何足虑哉。”
鼠窃狗盗 窃:偷。像老鼠小量窃取;像狗钻洞偷盗。指小偷小摸。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老鼠见猫 比喻十分惧怕。作宾语、定语;指人胆小。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月英见了焦氏,犹如老鼠见猫,胆丧心惊,不敢不跟着他走,到家又打个半死。”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鼠目寸光 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孤豚腐鼠 同“孤雏腐鼠”。作宾语、定语;比喻微贱不足道的人或事物。清·钱谦益《春秋论二》:“成济,奴隶小人,昭视之,孤豚腐鼠耳。”
贼眉鼠眼 形容神情鬼鬼祟祟。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老舍《赵子曰》:“‘你没看见李景纯吗?’武端贼眉鼠眼的问:‘他来,她就不能来!’”
狗偷鼠窃 同“狗盗鼠窃”。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无赖之人也。”
穷鼠啮狸 啮:咬;狸:狸猫。无路可逃的老鼠也会咬猫。比喻受人欺压,虽然敌不过,也会拼死抵抗。主谓式;作宾语、补语;含贬义。汉 桓宽《盐铁论 诏圣》:“死不再生,穷鼠啮狸。”
十鼠同穴 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
鼠迹狐踪 比喻人行踪鬼祟。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拈毕》:“羽椿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
蠖屈鼠伏 蠖:尺蠖;伏:俯伏。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讨好的样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孔平仲《续世说·奸佞》:“注至,蠖屈鼠伏,佞词泉涌。”
鼠屎汙羹 比喻加进了不好的东西,从而破坏了原来美的事物。
鼠窜狗盗 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隋书·高祖纪》:“历阳、广陵、窥觎相继,或谋图城邑,或劫剥吏人,昼伏夜游,鼠窜狗盗。”
蚁膻鼠腐 蚂蚁喜欢吃腥膻的食物,老鼠喜欢吃腐败的食物。比喻趣味低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唐顺之《寄高上尚书》:“其高者则激昂于文章气节之域,而其下者则遂沉酣濡首于蚁膻鼠腐之间。”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用猫招引老鼠,用冰作绳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吕氏春秋 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绳,虽工不能。”
狐鼠之徒 比喻品质低下的人。作主语、宾语;用于坏人。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三回:“朝廷之纪纲法律尚在,但可恨这班狐鼠之徒耳。”
鼠腹蜗肠 鼹鼠的肚子,蜗牛的肠子。比喻所求有限或气量狭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气量狭小。《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以狸饵鼠 狸:猫。捉老鼠用猫作诱饵。比喻事必无成。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事情不能成功。先秦 商鞅《商君书 农战》:“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
两鼠斗穴 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狼奔鼠窜 狼群鼠辈到处流窜。形容人四处奔跑逃窜。作宾语、状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 沉鲸《双珠记》第十四出:“忽闻访察怕如雷,狼奔鼠窜,无由忏悔。”
鼠牙雀角 鼠、雀:比喻强暴者。原意是因为强暴者的欺凌而引起争讼。后比喻打官司的事。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诗经 召南 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鼠肝虫臂 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梧鼠五技 比喻才能虽多不精。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腾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鼠臂虮肝 犹言鼠肝虫臂。谓或为鼠臂或为虮肝,指人世变化无常。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清·钱谦益《仙坛唱和诗》:“生尝畏世谙谈虎,术不逢时学豢龙。鼠臂虮肝更何有,从今一一听天工。”
雀角鼠牙 雀、鼠:比喻强暴者。原指强逼女子成婚而引起的争讼。后泛指狱讼,争吵。作宾语、定语;泛指狱讼。《诗经 召南 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鸮鸣鼠暴 鸮鸟鸣叫,老鼠肆暴。比喻恶人气焰嚣张。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夏完淳《周公论》:“鸮鸣鼠暴,竟为酷祸,所谓犹豫之失也。”
相鼠之刺 相:视;相鼠:《诗经》的篇名。看看老鼠尚且还有皮。指人须知廉耻,要讲礼义。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鸟兽》:“人惟有礼,庶可免相鼠之刺;若徒能言,夫何异禽兽之心。”
