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九的成语

有关九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九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十成九稳 谓相当稳妥可靠。作宾语、定语;指有很大的把握。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则道嫁良人十成九稳,今日个越不见末尾三稍。”
八街九陌 形容城市的街道纵横,市面繁华。作宾语;指城市。《三辅旧事》:“长安城中,八街九陌。”
言十妄九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九牛一毛 九:表示多数。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微不足道。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九合一匡 合:聚集。匡:救助,帮助,拯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语。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国才能。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王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恒伯长。”
九泉之下 九泉:地下最深的地方。人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偏正式;作定语;形容人死后在地下的用语。《魏书 旧平王传》:“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洋之下,实深重恨。”
九年之储 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作宾语;指储备。《淮南子 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
九死一生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表示人的经历。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十拿九稳 形容很有把握;十分可靠。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如此一行,只怕这事例有个十拿九稳也不见得。”
九江八河 泛指所有的江河。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江河。《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当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龙会,会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宫龙王赴会迎雨。’”
九鼎不足为重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傅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九死未悔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作谓语、宾语;形容意志坚定。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阳九之厄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厄:灾难。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九儒十丐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作宾语、定语;指下等人。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九洲四海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天保九如 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该诗中连用了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旧时祝寿的话,祝贺福寿绵长。联合式;作谓语;祝寿的话。《诗经 小雅 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一龙九种 一条龙有九种品质的子孙。比喻同一父母的子女,有好坏不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俗语说的好,‘一龙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
九蒸三熯 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喻久经熬炼。
齐州九点 齐:中国。俯视九州,小如烟点。作宾语;指看中国。清·张素《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晓,齐州九点苍。”
四海九州 指全中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沅江九肋 传说中产于沅江流域的异龟。用以比喻稀少或难得的人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负》:“袁州出举人,亦犹沅江出龟甲九肋者,盖稀矣。”
龙生九子 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兄弟等比较。明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十羊九牧 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复句式;作定语、补语;含贬义。《隋书 杨尚希传》:“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三回九转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渔《奈何天·逃禅》:“诵真经三回九转,敲钟磬动地惊天。”
九天揽月 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志向。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十室九空 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晋 葛洪《抱朴子 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龙生九种 见“龙生九子”。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兄弟等比较。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行者道:‘一夫一妻如何生此九个杂种?’敖顺道:‘从所谓龙生九种,各种有别。’”
十病九痛 形容浑身病痛。作宾语、定语;指身体衰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回:“如今我的身子是十病九痛的,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两日不好。”
阳九百六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八九不离十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老舍《柳屯的》:“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九牛拉不转 形容态度十分坚决。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
含笑九泉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作谓语;指死而无憾。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三等九格 犹三六九等。作宾语、定语;指许多等级和类别。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孟玉楼道:‘娘,不是这等说,李大姐倒也罢了,没甚么倒吃了他爹恁三等九格的。’”
