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海的成语

有关海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海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群鸿戏海 鸿:鸿雁;海:指大湖。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形容书法遒劲灵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法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王羲之书如群鸿戏海。”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南山:终南山。比喻人福气像东海的水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样长久。作谓语、定语;用于祝福,可分开使用。明·柯丹邱《荆钗记·庆诞》:“齐祝赞,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江翻海倒 犹江翻海沸。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9回:“虎踞深林,顷刻里江翻海倒;蜂屯三澨,一霎时火烈烟飞。”
海北天南 形容万里之遥,相距极远。亦形容地区各异。作宾语;形容距离遥远。唐·刘禹锡《送别四十六首·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生死苦海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作宾语、定语;用于宗教等。唐·慧能《坛经·行由品》:“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入海算沙 ①到海底数沙子。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宋濂《杭州灵隐寺故辅良大师石塔碑铭》:“教秉固当学,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移山填海 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 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俺众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尽枯干,教你无处潜藏。”
肉山酒海 肉积得像山一样高,酒像海水一样多。形容丰盛的酒席。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原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
海沸江翻 大海沸腾,江河翻滚。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四折:“怒时节海沸江翻,恼时节天昏地惨。”
河落海干 比喻一点不剩。联合式;作定语、宾语;比喻穷尽、彻底,不留余地。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们就弄了这些吃的,我乐得吃个河落海干睡觉。”
河溓海夷 犹言河清海晏。作宾语、定语;用于局势等。《宋书·礼志三》:“故精纬上灵,动殖下端,诸侯轨道,河溓海夷。”
山行海宿 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作宾语、定语;用于旅行等。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方地数千里,不识盗贼,山行海宿,不择处所。”
浩若烟海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作谓语、定语;用于书籍、学识等。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海底捞月 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才大如海 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文江学海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
渔海樵山 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方文《留别马倩若兼订毗陵之游》诗:“渔海樵山过此生,向平儿女未忘情。”又《送旻昭御史征兵广西》诗:“愿君早奏升平略,鱼海樵山任所之。”
海说神聊 漫无边际的胡吹乱谈。作谓语、宾语;指胡吹乱谈。王蒙《友人和烟》:“我呢,要请老兄多多恕罪,从此戒烟戒酒,戒牌戒棋,海说神聊,我也再是奉陪不起。”
宽洪海量 同“宽宏大量”。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量大。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主人家宽洪海量醉何妨,直吃的卷帘邀皓月,再谁想开宴出红妆。”
挟山超海 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九洲四海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海内澹然 海内:四海之内;澹然:安静的样子。形容国家安定,生活正常。作谓语、定语;用于局势等。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海屋筹添 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作宾语;用于祝人长寿。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血海深仇 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清 陈天华《狮子吼》:“放着他血海冤仇三百载,鬼混了汉家疆宇十余传。”
陆海潘江 比喻文才很大。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有文才的人。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天涯海角 天的边缘;海的尽头。形容非常偏僻遥远的地方。也指彼此相隔极远。涯:边。联合式;作宾语;形容地方偏远。唐 吕岩《绝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
义海恩山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四海九州 指全中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海沸山摇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三折:“小圣啸起大风,刮的来天昏地暗,海沸山摇。”
山珍海胥 山珍:山野出产的珍贵食品。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美食。明·吴承恩《湲堂永日图序》:“山珍海胥,鼎食宫居者,大夫之养也。”
东洋大海 东洋:东边的大海。泛指无边无际的大海。作主语、宾语;指大海。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颠倒,意乱心迷,将前妻昔日恩义,撇向东洋大海。”
移山造海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栈山航海 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栈山航海,逾沙轶漠之贡,府无虚月。”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河奔海聚 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作宾语;指文辞畅达。元 刘壎《隐居通议 理学二》:“与朱文公往复辩论,每书辄倾竭浩荡,河奔海聚。”
曾经沧海 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比喻见识广。唐 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四海承平 国家持久太平。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江翻海沸 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三折:“瞅一眼江翻海沸,喝一声地惨天昏。”
金鳷擘海 喻诗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彻。
气吞湖海 犹气吞山河。作谓语、定语;指气势雄伟。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情天孽海 孽:罪恶。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作宾语;指感情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
海盟山咒 犹言海誓山盟。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男女爱情等。明·梁辰鱼《醉太平·暮愁闺怨》套曲:“海盟山咒,都随一江逝水东流。”
学海无涯 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指对知识的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学海:指知识;涯:边际。主谓式;作分句;用于人。明 张岱《小序》:“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
河目海口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联合式;作定语;比喻相貌非凡。《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山南海北 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云垂海立 垂:低下。云低垂,海水陡立。比喻帝王的威德或文辞雄浑壮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凤凰威迟而不去,鲸鱼屈矫以相吸。”
情天泪海 形容一味沉溺于感伤的爱情世界。作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取无数高领窄袖花冠长裙之新人物,相与歌泣,于情天泪海之世界。”
江翻海扰 犹江翻海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无名氏《陆沉病》楔子:“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扰,鼠偷狗盗,大劫何日了?”
