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非的成语

有关非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非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未可厚非 不可过分指责。指虽有缺点但仍可原谅。偏正式;作谓语;指不能全面否定。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复以英为长沙连率。”
公是公非 公认的是非。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是非。唐·刘禹锡《天论上》:“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谁是谁非 犹言谁对谁错。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谁与你挑唇料嘴,辨别个谁是谁非。”
淆混是非 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作谓语、定语;指故意制造混乱。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造谣生非 见“造谣生事”。作谓语、宾语;指生事。黄南丁氏《杨乃武与小白菜》第八回:“而且如今你的年纪,已是二十多了,住在这里,若再不同小大圆房,外间造谣生非的人多……说不定同我有了一手,岂不是你我二人的名誉,又将扫地。”
文过饰非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过失、错误。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唐 刘知幾《史通 惑经》:“期则圣人设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委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饰非文过 粉饰掩盖过失、错误。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东汉·班固《汉书·贾捐之传》:“顺非而泽,不听而诛。”唐·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质,学于非道,虽博无用,饰非文过,辞语顺泽,不听教命……”
胡作非为 指毫无顾忌或不考虑后果地肆意行动。非为;干坏事。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任意做坏事。清 李汝珍《镜花缘》:“或诬好吃懒做,或诬胡作非为。”
物是人非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自以为非 认为自己的看法不对。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品貌非凡 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世兄品貌非凡,将来是要一定发达的。”
腹非心谤 心怀不满,暗中发泄。
非知之难,行之惟艰 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面是心非 谓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表里不一。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9回:“从来人面是心非,如何保得到底!”
痛改前非 彻底改正以前的错误。痛:彻底、深切地;不能解作“痛苦”。非:错误。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非罴非熊 罴:熊的一种。不是熊也不是罴。旧指圣主得贤臣的征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张岱《祭少师朱恒岳公文》:“公之功烈,如岳如嵩,公之遇合,非罴非熊。”
逢恶导非 谓逢迎坏人,助长恶行。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明史 ·张文明传》:“且言江彬遣恶导非,亟宜行诛,朝臣匡救 无闻,亦当罚治。”
非此即彼 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作定语、分句;指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张平《抉择》:“非此即彼,别无选择。”
别有天地非人间 别:另外;天地:风格或境界。另有一番新的境界,不是人间所有的。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另有一番境界。唐·李白诗《答山中人》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招是惹非 招惹是非。谓无故生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你许多时不行这条路,如今去端门看灯,从张员外门前经过,又是招是惹非。”
掩过饰非 犹言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李广田《〈散文三十篇〉序》:“他们想占有一切,他们的手不用以创造,而用以掩过饰非。”
痛悔前非 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无限的虐待,已经弄得来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为非作恶 见“为非作歹”。作谓语、定语;指做种种坏事。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为非作恶之人,前来扰乱我的公事,对也不对?”
