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春的成语

有关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春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春风报罢 报罢:考试不中。指考试落第。作宾语、定语;用于考试落榜。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恰好春风报罢,即拟整顿行装,起身回去。”
春风和气 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态度。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分仇,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
桃李春风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宋·杨万里《送刘童子》诗:“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
秋月春花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作宾语、定语;泛指春秋美景。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丽藻春葩 比喻美妙的言谈。联合式;作宾语;比喻美妙的言谈。唐 冯贽《云仙杂记 粲花》:“李白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时号李白粲花之论。”
春归人老 归:回去。比喻女人青春已去,人老珠黄。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三折:“只怕你春归人老,花残月缺,树倒根摧。”
春寒料峭 料峭:形容初春的微寒。形容早春微带寒意;刺入肌骨。也作“料峭轻寒”、“料峭春寒”。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春天的寒冷天气。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9卷:“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文学作品。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青春难再 再:两次或第二次。青春过后就不会再来。形容青春时光宝贵。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中老年人。明·冯惟敏《黄钟·醉花阴·酬金白屿》:“自古道青春难再,喜相逢笑口齐开。”
漏泄春光 原指透露春天的信息,后比喻泄露男女私情。动宾式;作谓语;比喻泄露男女私情。唐 杜甫《腊日》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春秋鼎盛 春秋:年龄。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比喻正当壮年。汉 贾谊《新书 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仪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若比,况莫大诸侯权势十此者乎?”
如登春台 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作谓语、定语;指生活幸福。《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春风满面 春风:比喻笑容。形容情绪愉快;满脸高兴的样子。也作“满面春风”。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形容人和蔼。元 无名氏《九世同居》第四折:“春风满面乐醄醄,一声长笑海山高。”
吹皱一池春水 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动宾式;作分句;比喻事不关己。宋 马令《南唐书 冯延巳传》:“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有女怀春 谓少女爱慕异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鸿爪春泥 同“鸿爪雪泥”。作主语、宾语;指往事遗留的痕迹。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苕生乃寄余诗云:‘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
马耳春风 见“马耳东风”。作宾语;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金·元好问《谷圣灯》诗:“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春风化雨 化雨:适时的雨。像用和暖的春风吹拂人;似及时的雨水滋润大地一样。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用于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
春来秋去 秋天过去,春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作状语、分句;指时光流逝。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羊》:“春来秋去泉东泻,芳颜不似前潇洒。”
春蛙秋蝉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作主语、宾语;指空洞无物的言谈。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春事阑珊 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描写春天。元·方伯成《端正好·忆别》套曲:“柳絮绵花飘瓣,又一番春事阑珊。”
杏林春满 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作宾语、定语;用于医生。
春生秋杀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作定语;指自然规律。唐 白居易《贺杀贼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
春宵一刻 欢娱难忘的美好时刻。作主语、宾语;指美好的时刻。宋 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梦无痕 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作宾语;比喻世事变幻。宋·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青春不再 再:两次或第二次。青春过后就不会再来。形容青春时光宝贵。作谓语、定语;用于中老年人。茅盾《幻灭》:“如果她也有悲哀的时候,大概是想起青春不再。”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作主语、宾语、分句;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枯枝再春 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作宾语、定语;指又获得生机。明 无名氏《白兔记 团圆》:“姻缘本是前生定,故令个白兔来引,艰辛,今喜得枯枝再春。”
春蚓秋蛇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联合式;作谓语、补语;比喻书法。《晋书 王羲之传论》:“(萧子云)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杏花春雨 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作宾语、定语;用于风景描写。元·虞集《风入松》词:“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长春不老 犹言长生不老。作谓语、定语;指长久生存,永不衰老。《醒世恒言 李道人独步云门》:“各要寻几件希奇礼物上寿,祝他个长春不老。”
有脚阳春 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春晖寸草 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作宾语、定语;指亲情。唐·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光明媚 明媚:鲜艳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春天的风光。元 宋方壶《斗鹌鹑 踏青》套曲:“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
满袖春风 衣袖飘曳生风。形容十分得意。作谓语、定语;用于得意时。元 张可久《水仙子》曲:“翰林风月进多才,满袖春风下玉阶。”
春树暮云 仰慕、怀念友人。联合式;作谓语;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唐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山八字 八字:指眉毛。形容眉如春山秀美。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剪灯余话·江庙泥神记》:“春山八字争妍媚,姨姨妹妹皆殊丽。”
满园春色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作宾语、定语;指欣欣向荣的景象。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雨后春笋 春雨以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宋 张耒《柯山集 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
笔底春风 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作主语、宾语;用于文章等。元 黄溍《瑶池春宴图》诗:“西飞青雀几时还,贝阙琳宫缥缈间,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
春风夏雨 春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养育万物。常比喻及时给人以教益和帮助。作宾语、定语;指有益的东西。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各自在自己开花的季节显示出秀美。比喻各擅其美;各有所长。联合式;作主语、谓语;比喻各有特色和专长。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洪兴祖补注:“古语云: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
料峭春寒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作谓语、定语;形容春天的寒冷天气。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满面含春 比喻心情喜悦舒畅,满脸笑容。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高兴时。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女子才回过头来满面含春的向安公子道:‘尊客,这石头放在哪里?’”
