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胆的成语

有关胆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胆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魂飞胆战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敦煌变言集·难陀出家缘起》:“怕怖莫知为计,魂飞胆战心惟。”
半生尝胆 半生:半辈子;胆:苦胆。半辈子尝苦胆。指受了半辈子的劳苦。作谓语、宾语;指受苦。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志气类·尝胆》:“自叹劳苦曰半生尝胆。”
肝胆相见 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作谓语、定语;用于真诚相处。陆士谔《续孽海花》第34回:“大丈夫肝胆相见,脑袋也可以奉送。”
胆小怕事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作谓语、定语;指没魄力。曾朴《孽海花》第29回:“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
神丧胆落 形容心神极为惊恐不安。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等。清·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徽》:“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衔胆栖冰 衔:嘴含;胆:苦胆;栖:栖息。嘴里含着苦胆,居住在冰上。形容刻苦自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晋书 刘元海载记》:“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
义胆忠肝 指为人正直忠贞。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等。《水浒传》第七二回:“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呕心吐胆 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作谓语、定语;指尽力。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隐秀》:“呕心吐胆,不足语穷;锻发炼年,奚能喻苦?”
铜心铁胆 形容人的意志坚定。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秀才每自古眼睛馋,不似这里忒铜心铁胆。”
明目张胆 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隳肝沥胆 隳:毁坏;沥:液体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诚无比。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处世。唐·元稹《上裴度相公书》:“宰物者虽朝许之以纶诰,暮许之以专席,厚则厚矣,遽责有隳肝沥胆同厮养之用力,亦难哉!”
心胆俱裂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输肝剖胆 比喻对人极为忠诚。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忠诚。唐·李白《行路难》:“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腰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魂消胆丧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段恺]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
心寒胆战 形容十分惊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心殒胆落 形容十分惊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四卷:“而又喧传陛下决为亲征之谋,中外闻之,心殒胆落。”
吐心吐胆 同“吐肝露胆”。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宋·朱熹《答刘季章书》:“日用之间,应事接物,直是判断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胆,亦只如此,更无回互。”
有酒胆,无饭力 有借着喝酒显示出来的胆量,在平常的生活中则没有勇力。指只有一时冲动的勇气。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口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如今薛蟠本是个怜新弃旧的人,且是有酒胆,无饭力的。”
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吊胆提心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担心或害怕。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心粗胆壮 粗:粗疏,粗略。心思粗疏,胆量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5回:“这会有银子在手里,更是心粗胆壮。”
沥胆抽肠 沥胆披肝。作谓语、状语;指人忠心。《梁书·王僧辩传》:“世受先朝之德,身当将帅之任,而不能沥胆抽肠,共诛奸逆,雪天地之痛,报君父之仇。”
魂惊胆颤 形容惊恐万分。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3回:“薛举一枝画戟神出鬼没,若舞梨花,遍身解数。官军看了,个个魂惊胆颤。”
放心托胆 形容毫无顾虑。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放心。《何典》第七回:“赶茶娘只道师姑为女子所做,既然修行念佛,自当谨守清规;故放心托胆,打发女儿去。”
丧胆游魂 丧:丧失;丧胆:形容恐惧到极点;游魂:魂游。魂魄飘荡无定。形容恐惧至极。形容惶恐无主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在街上丧胆游魂的走,遇见了小马儿的祖父。”
浑身是胆 浑身:全身。指全身充满胆量。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宋 陈著《宝鼎现 寿京尹曾留远侍郎渊子》词:“最是满腹精神,担负处,浑身是胆。”
肝胆楚越 肝胆:比喻关系密切;楚越: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虽土地相连,但关系不好。比喻有着密切关系的双方,变得互不关心或互相敌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虽近犹远。庄周《庄子 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心粗胆大 心地粗疏,胆子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亦作“心粗胆壮”。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四折:“这厮便倚强凌弱,心粗胆大,怎敢来俺庄上。不由的忿气夯胸膛。”
隳肝尝胆 犹言隳肝沥胆。作谓语、状语;指非常忠诚。唐·张九龄《与李侍御书》:“惟教义之所矜,乃讥嫌之见及。恨不能隳肝尝胆,徇知己以求申。”
同心合胆 见“同心共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若丞相肯放回去,就当招安本部人马,同心合胆,方可归顺。’”
心惊胆裂 同“心惊胆战”。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先锋将魄散魂飞,合后兵心惊胆裂。”
大胆海口 胆:胆量;海口:说大话。大着胆子夸海口。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
大胆包身 谓胆量极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关云长雄略盖世,赵子龙大胆包身。”
露胆披诚 同“露胆披肝”。作宾语、谓语;指诚心待人。《梁书·王僧孺传》:“露胆披诚,何能以酬屡顾。”
胆壮气粗 见“胆粗气壮”。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胆大。袁静《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师长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有他指挥我们打仗,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胆壮气粗。”
披肝挂胆 形容对人对事极尽忠诚,毫无保留。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明·沈采《千金记·登拜》:“众将官,当职梦皇上之恩宠,领兵家之大权,在我者披肝挂胆,在尔者并力同心。”
丢魂丧胆 形容非常惊慌。作状语、定语;指人惊慌。张希平《雁翎队》:“伪军见我们登上船,吓得丢魂丧胆。”
失魂丧胆 形容极度恐慌。作谓语、定语;用于惊慌等。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他那四方脸、紫红脸膛、宽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得那一群脱离了大队的英国皇家军失魂丧胆。”
胆小鬼 胆量小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若被这种梭镖队吓翻了,那真是胆小鬼!”