惹事招非 引起麻烦之事。同“惹是招非”。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 无名氏《东平府》第一折:“哎,徐宁紧紧相随,生怕俺不遵依,向城中惹事招非。”
是非之心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习非成俗 指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杯觞路酌,弦歌行奏,转相高尚,习非成俗。”
学非所用 所学的不是所应用的,所应用的不是所学的。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张衡传》:“必也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
习非成是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连动式;作谓语、宾语。西汉 扬雄《法言 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用非所学 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习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史·叶伯巨传》:“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
见怪非怪 见“见怪不怪”。作宾语、定语、状语;形容遇事沉着。明·无名氏《白兔记·牧牛》:“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似非而是 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讨是寻非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明·无名氏《白兔记·诉猎》:“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讨是寻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瞒心,料想苍天不负亏。”
颠倒是非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韩愈《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习非胜是 习:习惯于。错误成了习惯,反以为是对的。作谓语、宾语;指不明是非。汉·扬雄《法言·学行》:“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非愚则诬 诬:诬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话,就是故意污蔑。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做事方式。《庄子·秋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呼?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掠是搬非 搬弄是非。作谓语、定语、宾语;同“搬弄是非”。明·无名氏《四贤记·挑斗》:“你如今掠是搬非,干讨得鬼哭神愁。”
搬弄是非 搬弄:挑拨;是非:指口舌纷争。把别人的话搬来弄去;有意从中挑拨是非出来。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引起纠纷。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伯玉知非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作宾语、定语;指认识错误。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溥:通“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非战之罪 罪:罪过。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失败的托词。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非刑逼拷 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刑事等。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他非刑逼拷,打死平民,纳贿诈财。”
独是独非 指不采纳众议,是与非自己说了算,独断专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独断专行。《旧唐书 忠义传上 王义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然后庶绩咸熙,风雨交泰,亦不可独是独非,皆由圣旨。”
好丹非素 爱好红色,反对白色。比喻对事物有偏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对事物有偏见。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序:“至于代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则忌辛,好丹则非素。”
人我是非 是非:争执,纠纷。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和纠纷。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元·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狗吠非主 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紧缩式;作宾语;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主人。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践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怪:奇异的。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明·无名氏《白兔记·牧牛》:“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大是大非 是:正确;非:错误。原则性的重大是非问题;多指政治方面的。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原则性的问题。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非钱不行 指官场黑暗,贪污成风,办事没有钱打通关节是行不通的。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张鷟《朝野佥载》:“愔问故,答曰:‘当今之选,非钱不行。’”
无可厚非 厚:重;非:否定。没有什么可过分指责或批评的;指事情有一定的道理或原因。动宾式;作谓语;用于人或事情等。《汉书 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
是非之地 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作主语、宾语;指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我想第一步只有让你师父跳出是非之地,哪一方面都不帮。”
是非只为多开口 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40出:“一剑教伊死了休,黄泉路上必知羞,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积非习贯 指错误长久沿袭,已成习惯。贯,通“惯”。作谓语、定语;用于习惯等。汉 应劭《〈风俗通〉序》:“至于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莫能原察。”
饰非拒谏 饰:掩饰;非:错误;谏:直言规劝。拒绝劝告,掩饰错误。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听劝告。《荀子 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身非木石 谓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作宾语、分句;常与“孰能无情”连用。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是古非今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保守复古。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且儒雅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答非所问 回答的并不是人家所问的事情。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指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老爷正觉得他答非所问,程相公那里就打听说:‘什么叫作稀罕儿?’”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唐·徐贤妃《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唯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
护过饰非 掩护错误、文饰过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史稿 和珅传》:“和珅率对不以实,诏斥护过饰非,革职留任。”