春和景明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作谓语、定语;指春天。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春风雨露 像春天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宋·王清惠《满江红·题驿壁》:“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春风野火 比喻迅猛之势。作宾语、定语;用于气势等。左齐《南泥湾屯垦》;“劳动竞赛的热潮,像春风野火一样,迅速遍及整个工地。”
春笋怒发 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春韭秋菘 韭:韭菜;菘:一种阔叶蔬菜。泛指时新菜蔬。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时菜。《南齐书·周颙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腊尽春来 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回来了。作宾语、分句;指春天来了。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且说腊尽春来,到了正月初四日。”
春深似海 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作定语、补语;指春天。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这屋里那块‘四乐堂’的匾,可算挂定了!不然,这‘春深似海’的屋子,也就难免‘愁深似海’。”
春风一度 度:次,回。比喻领略一番美妙的生活情趣。亦借指男女合欢。作宾语;指男女的私情幽欢。元·王实甫《四丞相高会丽春堂》第三折:“老夫为官,不如在此闲居也……到今日身无所如,想天公也有安排我处,可不道吕望严陵自千古,这便算的我春风一度。”
着手成春 一动手便有了春意。比喻诗人、画家才思高雅;也比喻医生医术高明。着:接触;挨上。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春雨如油 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可贵。主谓式;作谓语;比喻春天的雨水稀少。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春雨一滴滑如油。”
春意盎然 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描写春天。季羡林《难忘的一家人》:“此时宴会厅里,必然是笑声四起,春意盎然,情谊脉脉,喜气融融。”
春秋笔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春色满园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作“满园春色”。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白雪阳春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作主语、宾语;指文学作品。宋 王禹偁《为宰相谢赐御制歌诗表》:“《白雪》《阳春》之句,空炫清新。”
琼岛春云 即琼华岛。明代北京八景之一。亦指北京十景之一。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积水潭》:“海子东浒有琼华岛,亦永乐间赐名。岛之阳为广寒殿,乔松古桧,烟云缭绕。京师八景有‘琼岛春云’,谓此。”明·王洪《北京八咏》有《琼岛春云》诗。明·李东阳《京都十景》诗之一有《琼岛春云》。
春蛇秋蚓 见“春蚓秋蛇”。作宾语、定语;用于书法等。明·宋濂《<史书会要>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口角春风 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为人美言,助成其事。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6回:“你近日与道台好相与,万望口角春分,我就一步升天,点了买办差,就过的日子了。”
春冰虎尾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作定语、宾语;指危险的边缘。《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春去冬来 春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作状语、分句;指时光流逝。《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不然,厉兵秣马,春去冬来,使贼兵疲于奔命,俟其势衰,收之未晚。”
回春之术 回春:本指冬去春来,比喻医道高明,能治愈难治之病,挽救垂危的病人。术:医术。指起死回生的医术。参见“妙手回春”。
春华秋实 华:古同“花”。春天盛开的花;秋天结的果。比喻文采和德行。有时也比喻学问和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复句式;作主语、分句;用于比喻句。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柳暖花春 指花柳荣茂,春意正浓。作宾语、定语;用于描写景物等。唐 李郢《为妻作生日寄意》诗:“谢家生日好风烟,柳暖花春二月天。”
春暖花开 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形容美丽的景色。比喻事物得以顺利发展的良好环境或机遇。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良好的时机,美好的时光。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青春两敌 敌:相当。两个人的年龄相当,都处于青春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1回:“妾承兄命,适事君王,妾自以为秦楚相当,青春两敌。”
行下春风望夏雨 行:从事;望:希望。比喻因有所施而望有所报。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白仁甫《墙头马上》第四折:“也是行下春风望夏雨;待要做眷属,枉坏了少俊前程,辱没了你裴家上祖。”
暮云春树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作宾语、定语;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唐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秋月春风 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美好的时光。唐 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沂水春风 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这位霸王果然能照我家子晰公一般,领略些沂水春风乐趣,自然上下与天地同流了哇!”