鹤鸣九皋 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作宾语;指隐士。《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五侯九伯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作主语、宾语;指贵族。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愁肠九回 指悲愁频频在腹中萦绕,难于排遣。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烦恼时。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唐·崔橹《春日长安即事》:“玉楼春暖笙歌夜,肯信愁肠日九回。”
十步九回头 走十步,回头看九次。形容恋恋不舍。比喻犹豫不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元·高明《琵琶记·伯喈夫妻分别》:“他那里,漫凝眸,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
轻重九府 轻重:指钱币。掌管财政的九个官署,即大府、王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作宾语、定语;指官衙。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设轻重九府。”
九间朝殿 亦作“九间大殿”。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间,指两柱的距离。九间,极言堂殿之宽广。
九烈三贞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作宾语、定语;用于称赞妇女。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凤引九雏 《晋书·穆帝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后以“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作宾语、定语;用于时局。《晋书·穆帝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
接三换九 接三:新娘出嫁后三天回娘家;换九:结婚九天双方互送礼物。指结婚嫁娶的风俗。作宾语、定语;用于婚俗。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6回:“你长大出嫁的时节,我与你打簪环,做铺盖,买梳头匣子,我当自家闺女一般接三换九。”
九九归原 犹言归根到底。作分句;指归根到底。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34回:“虽然沈小红性命也无啥要紧,九九归原,终究是为仔耐,也算一桩罪过事体。”
九五之尊 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作宾语;指帝王的尊位。《周易 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宗七祖 泛指祖宗。作比喻、定语;指祖先。《冷眼观》第23回:“杀头固然是没有命吃饭,打屁股也是九宗七祖都不得超生的事。”
九州四海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九原可作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作宾语;指死而复生。《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九行八业 指各种行业。作宾语;指各种行业。顾笑言《你在想什么》:“矿山是除了神话中的仙境之外,最令人神往的去处,而三教九流,九行八业之中,矿工是最崇高的职业。”
九回肠 形容回环往复的忧思。回肠:形容内心焦虑不安。作谓语、状语;指愁苦。梁简文帝《应令》:“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唐 冯延巳《酒泉子(芳草长川)》:“风微烟澹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三教九流 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第六卷:“(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二旬九食 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含笑九幽 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指死后也感到心安,没什么牵挂作谓语;指死而无憾。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公得此深明大义之贞姬,复有此为国捐躯之肖子,洵可含笑九幽。”
九原之下 九原:山名,春秋时晋国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即在阴间。作宾语;形容人死后在地下的用语。苏雪林《玉溪诗谜·引论》:“我们既不能起义山于九原之下而问之,只好付之缺疑了。”
九五之位 九五:指帝位。指帝王的尊位。作宾语;指帝王的尊位。《宋书·武帝纪》:“夫或跃在渊者,终飨九五之位。”
九鼎大吕 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重要的东西。《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力济九区 济:帮助,周济;九区:指全国。以自己的力量周济全国的民众。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卢照邻《三国论》:“有大贤而不能用,睹长策而不能施,便谓力济九区,智周万物,天下可指麾而定,宇宙可大呼而致也。”
风魔九伯 风:通“疯”;风魔:疯癫。疯狂痴癫。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五卷:“休怪!我曾见风魔九伯,不曾见这般个神狗乾郎在。”
数九寒天 数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作宾语、定语;指冷天。清·无名氏《隔帘花影》第十回:“到了那十二月,数九寒天,下的大雪,把破瓦窑门屯住。”
九阍虎豹 同“九关虎豹”。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凶恶的人。张素《威介推事》诗:“九阍虎豹嗟难近,一炬龙蛇事可怜。”
一岁九迁 岁:年;迁:官职升迁。一年之内升迁九次。比喻官职升得极快。作宾语、定语;指升官很快。《南史·到撝传》:“上又数游撝家,怀其旧德,至是一岁三迁。”唐·韩愈《上张仆射书》:“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羊肠九曲 羊肠:像羊肠一样崎岖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许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岖曲折的小径和弯弯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艰难。
三贞九烈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作宾语、定语;指封建社会赞誉妇女的贞烈。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九九归一 绕了不少圈子,最后又还了原。主谓式;作分句;指归根到底。秦兆阳《回答》:“我这个糟老头子捡点破烂,虽说有点霸道,九九归一,也是生活逼的。”
言重九鼎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中正九品 品:等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选拔官吏的等级制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刘毅传》:“至于中正九品,上圣古贤,皆所不为,岂蔽于此事而有所不周哉,将以政化之宜无取于此也。”
