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七的成语

有关七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七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七歪八扭 形容歪斜不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整齐。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四回:“一路冲浸之处,不可胜数,慢说房屋四分五落,连树木也是七歪八扭。”
说七说八 总之,不管怎么说。作分句;用于口语。
七生七死 见“七死七生”。
七步成诗 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与「七步成章」义同。作宾语、定语;指才思敏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征七辟 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荐举。指朝廷多次征名为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王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零七碎八 指零零碎碎的东西。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两个新人的衣服被褥和零七碎八下来,三五十块钱根本不顶事。”
七男八婿 同“七子八婿”。作宾语、定语;指子女。
打蛇打七寸 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复句式;作谓语、分句;比喻说话做事抓主要环节。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我也只愿得无事,落得‘河水不洗船’,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
七窝八代 詈词。指全部眷属家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集体。明·吴承恩《西游记》:“却只怕那水里有甚么眷族老小,七窝八代的都来,我就弄他不过。”
七情六欲 泛指人的情欲;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人的感情。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至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七死八活 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联合式;作状语;形容痛苦不堪或濒临死境。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七死八活,却要怎么?”
七七八八 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7回:“说那寄姐的不贤良处,也就跟的素姐七七八八的了。”
七步八叉 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才思。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击钵催诗,我要击钵了。”
七高八低 形容道路不平坦。作定语、状语;指路不平。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三回:“独自一个,在这七高八低的小路上,一脚绊一脚的望前走去。”
乌七八糟 肮脏污秽;十分糟糕。单纯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四十糟中》:“可是,整个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们,都闭着眼瞎混。”
七子八婿 唐郭子仪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婿众多。作宾语、定语;指子女。《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唐郭子仪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
歪七扭八 歪歪扭扭,不直。作定语、状语;指不整齐。老舍《小人物自述》:“那些古钱已然都歪七扭八的,在钱眼里探出些不十分绿的草叶来。”
七郄八手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
七破八补 形容衣物非常破旧。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3回:“外面来了一个白须老头子,穿了一件七破八补的棉袍,形状十分瑟缩。”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不顾一切。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左手交银,右手交人,若三日没有来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
七棱八瓣 比喻四分五裂。作定语、状语;指四分五裂。梁实秋《老年》:“脸上的肉七棱八瓣,而且还平添无数雀斑,有时排列有序如星座。”
昂藏七尺 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主谓式;作主语、定语;指高大的男人。明 汪廷讷《种玉记 奇术》:“天付昂藏七尺躯,寻章摘句懒攻儒。”
五侯七贵 泛指达官显贵。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李白《流夜郎赠卒判官》诗:“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七断八续 ①形容散乱,不相照应。②断接之处甚多。形容十分破烂。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秦并六国平话》卷中:“应荣圣刀头引举三军喊杀,秦兵败走,东砍西伐,七断八续。”
污七八糟 形容十分杂乱。单纯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老舍《四世同堂》:“可是,整个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们,都闭着眼瞎混。”
七零八乱 形容非常零乱不堪。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51章:“在金俊文被搬迁的七零八乱的家里,俊文和他的一家人都在哭鼻子。”
七郤八手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若说报答,就是为利了,岂是老汉的本念!”
五痨七伤 痨:结核病。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作谓语、宾语;泛指虚弱多病。老舍《二马》:“两位马先生都没有脏病,也没有五痨七伤,于是又平安的过了一关。”
七湾八拐 亦作“七弯八拐”。①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②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作谓语、定语;指曲折不直。郭沫若《孔雀胆》第四幕第一场:“好啦,好啦,不要太自负了,被你七湾八拐的几下子,连我都拿不定主意来了。”
七湾八扭 同“七湾八拐”。
七穿八穴 穿:洞,孔;穴:窟窿。形容窟窿很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5卷:“有时十字街头七穿八穴。”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外貌。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 大公资助张协》:“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屋如七星 形容住房破漏。作定语;指人贫穷。唐·冯赞《云仙杂记》:“郑广文,星屋破漏,从下望之,窍如七星。”
九宗七祖 泛指祖宗。作比喻、定语;指祖先。《冷眼观》第23回:“杀头固然是没有命吃饭,打屁股也是九宗七祖都不得超生的事。”
三魂七魄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作宾语、定语;指人的魂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不问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顾一切。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
七弯八拐 见“七湾八拐”。作谓语、定语;指曲折不直。《十月》1981年第1期:“过了一岗又一岗,一坡又一坡,上上下下,七弯八拐,又走了十多里才真正到了狼牙山脚下、我们要住下的村子。”
七尺之躯 躯:身体。成年男子的身躯。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七舌八嘴 同“七嘴八舌”。作宾语、状语;形容人。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七嘴八张 形容人多语杂。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众官员一拥而前,七嘴八张的,都问道:‘世子何在?’”