春蚕自缚 蚕:昆虫名;缚:缠束。像蚕作茧自缚。比喻自己束缚自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掉句文,便叫做‘痴鼠拖姜,春蚕自缚’。”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南朝梁 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满脸春风 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情好。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早见那位钦差顶冠束带满脸春风的迎出舱来。”
虎尾春冰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联合式;作宾语;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尚书 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春色撩人 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作宾语、定语;用于春天的景色。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回春妙手 妙手回春。喻人医术高明,能使垂危的人恢复健康。作宾语;用于大夫等。粤剧《关汉卿》第三场:“全靠大夫你回春妙手,我已经好了八九成。”
春去夏来 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作宾语、状语;形容时光流逝。
漏洩春光 ①透露春天的信息。②指密传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寸草春晖 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的心意;难以报答春天的恩惠。比喻子女报答不尽父母养育之恩。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父母养育之恩难报答。唐 孟郊《游子吟》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场春梦 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唐 卢延让《哭李郢端公》:“诗侣酒徒销散尽,一场春梦越王城。”
春光漏泄 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带来的信息。喻指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来。作宾语;指男女私情。唐 杜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枯木逢春 枯:枯萎;木:树木;逢:遇上。枯树遇上春天又有了生机。比喻经历挫折又获得生机。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卷二十三 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腊尽春回 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作宾语、分句;指春天来了。唐·孙道绚《菩萨蛮·梅》:“阑干六曲天围碧,松风亭下梅初白。腊尽见春回,寒梢花又开。”
春满人间 指生机勃勃的春意充满人间。作主语、宾语;指有生气。宋 曾巩《班春亭》诗:“山亭尝自绝浮埃,山路辉光五马来。春满人间不知主,谁言炉冶此中开?”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联合式;作主语;指春秋佳景。南唐 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色恼人 恼:撩拔,挑逗。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作宾语、定语;用于春天的景色。宋·王安石《夜直》诗:“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春光如海 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等。叶圣陶《春光不是她的了》:“不知什么地方送来蜜蜂的嗡嗡声,似乎带着花和香气;正所谓春光如海呢!”
春诵夏弦 指应按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联合式;作谓语;泛指读书学习。西汉 戴圣《礼记 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春去秋来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联合式;作状语;指时光流逝。明 刘基《大堤曲》:“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秋狝春苗 狝:杀;苗:为苗除害。秋天狩猎,春天为护苗而猎兽。比喻大规模扫荡敌军或盗匪。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蓃夏苗,秋狝春苗。”
春回大地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岁杪雨雪连日闷题二首》:“树头雪过梅犹在,地上春回柳未知。”
寒木春华 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作宾语、定语;比喻各具特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
春风风人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汉 刘向《说苑 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春风:春天的和风;风:吹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水滋养人。比喻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给予回报。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给人帮助。汉·刘向《说苑·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齿牙春色 形容爽朗地大笑。作宾语;指笑。宋·陶彀《清异录·作用》:“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
阳春有脚 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秋实春华 比喻德行和才华。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 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凡尔诸生,各宜踊跃,此日驰驱文囿,竞吐珠零锦粲之词;他年黼黻皇猷,伫收秋实春华之用。”参见“春华秋实”。
如坐春风 如同坐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育。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宋 朱熹《伊洛渊源录》第四卷:“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