输肝写胆 见“输肝剖胆”。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忠诚。唐·白居易《杭州刺史谢上表》:“当陛下旰食宵衣之日,是微臣输肝写胆之时。”
倾心露胆 倾心:竭尽忠诚。形容待人竭尽诚心。作状语;指真心待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次日又排筵宴,各各倾心露胆,讲说平生之怀。”
心惊胆碎 碎:破裂。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郭勋《英烈传》第30回:“下令急回兵北走。众军心惊胆碎,兵溃争先。”
沥胆堕肝 比喻竭尽忠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比喻竭尽忠诚。唐 李颀《杂曲歌辞 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
同心共胆 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太传》:“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
胆破心惊 形容非常害怕。作谓语、状语;指害怕。明·郭勋《英烈传》第四回:“猛抬头,人人自胆破心惊!钟声半彻云霄,舞动起多少回鸾翔凤。”
肝胆涂地 见“肝脑涂地”。作谓语、定语;指人很忠心。汉·刘向《说苑·善说》:“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
胆大如斗 形容胆量极大。作谓语、状语;指胆大。《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妻子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胆粗气壮 形容胆大气盛,无所畏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胆大。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我只从昨天受了那和尚的一番折磨,又经了十三妹姐姐的一番教化,不觉得胆粗气壮起来。”
闻风丧胆 听到一些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极度恐惧。丧胆:吓破胆。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唐 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
抠心挖胆 抠:挖。把心胆都挖出来。形容待人诚心诚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待人诚心。曾朴《孽海花》第四回:“罪过!罪过!照这种抠心挖胆的待你,不想出在堂名中人。”
魂飞胆落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回顾元营,火光四起,愈觉得魂飞胆落。”
肝胆胡越 犹言肝胆楚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喻远隔。肝胆,喻近。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虽近犹远。《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
惊心掉胆 惊:惊吓;掉:恐惧,战栗。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惧时。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掉胆。”
胆大心小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作谓语、定语;用于办事。《旧唐书 孙思邈传》:“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魂飞胆裂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岛左堵右挡支持不住,看到刘铁冲在前边直取他来,吓的他魂飞胆裂,关山一群保护着小岛狂跑猛窜!”
披肝露胆 见“披露肝胆”。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晋书·杜弢传》:“吾得披肝露胆,没身何恨!”
吐胆倾心 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承信方敢吐胆倾心,告诉道:‘小将建州人,实姓范。’”
胆小如鼷 见“胆小如鼠”。作谓语、定语;指胆小。《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碎心裂胆 形容异常恐惧。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四游记·萧后吕客谈兵》:“仗臣平生所学,排上南天七十二阵,宋之君臣,必茫然莫知,将碎心裂胆,无计所出矣。”
丧胆亡魂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肝胆过人 胆量超过一般人。比喻有勇气,有血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怒从心起,恶向胆生 恶:凶暴。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作谓语、分句;指恼怒到极点。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不觉怒从心起,恶向胆生,顾不得什么,一口气赶到客厅。”
刳肝沥胆 犹言披肝沥胆。喻竭诚相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说真心话。宋·司马光《辞修起居注第五状》:“烦读圣听至于四五,刳肝沥胆,盈卷溢幅。”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作宾语、分句;用于小而全的机构。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统统捉来解剖,然后才证明‘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惊神破胆 形容极其恐惧。作谓语、定语;用于十分恐惧。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胆寒发竖 形容恐怖之极。作谓语、状语;用于害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闻者靡不胆寒发竖,永为子孙之戒。”
胆大泼天 同“胆大包天”。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胆子极大。清·王士禛《居易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合胆同心 犹言同心同德。作谓语、定语;指齐心。天地会《共同和合歌》:“和气自然兄弟众,合胆同心拜五人。”
剖析肝胆 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弟第三状》:“臣不胜愤懑,敢复剖析肝胆,陈布以闻,虽抵罪万死,亦无怨悔。”
胆小如鼠 胆子小得像老鼠一般。形容人胆小怕事。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北齐 魏收《魏书 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胆颤心寒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半空中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
熊心豹胆 比喻非常胆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非常胆大。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
沥胆濯肝 沥胆披肝。作谓语、定语;比喻竭尽忠诚。明·唐寅《与文征明书》:“沥胆濯肝,明何尝负朋友,幽何尝畏鬼神!”