七擒七纵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人生七十古来稀 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唐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窍玲珑 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作定语;用于书面语。老舍《赵子曰》:“鹰鼻、狗眼、猪嘴,加上一颗鲜红多血、七窍玲珑的人心,才完成了一个万物之灵的人。”
七拉八扯 ①谓漫无边际地闲谈。②谓乱拉来一大堆人。作谓语、状语;指随便闲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我便和他七拉八扯的先谈起来,喜得他谈锋极好,和他谈谈,倒大可以解闷。”
七纵八横 形容奔放自如。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性格。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七步奇才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作宾语;比喻人才思敏捷。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文事》:“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 落:下降。比喻心情不安。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自实心里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似的,身子好像墽盘上蚂蚁,一霎也站脚不住。”
夹七夹八 指说话东拉西扯,混杂不清。联合式;作状语、定语;指说话东拉西扯,混杂不清。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朱世远原有怕婆之病,凭他夹七夹八,自骂自止,并不敢开言。”
七足八手 见“七脚八手”。作状语;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沙汀《替身》:“这时候,那个可怜的盐客,已经在七足八手下打扮好了。”
三江七泽 泛指江河湖泽。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七病八痛 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作宾语、定语;指疾病。清 曾朴《孽海花》第24回:“就是在雯青家里,一年到头,上下多少人,七病八痛,都是他包圆儿的。”
长七短八 指事情的头绪。作宾语;指事情的头绪。马烽《吕梁英雄传》第16回:“康顺风一边点头,一边结结巴巴的央求,喉咙里像塞了一团棉花,半天也没说下个长七短八。”
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人。《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七孔生烟 同“七窍生烟”。作谓语、状语;形容气愤或焦急。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袁太守竟教训起他来,气得七孔生烟,双眉倒竖。”
三寸鸟,七寸嘴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五劳七伤 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泛指虚弱多病。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
七上八落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神不定。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
七返丹 传说中的一种丹药,有增功保健的功效。东方玉《七步惊龙》第四章:“‘七返丹’功参造化,练气之士,得此一粒,可抵二十年勤修之功,即普通人服之,亦可明目轻身,得享遐龄。”
七行俱下 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作谓语;用于看书。《南史·宋孝武帝纪》:“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七零八落 零:零碎。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有文禅师》第42卷:“无味之谈,七零八落。”
乱七八遭 见“乱七八糟”。作定语、补语、状语;指混乱。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胡涂始》:“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遭。”
零七八碎 形容又零碎又乱。也指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作定语、宾语;指杂碎。老舍《老张的哲学》:“今天买皮鞋,明天买白帽子,书钱花得不多,零七八碎差一点没叫我破产。”
七搭八搭 ①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②纠缠;乱搭腔。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这里人瑞却躺到烟炕上去烧烟,嘴里七搭八搭的同老残说话。”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老爷今天七搭八搭,不知道说些什么。”
七纵七擒 见“七纵七禽”。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处事。《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七满八平 形容没有空馀的地方。作宾语、定语;形容很满。清·赵翼《锦州刺史刘荫萱驻藏回蜀远寄藏佛一尊赋谢》诗:“刺瑞刻猴地几多,七满八平何处可施巧?”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骂人的话。骂人长相难看。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外貌。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
乱七八糟 形容乱糟糟的样子;毫无条理或秩序。联合式;作定语、补语;含贬义。清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家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洁,不像公坊以前乱七八糟的样子了。”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詈词。骂人长相难看。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外貌。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七疮八孔 窟窿多。比喻经济上负债累累。作定语;指负债累累。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6回:“俗话说‘好账不如无。’在我身上一天,就在我心里一天,恨不得一剪剪齐,争乃近日手窘,七疮八孔的,难以骤完。”
