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雪的成语

有关雪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雪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担雪填河 见“担雪塞井”。作谓语、定语;比喻徒劳无功。《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哥哥每担雪填河。”
如汤沃雪 汤:热水;沃:浇。象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容易。汉 枚乘《七发》:“小汴大歠,如汤沃雪。”
洗雪逋负 洗雪:队掉;逋负:旧欠,引伸为旧恨。报仇雪恨,以偿夙愿。作谓语;指报仇雪恨。《后汉书·段颎传》:“洗雪百年之逋负,以慰忠将之亡魂。”
冰雪严寒 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吴伯箫《菜园小记》“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宋史 道学传二 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作宾语、定语;指人见闻不广。汉·桓宽《盐伯论·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积雪封霜 形容操守高洁坚贞。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史 齐江夏王锋传》:“常忽忽不乐,著《修柏赋》以见志,曰:‘……冲风不能摧其枝,积雪不能改其性。’”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文学作品。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冰天雪地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的景象。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形容严冬季节到处是冰雪的景象。清 蒋士铨《鸡毛房》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映雪囊萤 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事见《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 车胤传》。
步雪履穿 形容人穷困潦倒。唐 王维《送郑五赴任新都序》:“牵衣肘见,步雪履穿,获戾由中,是贫非病。”
卧雪眠霜 睡卧在霜雪之上,比喻艰苦的流浪生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等。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啮雪吞毡 汉朝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大窖中,不供应饮食,苏武乃嚼雪混同毡毛而吞食。事见《汉书·苏建传》。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艰难的生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 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十一出:“啮雪吞毡,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呵!纵然吃些何虑?”
饕风虐雪 指狂暴肆虐的风雪。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方回《春晴》诗:“饕风虐雪到家林,才喜晴春已深。”
雪天萤席 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罗隐《湖上岁暮感怀有寄友人》诗:“雪天萤席几辛勤,同志当时四五人。”
雪窑冰天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宋史 朱弁传》:“叹马角之未生,魂销支窑;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雪兆丰年 谓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古人云:‘雪兆丰年’。”
冰天雪窑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作定语、宾语;形容极为寒冷。《宋史·朱弁传》:“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窑;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雪窗萤几 《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集萤映雪”李善注引《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后即以“雪窗萤几”比喻勤学苦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集萤映雪”李善注引《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挑雪填井 比喻劳而无功。作谓语、定语;指劳而无功。唐·顾况《行路难三首》:“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沙作饭岂堪吃。”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多少痴禅和尚挑雪去填井。”
露钞雪纂 谓勤于收辑抄录,昼夜寒暑不停。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元·黄溍《题李氏白石山房》诗:“露钞雪纂久愈富,何啻邺侯三万轴。”
尤云殢雪 犹尤云殢雨。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李渔《奈何天·计左》:“好将嚼铁咀金口,割断尤云殢雪心。”
报怨雪耻 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餐风茹雪 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野外生活。贺宜《<1958儿童文学选>序言》:“作品热情地歌颂了这些搬山填谷、餐风茹雪的建设者的艰辛劳动,和他们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无限忠诚尽职。”
孙康映雪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作宾语、定语;指勤奋读书。《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雪上加霜 积雪上又添加寒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伊退步而立。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
兵不雪刃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冰瓯雪椀 瓯:盂;椀:同“碗”,水碗。晶莹透亮的水盂,纯净洁白的水碗。指质地纯净的笔洗。作宾语、定语;指笔洗。《有宗嘉话》:“必以天池浩露,涤笔于冰瓯雪椀中,方与此诗相副。”
鸿泥雪爪 见“鸿爪雪泥”。作主语、宾语;指往事遗留的痕迹。《筱园诗话》卷四引清·吴牧驺《题吴和甫学使纪游图》诗:“使君蒿目意不愉,遣兴忽写卧游图。鸿泥雪爪无处无,一一俱请丹青摹。”
报仇雪耻 雪:洗刷;除去。报冤仇;除耻辱;也作“报怨雪耻”。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报冤仇、解怨恨。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若先王之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聚萤积雪 聚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作宾语、定语;用于求学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守着那聚萤积雪看书窗,几时得出为破虏三将军,入为治国头厅相?”