胆破心寒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作谓语、状语;指害怕。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胆丧魂惊 同“胆裂魂飞”。作状语;指害怕。《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色胆迷天 色:女色。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作谓语、宾语;指胆大包天。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吴氏经过儿子几番道儿,也该晓得谨慎些,只是色胆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顾。”
魂飞胆丧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4回:“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
照人肝胆 比喻以赤诚相见。作定语;用于书面语。姜可生《送影禅北行》诗:“照人肝胆秦时月,百战风霜劫后旗。”
胆战心慌 同“胆战心惊”。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卧薪尝胆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肝胆照人 指以赤诚之心待人。作谓语、宾语;指真心待人。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你又怎保得住你那东人父子一定也像你这等肝胆照人,一心向热的?”
心惊胆怕 内心惊惧害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折:“受了他五七日心惊胆怕,不似这两三程行得人力尽身乏。”
胆如斗大 胆:胆量;斗:旧时的一种量器,容量为十升。胆子像斗一样大。形容胆量极大。作谓语、状语;指胆大。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妻子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枕戈尝胆 头枕兵器,口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或报仇雪耻心切。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南朝·梁·沈初明《劝进梁元帝第三表》:“陛下英略纬天,沉明内断,横剑泣血,枕戈尝胆。”
魂飞胆颤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22回:“正有些心虚,忽然见床下钻出一个披头黑鬼来,二人惊得毛骨悚然,魂飞胆颤,大叫有鬼,戒尺乱打。”
闻名丧胆 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八回:“遂在陕西地面三载,绿林贼人闻名丧胆,江湖盗寇望影皆惊。”
忠心赤胆 形容十分忠诚。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清 李渔《比目鱼》:“我闻得慕容兵道是个忠心赤胆的人,未必就肯投降。”
开心见胆 见“开心见诚”。作谓语、定语;形容待人诚恳。沙汀《困兽记》:“由于眼前田畴对于孟瑜表示出来的爱情,尤其是他那种开心见胆的热忱。”
胆大妄为 妄:胡乱。无所顾忌地胡作非为。联合式;作主语、谓语、状语;含贬义,指毫无顾忌地干坏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说他擅卖矿产,胆大妄为,请旨拿交刑部治罪。”
提心吊胆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开口见胆 见“开口见心”。作谓语、定语;指人说话直爽。宋·宗绍《无门关·赵州洗钵》:“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
吊胆惊心 犹言吊胆提心。作谓语、状语;指害怕。《说唐》第八回:“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
艺高人胆大 技艺高超的人胆量也大。作宾语、定语;指技艺高超。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6回:“这正是艺高人胆大。蒋爷竟不慌不忙的答道:‘实是半路出家,何必施主追问呢?’”
胆大心雄 形容胆子大,有雄心,做事无所畏惧。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做事无所畏惧。明 杜睿《初闻灯船鼓吹歌》:“船中百翁梁溪酒,胆大心雄选锋手。”
尝胆卧薪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作谓语、定语;指发奋图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惊心吊胆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惧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2回:“我们在这里也是惊心吊胆。”
心惊胆落 同“心惊胆战”。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宋·欧阳修《祭苏子美文》:“人有遭之,心惊胆落,震汗如麻。”
瞋目张胆 瞋目:瞪大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敢作敢为。后形容无所顾忌公开放肆地干坏事。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肆无忌惮。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余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剖胆倾心 剖:破开。比喻竭尽忠诚或开诚相见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直请到内衙床前,欢然谈笑,说着民风、土俗、钱粮、政务,无一不剖胆倾心,津津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