狼贪鼠窃 如狼那样贪狠;似鼠那样惯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于谦《出塞》诗:“瓦刺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蛇头鼠眼 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亦作“蛇眉鼠眼”。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忽听见门声一响,早有一个蛇头鼠眼,满脸胡须,又矮又胖的丑汉子走进来。”
鼠首偾事 坏了事情。比喻人办事没决断,就象胆小的老鼠,在出洞时头在洞口伸伸缩缩一样。
狐凭鼠伏 象狐狸、老鼠那样潜伏在里面。联合式;作谓语;指像狐狸、老鼠那样潜伏藏匿。《三元里平夷录》:“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蛇行鼠步 步:步行。形容谨小慎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新广东武生《黄萧乔回头》:“虽小道亦有可观,但我见贤弟蛇行鼠步,鬼鬼马马,无文无气。”
以狸致鼠 狸:猫。捉老鼠用猫作诱饵。比喻事情不能成功。作谓语、定语;比喻事情不能成功。《吕氏春秋 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绳,虽工不能。”
鼠屎污羹 比喻加进了不好的东西,从而破坏了原来美的事物。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宋·孙觌《跋吴省元真赞》:“吴公前辈盛德,予宿昔所敬慕,制一偈自赞,皆佛菩萨语,启诵三过,欲下一句而家有识真者,恐得鼠屎污羹之诮。”
城狐社鼠 社:古时指土地神及其庙宇。以城墙为凭借的狐狸;以土地庙为依托的老鼠。比喻仗势作恶的小人。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仗势作恶的小人。《晋书 谢鲲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相鼠有皮 相:视。看看老鼠尚且还有皮。旧指人须知廉耻,要讲礼义。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通“义”);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胆小如鼠 胆子小得像老鼠一般。形容人胆小怕事。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北齐 魏收《魏书 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人鼠之叹 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作宾语;指人与人的差距。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鼠盗狗窃 同“鼠窃狗盗”。作宾语、定语;指小偷小摸。《北齐书·薛掓传》:“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
鼠雀之牙 指争讼之事。作宾语、定语;指细微小事。元·柯丹邱《荆钗记·奸诘》:“学生失于龙蛇之辨,改有鼠雀之牙,抚已多惭,见公甚愧。”
三蛇七鼠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害人的东西。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鼠入牛角 比喻势力愈来愈小。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玢》:“奈何吾子孙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势当渐小尔!”
鼷鼠饮河 比喻欲望有限。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投鼠忌器 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老鼠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连动式;作谓语、状语;表示想一件事又有所顾虑。汉 贾谊《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蛛丝鼠迹 蜘蛛的细丝,老鼠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作主语、宾语、状语;指线索。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90回:“七绝一诗,拖起婚姻,有蛛丝鼠迹之妙。”
十鼠争穴 穴:动物的窠巢。比喻坏人聚集互相争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书·元帝纪》:“侯景奔窜,十鼠争穴,郭默清夷,晋熙附义。”
过街老鼠 比喻人人痛恨的坏人。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清 翟灏《通俗编 兽畜》:“《慎子》:‘一兔过街,百人逐之。’按,流俗有过街老鼠语,似承此而讹。”
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狸:山猫;雄:强有力的。比喻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有好的效果就是好方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取得好效果的方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秀才驱怪》:“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孤雏腐鼠 孤独的鸟雏,腐烂的老鼠。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联合式;作宾语;比喻微贱不足道的人或事物。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宪传》:“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
蝇营鼠窥 像蝇一样营营往来,像鼠一样四下窥伺。比喻到处钻营,贪婪无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 吴承恩《贺学博未齐陶师膺奖序》:“手谈眼语,譸张万端,蝇营鼠窥,射利如蜮,吾见驵侩之于市井也,而今布之学校矣。”