九旋之渊 九:多数;旋:旋窝;渊:深渊。旋窝多的深渊。比喻智谋深广。作宾语;多用于人。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建心乎窈冥之野,藏志乎九旋之渊,虽有明目,孰能窥其情。”
不如意事常八九 不顺心的事情经常会发生作宾语、定语;用于感慨等。《白雪遗音·南词·十二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人言无二三。”
九间大殿 见“九间朝殿”。
九世同居 九世:九代。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大家庭。《新唐书·孝友传序》:“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
一牛九锁 比喻无法解脱。作谓语、定语;指束缚很多。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牛九锁,更相牵挛,案明如市,不得东西,请谳得报,日中被刑。”
含笑九原 原:泛指墓地。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指死后也感到心安,没什么牵挂作谓语;指死而无憾。宋·王十朋《王忠文公集·黄府君挽词四首》:“齿发如公自古稀,定应含笑九原归。”
十死九活 形容难以幸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九垓八埏 垓:通“陔”,重,层;九垓:即九重天,天之极高处;埏:边际;八埏:指边际远之地。指天地的终极之处,即天涯海角。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畅九垓,下坼八埏。”
九故十亲 泛指亲戚朋友。作宾语、定语;用于亲朋好友。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又不曾相趁着狂朋怪友,又不曾关节做九故十亲。” 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爹爹也,全不怕九故十亲笑耻。”
八花九裂 裂:分裂。形容漏洞百出,缝隙很多。作谓语、定语;指分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慧颙禅师曰:‘如何是无缝塔?’师曰:‘八花九裂。’”
三槐九棘 《周礼 秋官 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九牛一毫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八索九丘 古书名。作主语、宾语;指古书。汉·孔安国《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
九鼎一丝 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联合式;作定语;指十分危急的时刻。明 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九天九地 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作宾语、定语;比喻两者相差极远。《孙子 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十磨九难 指不断遭受的磨难。作宾语、定语;指不断遭受的磨难。
一子悟道,九族升天 九族:本人的父、祖父、曾祖、高祖和子、孙、曾孙、重孙。一个孩子领悟天道,整个家族都能升到天堂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升天’,不要错过了。”
九曲十八弯 曲:曲折;弯:不直。指十分弯曲。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七回:“待我引他到九曲十八弯中,唤我那结义兄弟出来,就好与他算账。”
十清九浊 清:清澄;浊:浑浊。指混乱不堪。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随你有万分不是处,也只得依顺了他。所以那家庭间每每被这等人,吵得十清九浊。”
九衢三市 指繁华的街市。作宾语、定语;指城市。宋·柳永《看花回》词:“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
百六阳九 百六:古代认为4617岁为1元,初入元106岁;阳九:106岁中有灾岁9。指灾难年份或厄运。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厄运。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
十家锅灶九不同 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难求得一致。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很难求得一致。李茂荣《人望幸福树望春》:“你姓张,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锅灶九不同。”
九流宾客 先秦到汉初有法、名、墨、儒、道、阴阳、纵横、杂、农九种学术流派。指上中下各品的人才和各种人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各派人物。《梁书 萧子显传》:“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
三等九般 同“三等九格”。作宾语、定语;指许多等级和类别。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5回:“金莲:‘若是这等的也罢了,我说又是没廉耻的货,三等九般使了接去。’”
九死不悔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作谓语、宾语;形容意志坚定。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十年九不遇 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作定语;指机会难得。
九变十化 指变化多端。作宾语、定语;指变化多。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序》:“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变十化之精,各探其门,互称要妙。”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旧唐书·郑畋传》:“臣始仕从戎,爰承指顾,禀三令五申之戒,预一匡九合之谋。”
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作定语、状语;形容万分恐惧。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九流百家 泛指各种学术流派。参见“九流一家”。作宾语、定语;指各种学术流派。唐·韩愈《毛颖传》:“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乃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九折臂 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战国 楚 屈原 《九章 惜诵(惜诵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十亲九故 形容亲戚朋友很多。联合式;作宾语;形容亲戚朋友很多。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受千辛万苦,想十亲九故,在三江五湖。”
十捉九着 比喻很有把握。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很有把握。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身这条计,是个上着……端的强如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阳九之会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七贞九烈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元·李行道《灰阑记》:“拼守着七贞九烈,怕甚么六问三推,一任他万打千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