情深似海 形容情爱像海一样深厚。亦作“情深如海”。作谓语、定语;指感情深。明·崔时佩《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
海中捞月 喻劳而无功,白费气力。作宾语、定语;指白费力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临安府也没奈何,只得行个文书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无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山崩海啸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周密《癸辛宋识前集·炮祸》:“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
恨海难填 恨海:怨恨如海;难填:难于填塞。比喻怨气难平。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搅海翻江 搅:搅拌;翻:翻腾。江海翻腾。比喻声势或力量很大。作谓语、定语;指声势大。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鸣,走金蛇电影开,他那里撼岭巴山,搅海翻江,倒树摧崖。”
回山转海 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作谓语、定语;比喻力强势大,能压倒一切。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学海无边 学海:知识;边:边际。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山吃海喝 放肆地大吃大喝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大吃大喝。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阔:宽广。大海辽阔随鱼跳跃,天空空旷任鸟飞翔。形容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比喻可充分施展抱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引《古今诗话》:“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移山竭海 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云笈七签》卷二三:“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寿山福海 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联合式;作宾语;用于祝人长寿多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
跨山压海 跨过高山,接近大海。喻势力扩展。作谓语、宾语;指扩大势力。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下卷:“党与既成,则连衡同恶,跨山压海。”
大胆海口 胆:胆量;海口:说大话。大着胆子夸海口。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
倒山倾海 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作谓语、定语;形容声势浩大。《后汉书·董卓传》:“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
山呼海啸 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山奔海立 像高山飞奔,似大海竖起。形容气势浩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袁宏道《徐文长传》:“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
乘桴浮海 桴:小筏子。乘小筏子浮游海外。比喻远行。作谓语、定语;指远行。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文山会海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作宾语、定语;指行政事务太多。《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石沉大海 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
云愁海思 见“云悲海思”。作主语、宾语;指愁思。唐·李白《飞龙引》之一:“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主谓式;作谓语;指全国都接受教化。《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梯山航海 登山航海。比喻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联合式;作谓语;比喻长途跋涉。《宋书 明帝纪》:“日月所照,梯山航海;风雨所均,削衽袭带。”
四海飘零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海外扶余 指遥远的外国。作主语、宾语;指外国。清·张岱《与王白岳》:“海外扶余,隐然复有世界。”
海水桑田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作宾语、定语;形容世事变化很大。唐·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海枯石烂 枯:枯干;烂:朽烂。海水干涸;石头朽烂。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或不可能实现。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也作“石烂海枯”。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金 元好问《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海阔天高 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空间广阔。唐·刘氏瑶《杂曲歌辞·暗别离》:“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百川朝海 众水奔流趋向大海。多比喻无数分散的事物都汇集到一处。作宾语、定语;形容分散的事物聚积在一起。汉 焦赣《易林 谦之无妄》:“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
侯门如海 侯门:旧指显贵人家;海:形容深。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主谓式;作宾语;指显贵之家门禁森严,外人不能随便出入。唐 崔郊《赠女婢》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航海梯山 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联合式;作主语、分句;指长途跋涉。南朝 梁 简文帝《大法颂》序:“航海梯山,奉白环之使。”
黑风孽海 喻环境、遭遇的险恶。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噫,黑风孽海,飘泊多矣!珑(王珑)以稚齿韶颜,独能早登彼岸,度亦有善根哉!”
衔沙填海 犹言衔石填海。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何景明《送吕子迁右给事中》诗:“衔沙填海志,炼石补天情。”
放诸四海而皆准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作谓语、定语;指普遍性的真理。《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情深如海 形容感情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作谓语、定语;指感情深。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堪爱堪爱真堪爱,鸾凤情深如海,携手上阳台,了却相思债。”
海怀霞想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等。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目空四海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很狂妄。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八仙过海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各人使出自己的本事。明 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江海同归 归:归宿。百海千江最终都流归大海。形容殊途同归。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宋·钱易《南部新书》:“初若矛楯相向,后类江海同归。三殿谈经,自此始也。”
放鱼入海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留祸根。《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九州四海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作宾语、定语;指天下大乱。《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海市蜃楼 蜃:蛤蜊。古代传说蜃能吐气成楼台的形状。实际上是大气由于光线折射把远外的楼台等城市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幻景多出现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地带。现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推之四海而皆准 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作谓语、定语;指普遍性的真理。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河海不择细流 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李斯列传》:“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时清海宴 时世清平,四方安定。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敦煌曲子词·献忠心》:“时清海宴定风波,恩光六塞,瑞气遍山坡。”
原宥海涵 宥:赦罪;原宥:原情赦罪;海涵:像大海一样气量大。原情赦罪,宽容包涵。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蕃传》:“大司农刘佑、迁尉冯琨、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众流归海 大小河流同归于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集于一处。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唐 杜甫《长江》诗之二:“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山肴海错 犹言山珍海味。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美食。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5回:“当下山肴海错,不记其数。”
东海逝波 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东海逝波,其奈之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