三蛇七鼠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害人的东西。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七扭八拗 拗:拗口。形容十分别扭不通顺。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六回:“拿起读了两遍,虽不深知其味,念来却十分顺口,不似自家的七扭八拗。”
七脚八手 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亦作“七足八手”。作状语;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李昌《回忆民先队》:“我们正七脚八手处理文件,收拾东西,警察已到院内。”
七零八碎 ①形容残破不堪。②零星琐碎。③指零星的物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零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4回:“一时鱼奔鸟散,被楚兵砍瓜切菜,乱杀一回,杀得四分五裂,七零八碎。”
七穿八烂 形容破烂不堪。
七贞九烈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元·李行道《灰阑记》:“拼守着七贞九烈,怕甚么六问三推,一任他万打千敲。”
杂七杂八 形容东西非常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联合式;作定语、状语;指事情非常杂乱。赵树理《三里湾》:“里面杂七杂八堆得满满的,实在找不下个腾的地方!”
七事八事 形容事情多而杂乱。作宾语;指事情多而杂乱。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家中正七事八事,听见薛嫂来说此话,唬得慌了手脚。”
七颠八倒 形容十分凌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十分凌乱。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51卷:“只当商之季,七颠八倒,上下崩颓。”
七担八挪 一再耽搁拖延。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4回:“因与众人在吴道官房里算帐,七担八挪缠到这咱晚。”
七推八阻 比喻有意为难。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有意为难。明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试》:“我教你赴选,也只是要改换门闾,光显祖宗,你却七推八阻,有这许多说话。”
七开八得 形容反反复复,十分周备。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老舍《龙须沟》第三幕:“我找二嘎子去啦,找了七开八得,也找不着他!”
杂七碎八 形容十分混杂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事情非常杂乱。冯志《敌后武工队》第六章:“有时还背诵一遍杂七烂八的事。”
七窍生烟 七窍:指两耳、两眼、两鼻孔和口。形容气愤至极;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来。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含贬义。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8回:“忽闻此言,吓得三尺神散,七窍生烟。”
七言八语 形容人多语杂。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多嘴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话,你们七言八语,那里还敢理会,实实不曾听得。”
七拱八翘 形容关系不和谐或心情不舒畅。作宾语、定语;指关系不融洽。沙汀《选灾》:“么大爷又不依了!说:‘要乱来我们大家乱来!’就这样七拱八翘。”
七老八十 形容年纪很大。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赶得那七老八十的都起身嫁人去了。”
七病八倒 形容体弱多病。
七十二行 泛指各行各业。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各行各业。陶行知《自动学校贺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七窍冒火 同“七窍生烟”。作谓语、状语;形容气愤或焦急。《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一天两天还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还没有信呢?俗语说的好,真是七窍冒火,五脏里生烟。”
七折八扣 比喻折扣很大,减掉了很多。联合式;作状语。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8回:“这里的客店钱,就拿两块洋钱出来,由得他七折八扣的勉强用了。”
七损八伤 形容损伤惨重。作谓语、状语;用于伤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后面伏兵齐起,这索超便有三头六臂,也须七损八伤。”又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浮图七级,重在合尖 浮图: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作宾语、定语;用于做事。《新五代史·李菘传》:“为浮屠者,必合其尖。”
七手八脚 原指比一般人多好几个手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忙乱。联合式;作状语;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20卷:“上尚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七次量衣一次裁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作宾语、分句;指事先准备。
七扭八歪 形容不端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正面是一排七扭八歪、表泥剥落的土房。”
歪七竖八 歪歪扭扭的。形容不正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正。茅盾《上海·我的二房东》:“沿马路上的电灯柱上,里门口,都有些红纸小方块;烂疮膏药似的,歪七竖八贴着。”
倚马七纸 比喻文章写得快。作宾语、定语;指文章写得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