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百的成语

有关百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百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百年谐老 指夫妻共同生活到老。作谓语、宾语;祝人新婚。《全元散曲 集贤宾 皂罗袍》:“美满恩深情厚,原百年谐老,共守白头。”
杀一儆百 儆:警戒。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东汉 班固《汉书 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百举百全 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作谓语、宾语;指人很能干。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郭嘉传》:“夫智者审于量主,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百宝万货 指大量珍宝财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财物。清 龚自珍《尊隐》:“天下法宗礼,族归心,鬼归祀,大川归道,百宝万货,人功精英,不翼而飞,府于京师。”
摊书傲百城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北魏李谧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万卷书,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事见《魏书 李谧传》。
百舍重趼 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亦作“百舍重茧”。作分句、定语;形容旅途劳累。《庄子 天道》:“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淮南子 修务训》:“昔南荣畴耻圣道之独亡于己身……百舍重趼,不敢休息,南见老聃。”
百年好合 夫妻永远和好之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祝福。《粉妆楼》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载团圆恭喜!”
摊书拥百城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百里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作宾语;称才能平常的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
百二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边防稳固的国家。作主语、宾语;指河山。唐·温庭筠《老君庙》:“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闭瑶缄。”
千补百衲 形容衣服很破,补了又补。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衣服。元·无名氏《醉太平·叹子弟》:“戴一顶十花九裂遮尘帽,穿一件千补百衲藏形袄。”
百年好事 指婚姻喜事。作主语、宾语;指婚姻。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我与你姐姐百年好事,千金重担只在此两件上面了!万望龙香姐竭力周全,讨个回音则个。”
鱼肉百姓 鱼肉:指受宰割者。后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 仲长统传》:“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作分句、宾语;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千回百转 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 范居中《秋思》:“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
百鸟朝凤 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千娇百媚 娇:美丽可爱;媚:美好。旧时形容女子长得美好。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貌美可爱。唐 张鷟《游仙窟》:“千娇百媚,造次无可比方;弱体轻身,谈之不能备尽。”
百般抚慰 用各种方式进行安慰。抚慰:安慰。《中国通史》(第九册)第十一章第三节:“代宗对于河北安史降将虽然一味姑息,百般抚慰,但他们并未感恩戴德,反而视为软弱可欺。”
百密一疏 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作谓语、定语;指计划或谋略。清 魏源《庸易通义》:“至道问学之有知无行,分温故为存心,知新为致知,而敦厚为存心,崇礼为致知,此皆百密一疏。”
百般奉承 用各种方式来恭维讨好人。作谓语、宾语;指讨好他人。元 关汉卿《金线池》:“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百般奉承他,常怕一个留他不住,怎么刚刚三日,便要赶他出门?”
人一己百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百品千条 【解释】:指繁多的名目。作宾语、定语;指种类多。【出处】:《南史 齐纪下 废帝东昏侯》:“又订出雄雉头、鹤氅、白鹭縗,百品千条,无复穷已。”); insert into chengyu VALUES(
惩一警百 警:警戒,也做“儆”。惩罚一个人以警戒多数人。作谓语、定语;意为杀一儆百。语本《汉书 尹翁归传》:“翁归治东海明察……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庸庵笔记 威丰季年三奸伏诛》:“用特惩一儆百,期于力振颓靡。”
百丈竿头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技艺、修行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以一奉百 奉:供养。用一个人生产的物品供养一百个人。指生产的人少,消费的人多。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汉 王符《潜夫论 浮侈》:“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一掷百万 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作谓语、定语;指大手大脚。《晋书·何无忌传》:“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樗蒱一掷百万。”
百口难分 即使有一百张嘴也难分辩清楚。犹百口莫辩。作谓语;形容有口难辩。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这‘薄幸’两字,我也百口难分了!”