如汤浇雪 同“如汤沃雪”。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容易。《南史·王莹传》:“丈人一旨,如汤浇雪耳。”
集萤映雪 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作宾语、定语;用于求学等。南朝 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拥书成学,至乃集萤映雪,编蒲辑柳。”
担雪填井 见“担雪塞井”。作谓语、定语;比喻徒劳无功。《五灯会元·智海平禅师法嗣·净因继成禅师》:“大似担雪填井,傍若无人。”
程门飞雪 程:宋代理学家程颐。比喻尊师重教。作宾语、定语;比喻尊师重教。鲁迅《书信集·致许广平》:“程门飞雪,贻误多时。”
雪案萤灯 同“雪窗萤几”。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眠霜卧雪 睡卧于霜雪之中。形容在外劳苦。作宾语、定语;用于旅途辛劳。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我也曾苦征恶战,眠霜卧雪,多有功勋。”
雪压霜欺 欺:凌辱。比喻备受凌辱折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受了些风吹日炙,雪压霜欺。”
冰魂雪魄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联合式;作定语;形容人品纯洁。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海叙不遇》:“诗曰:‘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销。’”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比喻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明·沈璟《义侠记·除凶》:“他自要去送性命,干俺甚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滚雪球 雪球在雪中滚动,越滚越大。比喻越活动越发展的事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物等。刘玉民《骚动之秋》第三章:“咱们没那个胃口,但可以群策群力滚雪球。”
抱怨雪耻 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风雪交加 风和雪同时袭来。作谓语、定语;指风雪很大。元 程文海《浣溪沙 题湘水行吟》词:“风雪交加冻不醒,抱琴谁共赏《湘灵》。”
瑞雪霏霏 指预兆丰年的大雪纷飞。作谓语、定语;指下大雪。
囊萤照雪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作谓语、定语;指勤学苦读。《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啮雪餐毡 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群音类选 祝发记 分食寄姑》:“信熊掌和鱼怎得兼,便有龙肝凤髓,也只合啮雪餐毡。”
萤灯雪屋 指勤学苦读。同“萤窗雪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 叶適《石洞书院记》:“游之兴废,家之盛衰占焉;学之兴废,人之盛衰占焉。学不待地也,萤灯雪屋,苟取尺寸,而圣贤之业可成矣。”
飞鸿印雪 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主谓式;作宾语;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宋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胎梅骨 喻高洁。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李渔《怜香伴·香咏》:“小姐这等诗真有雪胎梅骨,冷韵幽香。”
滚汤泼雪 滚:液体沸腾;汤:开水。沸水倒在冰雪上,雪很快就溶化。形容极为容易。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124回:“这一场大战,只杀得天翻地覆,滚汤泼雪,转眼间尸横满地,血水直流。”
斗霜傲雪 形容在严酷的环境中敢于斗争,不屈不挠。
雪肤花貌 皮肤洁白如雪,容貌美艳如花。形容女子的美丽。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唐·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骑驴风雪中 用为苦吟的典故。同“骑驴索句”。
月中聚雪 聚:集聚。月亮里堆积的白雪。形容女子又美又白。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帝王·后妃》:“蜀先生置甘后于白绡帐中,望之如月中白雪。”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警世通言 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定拜别三官而去。正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萤窗雪案 为勤学苦读的典实。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 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积雪囊萤 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形容刻苦攻读。作宾语、定语;用于求学等。元·郑光祖《梅香》第一折:“使小姐振厥家声,又何须悬头刺股、积雪囊萤,那里也齐家治国、显姓扬名。”
白雪阳春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作主语、宾语;指文学作品。宋 王禹偁《为宰相谢赐御制歌诗表》:“《白雪》《阳春》之句,空炫清新。”
瑞雪兆丰年 瑞:吉利的。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作宾语、定语;指大雪。曲波《桥隆飙》十九:“俗语道:‘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收成好。”
冰肌雪肤 像冰一样的肌肤。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清·魏源《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序:“鼓罢复出其二子,长者九岁,冰肌雪肤,瞳翦秋水,中原未之见也。”
压雪求油 比喻难以作到的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八戒道:‘莫管,我这一去,钻冰取火寻斋至,压雪求油化饭来。’”
艳如桃李,冷如霜雪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子容貌艳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女子得非嫌吾贫乎?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
雪窗萤火 同“雪窗萤几”。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
如汤化雪 汤:热水。像热水浇在雪上。形容十分容易。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容易。明·冯梦龙《精忠旗·北朝复地》:“提刀上马,如汤化雪,谁敢争持?”