悬断是非 悬断:凭空推断。凭空推断是与非、对与错。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柳宗元《复杜温夫书》:“吾性呆滞,多所未甚喻,安敢悬断是且非耶?”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作宾语、分句;用于人际交往。《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非请莫入 没有被邀请不要进入。
非异人任 异人:别人;任:承担。不是别人的责任。表示某事应由自己负责。紧缩式;作谓语;表示某事应由自己负责。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年》:“楚君以郑故,亲集矢于其目,非异人任,寡人也。”
非日非月 非:不论;月:月夜。不论白昼或黑夜。形容不分昼夜。作定语、状语;指不分昼夜干事。战国·赵·荀况《荀子·赋篇》:“非日非月,为天下明。”
非人不传 非:不是;传:传授。不是适当的人就不传授。作谓语、定语;用于技艺等。《宣和书谱·行书·祭京》:“大抵学者用笔有法,自古秘之,必口口亲授,非人不传。”
貌是心非 见“貌是情非”。作谓语、定语;指表里不一。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汝近乃作负心事,知从前规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复畏汝矣。”
非同儿戏 比喻事情很重要,不是闹着玩的。作谓语;比喻事情很重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4回:“玩是玩,笑是笑,这个事非同儿戏,你可别混说!”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所学的不是实际工作所用的,有用的又没有学。指学和用脱节背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史·叶伯巨传》:“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
淆乱是非 淆乱:混淆,混乱。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作谓语、定语;指故意制造混乱。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该大臣等相顾不发一策,事事仰劳神算,已属全无心肝,乃犹徇情掩饰,淆乱是非,致令外议沸腾。”
饰非养过 见“饰非遂过”。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宋·叶适《法度总论》:“及其崛然自见者,犹皆自有为国之意,便其下无饰非养过之心。”
研核是非 核:对照,考核。研究考核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作谓语、宾语;指考究对错。汉·张衡《东京赋》:“温故知新,研核是非。”
是是非非 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先秦 荀况《荀子 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误作非为 犹言胡作非为。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任意做坏事。太平天国·洪仁玕《诛妖檄文》:“况尔等为兵为勇之人,多系平日误作非为,是以借兵勇以为逃死之地。”
闲非闲是 见“闲是闲非”。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高明《琵琶记·五娘劝解公婆争吵》:“空争着闲非闲是,只落得双垂泪。”
一表非俗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人很潇洒。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他生在无忧愁太平时务,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啼笑皆非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为既令人感到难堪;又令人觉得可笑。皆非:都不是。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含贬义。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验作人难。”
非分之想 分;本分。超出本分的想法;不安分的念头。指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奢望。偏正式;作宾语;常与有连用。鲁迅《花边文学 命运》:“不信运命,学不能‘安分’,穷人买奖券,便是一种‘非分之想’。”
今是昔非 见“今是昨非”。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人悔恨以前的错误。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若其今是昔非,不觚而觚者,百固不能二三也。”
公冶非罪 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作宾语、定语;指无辜蒙冤。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说是弄非 见“说是谈非”。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解放日报》1943.1.23:“从‘老好人’薛××的眼里,以为大家又在说是弄非了。”
人非木石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主谓式;作宾语、分句;常与孰能无情连用。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
是非自有公论 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非我莫属 莫:没有;属:隶属。除我以外不能属于任何人。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只能是我。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以为非我莫属也。”
似笑非笑 像笑又不笑。鲁迅《彷徨 祝福》:“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
讲是说非 犹言说三道四。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作谓语、定语;用于评说事物等。元 柯丹邱《荆钗记 受钗》:“这财礼虽是轻微,你为何讲是说非?”
非熊非罴 罴:熊的一种。不是熊也不是罴。旧指圣主得贤臣的征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终非了局 局:结局,定局,指长久之计。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6回:“想我在此奉侍,终非了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作分句;用于劝诫人。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作宾语、分句;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面从腹非 从:听从,顺从。表面顺从,心里反对。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表里不一。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3回:“世兄果不嫌家伯语重,何难回头是岸,万不可面从腹非。”
顺过饰非 谓徇私迁就而掩饰错误。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史·律历志》:“忠辅于《易》粗窥大衍之旨,创立日法,撰演新历,不敢以言者,诚惧太史顺过饰非。”
招是生非 见“招是惹非”。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战斗,而往往不过是将败落家族的妇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坛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决不在大处着眼。”
貌是情非 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比喻表里不一。作谓语、定语;指表里不一。《与僧正教》:“信可谓心与事背,貌是情非。”
窥觎非望 窥觎:窥伺可乘之隙;非望:非分之想。指伺隙谋夺帝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桓温传》:“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
功过是非 功绩与过错,正确和谬误。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
顺非而泽 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学非而博,顺非而泽。”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用历史故事非难当今。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面是背非 当面赞成,背后反对。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表里不一。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惹是招非 引起麻烦之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孩儿,你许多时不行这条路,如今去端门看灯,从张员外门前过,又去惹是招非。”
覆是为非 覆:颠倒。把是颠倒为非,把非颠倒为是。作谓语、定语;指故意颠倒。汉·焦赣《易林·丰之鼎》:“谗言乱国,覆是为非,伯奇乖难,恭子忧哀。”
非我族类 族类: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作谓语;常与“其心必异”连用。《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