八百姻娇 姻娇:美女。指美女众多。作宾语、定语;指美女众多。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他双瞎,便宜的八百姻娇比并他,也未必强如俺娘娘带破赚丹青画。”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一犬吠形,万犬吠声;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鱼龙百变 像鱼龙那样变化多端。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譬其毫翰,则风雨争飞;论其文采,则鱼龙百变。”
百喙难辞 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作谓语、定语;指不好推辞。清 夏燮《中西纪事 江上议款》:“江自以卖城之罪百喙难辞,因乘间自尽。”
百依百顺 依:依从;顺:顺从。事事都依从别人。形容一味顺从而不问是非。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无原则的迁就别人。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做爷娘的百依百顺,没一事违拗了他。”
百伶百俐 形容非常聪明乖巧。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及儿童。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李玉英狱中讼冤》:“那焦氏生得有六七分颜色,女工针指,却也百伶百俐,只是心肠有些狠毒。”
百步穿杨 百步:一百步以外;杨:指杨树的叶子。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选定的杨树叶子。形容射箭技巧娴熟。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射击技术高明。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百年大业 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重要计划或措施。同“百年大计”。
百虑一致 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作宾语、定语;指想法一致。语出《易 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杀一砺百 犹言杀一儆百。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周书·苏绰传》:“若有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砺百,以清王化。”
拥书百城 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魏书 逸士传 李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死求百赖 见“死乞白赖”。作谓语、宾语;指不停地纠缠。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死求百赖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百计千心 指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作状语、宾语;指想尽一切办法。明 陆采《明珠记 授计》:“你爹怜母惜,你爹怜母惜,当时许下偕老鸳衾;到如今,用尽了百计千心,只落得泪珠儿罗衫湿浸。”
千随百顺 随:追随;顺:顺从。形容完全顺随别人,别人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处事。元 杨景贤《刘行首》第一折:“欲要见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随百顺。”
百无一存 存:存在。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指丧失殆尽。作宾语、定语;指全部丧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2卷:“多被王仙其作寇残灭,里闾人物,百无一存。”
百年之约 即婚约。作主语、宾语;指婚约。清 李渔《蜃中楼 双订》:“小生不揣,要与小姐订百年之约,不知可肯俯从。”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同“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夸张。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你将那半句话搬调做十分事,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千奇百怪 许许多多奇特怪异的事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如人在州县住,或闻或见,千奇百怪,他总将作寻常。”
精神百倍 形容特别有精神。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想罢,取下玉牌,把朱草从根折断,齐放掌中,连揉带搓,果然玉已成泥,其色甚红。随即放人口内,只觉芳馨透脑。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
千疮百痍 犹千疮百孔。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漏洞多。刘先煌《飞翔吧,上海机床厂》:“‘中农公司’留下的是千疮百痍的烂摊子。”
舛讹百出 舛:错乱。讹:错误。错乱的地方很多。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制不精。作谓语、定语;用于书籍的写作或印制等。
千磨百折 形容受磨难、遭曲折之多。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人怀忠愤,如报私仇,千磨百折,有进无休。”
百无一用 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作谓语、定语;指没有用处。清 黄景仁《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中百发 中:射中目标。发:发射。形容射箭、投掷或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从不落空。同“百发百中”。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射击技术高明。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一:“回陈桐闻脑后鸾铃响处,料是飞虎赶来,挂下画戟,取火龙标掌在手中,此标乃异人秘授,出手烟生,百中百发。”
熊罴百万 熊罴: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武士。勇猛的武士成千上万。形容军队人多将广,英勇善战。宋 王迈《观猎行》:“汝不闻去岁淮甸间,熊罴百万临危堞。”
百废具兴 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作谓语、宾语、分句;形容建设事业恢复。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建原庙以安祖考,正六宫而修典刑,百废具兴,多士爰集。”
百足之虫,至断不僵 百足:虫名,马陆,多足虫;僵:倒。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作分句、宾语;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讽一劝百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兼语式;作谓语、定语;指意在使人警戒。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先秦 管仲《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阳九百六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百孔千创 比喻困苦不堪。同“百孔千疮”。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社会受到严重破坏。宋 周必大《跋宋运判昞奏稿》:“黎庶凋瘵,百孔千创。”
百下百着 犹言百发百中,万无一失。同“百下百全”。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万无一失。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
一以当百 一人抵过百人。极言勇猛。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渔《比目鱼》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领全军杀将前去。及至两不相对,真个人强马壮,一以当百。杀得那些山贼,抱头而窜。”
百感交集 百:形容多;感:感想;情感;交集:指不同的感情同时发生。形容许多感情交织在一起。主谓式;作谓语、状语;用于有许多感想不知如何表达的场合。宋 陈亮《龙川集 祭喻夏卿文》:“泪涕横腮,非以邂逅。百感交集,微我有咎。”
百无所忌 百:一切;忌:忌讳。什么都不忌讳。作谓语、宾语;形容一切不忌讳。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75卷:“药成之后,百无所忌。”
绳一戒百 绳:纠正;戒:警戒。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作谓语、宾语;指警戒别人。元·柯丹丘《荆钗记·遣音》:“依条按法,想绳一戒百谁不怕。”