煎盐迭雪 煎盐:提炼白色精盐;迭:堆迭;迭雪:堆迭的白雪。像晶莹洁白的精盐和雪一样。作宾语、定语;形容浪花等。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那江里的白头浪茫茫一片,就如煎盐迭雪的一般。”
雪鬓霜鬟 白发。借指老年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元·高明《琵琶记·伯喈夫妻分别》:“云情雨意,虽可抛两月之夫妻;雪鬓霜鬟,更不念八旬之父母。”
欺霜傲雪 欺:欺凌。傲:傲视,傲岸。霜雪本是寒冷之物,而对此敢于欺凌傲视。比喻坚贞不屈、气势非凡的精神。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意志坚定。宋·杨无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
白雪难和 白雪:指楚国一首歌曲名。
报雠雪恨 报冤仇以洗雪心中之恨。参见“报仇雪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复仇方面。元 杨显之《酷寒亭》楔子:“存得堂堂七尺身,也不敢望遂风云,报雠雪恨。”
雪中鸿爪 同“雪泥鸿爪”。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陈维菘《水调歌头·题友人词并示方邺大匡》词:“万象雪中鸿爪,一过已忘情。”
雪窖冰天 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作宾语、定语;指严寒地区。《宋史·朱弁传》:“叹马角之未生,魂销雪窖;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雪里送炭 见“雪中送炭”。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帮助及时。唐·德行禅师《四字经·甲乙》:“雪里送炭。”
镂冰劚雪 喻构思新颖精巧。
冰消雪释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消失。靳以《被煎熬的心》:“父亲已经在楼梯口那里等她,好象原想申斥她几句,看到她便什么都冰消雪释的样子,只在急急地问她是不是医院出了什么事。”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雪泥鸿迹 同“雪泥鸿爪”。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冯珍《摸鱼子·寄戴受兹》词:“去年曾记深宵语,也算雪泥鸿迹。”
飞鸿踏雪 鸿:大雁。大雁踩过的雪地。比喻往事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亦作“雪泥鸿爪”、“飞鸿印雪”、“飞鸿雪爪”。作宾语、定语;指往事留下的痕迹。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冰柱雪车 唐朝名士刘叉结识韩愈后作的两首好诗的名称。泛指好诗。作宾语、定语;指好诗。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天文类》:“称人诗好曰:‘冰柱雪车’之句。”
郢中白雪 典出战国楚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典出战国·楚·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雪泥鸿爪 指鸿雁在泥雪地上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鸿:鸿雁。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宋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镂冰斸雪 比喻构思新颖精巧。作定语;用于比喻句。清·刘大櫆《皖江酬唱集》序:“予唱汝和,无往不复,镂冰斸雪,纂组缤纷。”
鸿爪雪泥 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语本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作主语、宾语;指往事遗留的痕迹。语出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
雪北香南 多雪的北方和花木飘香的南方。
风花雪夜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
洪炉点雪 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马上就会融化。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佛印师四调琴娘》:“他原是明悟禅师转世,根气不同,所以出儒入墨,如洪炉点雪。”
雪案萤窗 同“雪窗萤几”。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元·白仁甫《东墙记·楔子》:“小生年长二十五岁,雪案萤窗,苦攻经史,博古通今。”
如汤灌雪 同“如汤沃雪”。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容易。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王言》:“则民之充恶,如汤之灌雪焉。”
雪中高士 梅花。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梅花。明·高启《梅花》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冰雪聪明 比喻人聪明非凡。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纯洁聪明。唐 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坐知七曜历,手画三军势。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如汤泼雪 同“如汤沃雪”。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容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8回:“如今青州只凭呼延灼一个。若是拿得此人,觑此城子,如汤泼雪。”
程门度雪 程:宋代理学家程颐。比喻尊师重教。作宾语、定语;比喻尊师重教。清·金埴《不下带编》第一卷:“一架绳床共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独惭三十无能立,难向程门度雪中。”
各人自扫门前雪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作宾语、分句;常与“莫管他人瓦上霜”连用。明 张凤翼《灌园记 后识法章》:“进去罢,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傲雪凌霜 形容不畏严寒;傲然挺立于霜雪之中。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经历磨炼,面对困难无所畏。宋 杨无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
粤犬吠雪 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露纂雪钞 见“露钞雪纂”。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郑逸梅《陈瘦愚编年词选》序:“露纂雪钞,累累成帙。”
鹅毛大雪 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作主语、宾语;形容大雪。唐·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囊萤映雪 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作宾语、定语;指勤学苦读。元 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咏雪之慧 咏颂雪花的才智。作宾语;赞誉女性。《晋书·王凝之妻谢氏》:“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傲霜斗雪 傲视寒霜,抗击白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作谓语、定语;指人的骨气。《上饶集中营 炼狱散记》:“墙上草,风吹摇摆、霜冻枯萎;而腊梅,却傲霜斗雪,开出满树繁花。”
红炉点雪 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立即融化。比喻领悟、接受迅速,思想改变快。作宾语;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高子遗书·会语》:“颜子克己,若红炉点雪,不必言难,天下归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