狐奔鼠窜 比喻非常狼狈的逃窜。作谓语、定语;指狼狈样子。宋书 《索虏传》:“或有狐奔鼠窜,逃首北境,而辄便苞纳,待之若旧,资其粮仗,纵为寇贼。”《英烈传》第二十一回:“诸部士卒,俱各狐奔鼠窜退去。”
鼠肚鸡肠 犹言鼠腹鸡肠。作宾语、定语;指气量狭小。明·烟霞散人《斩鬼传》:“鼠肚鸡肠,一包粪也存不住,要你何用。”
鼠腹鸡肠 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1回:“不是这说贼三寸货强盗,那鼠腹鸡肠的心儿,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老鼠尾巴 比喻条件很差,力量很小。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陈立德《前驱》:“却被她一把揪住了脑后的那条花白的细辫子,像抓住了一条就想逃走的老鼠尾巴。”
鼠凭社贵 老鼠把窝做在土地庙下面,使人不敢去挖掘。比喻坏人仗势欺人。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含贬义。南朝 梁 沈约《恩幸传论》:“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
狗头鼠脑 喻奴才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黑籍冤魂》第六回:“要说这林则徐,却不像那些狗头鼠脑的官员,要算我们中国的杰出人物。”
梧鼠之技 同“梧鼠五技”。作宾语;指才能有限。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南海圣人’,多方善疗,而梧鼠之技,不过于五,亦有时而穷矣。”
狗捉老鼠 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作宾语、定语;指多管闲事。赵树理《传家宝》:“叫我看来是狗捉老鼠,多管闲事。”
鼠齧虫穿 指鼠咬虫蛀。
鼠雀之辈 蔑视他人之词。谓鄙陋卑微之徒。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量鼠雀之辈,何足汗刀!”
蛇入鼠出 蛇钻穴,鼠出洞。比喻行动隐秘。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严复《原强续篇》:“于是深怒积怨,退而治兵,蛇入鼠出,不可端倪。”
鼠穴寻羊 比喻没有功效的做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四卷:“余笑曰:‘此之谓鼠穴寻羊,蜂窠唱戏,非以诗学教人之道也。’”
猫鼠同处 见“猫鼠同眠”。作宾语、定语;比喻上下狼狈为奸。《新唐书·五行志一》:“龙朔元年十一月,洛州猫鼠同处。鼠隐伏象盗窃,猫职捕啮,而反与鼠同,象司盗者废职容奸。”
狼奔鼠偷 形容坏人到处扰乱。作谓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清·梅曾亮《朝议大夫台湾府盖君墓志铭》:“公在商州六年,贼出入陕西久,无所掠利,锐欲窥河南甚,狼奔鼠偷,情状捷出。”
马捉老鼠 比喻瞎忙乱。作宾语、定语;指不务正业。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马捉老鼠》:“方言‘马捉老鼠’,盖讥人粗撞不了事也。”
梧鼠技穷 梧鼠:即“鼯鼠”,为鼣鼠之误。比喻才能有限。作宾语、定语;指才能有限。《荀子·劝学》:“腾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鸱张鼠伏 比喻时而嚣张,时而隐蔽。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明史·贵州土司传序》:“蛮人鸱张鼠伏,自其常态。”
奉头鼠窜 奉:捧。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作谓语;指狼狈的样子。《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老鼠过街 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亦作“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作宾语、定语;常与“人人喊打”连用。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狗逮老鼠 见“狗拿耗子”。作宾语、定语;指多管闲事。柳青《狠透铁》五:“你狗逮老鼠多管那闲事做啥?”
鼠技虎名 只有老鼠之流的雕虫小技敢冒老虎的威名。指当权者作威作福欺压百姓。作宾语、定语;指冒别人的名行恶。《雪涛小说》:“夫至于挟鼠技,冒虎名,立民上者皆鼠辈。”
鼠啮虫穿 鼠咬虫蛀。
鼠目麞头 见“鼠目麞头”。
鸱鸦嗜鼠 比喻嗜好各不相同。作宾语、定语;比喻爱好各不相同。《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 且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罗雀掘鼠 原指张网捉麻雀、挖洞捉老鼠来充饥的窘困情况,后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联合式;作谓语;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新唐书 张巡传》:“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鼠窜蜂逝 形容纷纷跑散。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元·曹居一《李伯渊奇节传》:“乃大呼曰:‘所诛者此逆贼耳,他人无与焉。’稍稍鼠窜蜂逝,贴如也。”
稷蜂社鼠 谷神庙里的马蜂,土地庙里的老鼠。比喻倚势作恶手的人。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比喻倚势作恶的人。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稷蜂不攻,而社鼠不熏,非以稷蜂社鼠之神,其所托者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