瑜百瑕一 比喻优点多而缺点少。瑜,玉的光采;瑕,玉的毛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观玩全书,瑜百瑕一,津逮来学,诚为有裨。”
百万雄师 雄:威武雄壮;师:军队。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偏正式;作定语;形容人数多。宋 张载《庆州大顺城记》:“百万雄师,莫可以前。”
百折千回 形容经过种种曲折和纡回。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情绪等。赵朴初《与日本佛教友人谈时事为拈一偈》:“百折千回心不退,无畏方能施无畏。”
百爪挠心 像有一百只脚爪在抓心一样。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心情。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4章:“那心里的滋味更不必提了,里面好似生了二十五个小老鼠——百爪挠心。”
问十道百 犹言问一答十。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说话等。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道百。”
百舍重茧 形容走远道的辛苦。紧缩式;作分句、定语;形容旅途劳累。《尸子 止楚师》:“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
百年大计 百年:泛指长久;计:策略。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重大策略。清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数月之间,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
罚一劝百 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作宾语、定语;指杀一儆百。唐·韩愈《谁氏子》:“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不晚耳。”李汉注引《中说》:“牡如晦问政,子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百巧千穷 指有才能者境遇反而不好。紧缩式;作谓语;指有才能但很贫穷。宋 陈师道《早起》诗:“有家无食违高枕,百巧千穷只短檠。”
百载树人 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指育才是百年大计,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同“百年树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才培养难。粤剧《搜书院》第五幕第二场:“百载树人是我一生抱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百废俱举 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作谓语、定语;形容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续资治通鉴 宋理宗绍定五年》:“了翁(魏了翁)乃葺其城楼橹雉堞,增置器械,教习牌手,申严军律……居数月,百废俱举。”
五十步笑百步 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百听不厌 形容乐曲或歌曲好听,使人听多少遍也不厌烦。作谓语、定语;指诗歌、故事、歌曲等。
百折不移 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意志坚定。明 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千灾百难 多灾多难。作宾语、定语;用于灾难多。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这个记忆已很值得好好保存起来,作这千灾百难人生的慰藉。”
百了千当 比喻妥贴,有着落。作主语、宾语;指做事。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普鉴佛慈禅师》:“不如屏净尘缘,竖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
长命百岁 寿命很长,能活到一百岁。常用作祝福长寿之词。作谓语、宾语;用于祝福。元 无名氏《蓝采和》第四折:“这个道七十,那个道八十,婆婆道九十,这厮淡则淡到长命百岁。”
百锻千炼 锻、炼:比喻文章的反复推敲。比喻文章字句再三推敲,力求精练。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品行或文章等。唐·皮日休《刘枣强碑》:“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在镯太白,也后来之佳作也。”
百川朝海 众水奔流趋向大海。多比喻无数分散的事物都汇集到一处。作宾语、定语;形容分散的事物聚积在一起。汉 焦赣《易林 谦之无妄》:“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诺:答应。堂上一声呼唤,阶下齐声答应。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作宾语、定语;指一呼百应。《吕氏春秋·过理》:“宋王大悦,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尽应;堂上已应,堂下尽应。门外庭中闻之,莫敢不应。”
百纵千随 什么都顺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作谓语、宾语;指对人的态度。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怎不记旧日夫妻情意,也曾有百纵千随。“
百家争鸣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平头百姓 平头:古人不做官的人。指普通百姓。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普通百姓。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
百无一是 是:对的;正确的。一点正确的地方也没有。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全都做错了,一无是处。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无一是,且朝夕以此相临,极为难处。”
百媚千娇 媚、娇:美好。形容女子姿态美好。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貌美可爱。南朝 陈 徐陵《杂曲》诗:“绿黛红颜两相发,千娇百态情无歇。”唐 张文成《游仙窟》:“千娇百媚,造次无可比方;弱体轻身,谈之不能备尽。”
百端待举 端:头;头绪;待:等待;举:举办;做。很多事情要兴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事业刚举办或刚接办时。周恩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要点》:“经济建设是百端待举,但须有缓急轻重之分。”
百闻不如一见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百草权舆 权舆:草木萌芽状态。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作谓语、定语;指春天到来。《大戴礼记·诰志》第九卷:“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百读不厌 厌:厌烦;厌倦。反复阅读也不感到厌倦。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喜爱读的书或文章。宋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作宾语;称才能平常的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庞士元非百里之才。”
百废具举 指许多被废置的事业都等着兴办。同“百废俱举”。作谓语、定语;形容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宋 王明清《挥麈录》卷一:“吴明可帅会稽,百废具举,独不传书。”
百废具作 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建设事业兴旺发达。清 管同《恩县四女祠碑》:“阳湖孙使君督粮山东,起痿瞭矇,百废具作。”
惩一戒百 见“惩一警百”。作谓语、定语;意为杀一儆百。明·沈釆《千金记》第四十七出:“故依法律明惟问,惩一戒百难容忍。”
百二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作宾语;指边防稳固的国家。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以一当百 当:抵得上。一个人抵挡百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能力大。明·李腾芳《山居杂著·文字法35则》:“大约古人用字,如将用兵,无不以一当百。”
百龙之智 龙: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代表,著有《公孙龙子》;智:智慧,聪明。100个公孙龙的智慧。形容非常聪明。作主语、宾语;指人聪明。《孔丛子·公孙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其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