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曲的成语

有关曲的成语

有关曲的成语共收录91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曲尽其态 曲:委婉细致。曲折委婉地充分表达其姿态。形容表达技巧非常高明。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或绘画。明·陶宗仪《辍耕录·叙画》:“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间者万物,悉皆含豪运思,曲尽其态。”
曲尽其巧 曲:委婉细致。曲折而委婉地将其中的奥妙之处充分表达出来。作谓语、状语;形容表达能力强。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
挠直为曲 将直的拗成弯的。比喻变刚强正直为阿世取容。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汉荀悦《汉纪 成帝纪二》:“挠直为曲,斫方为圆;秽素丝之洁,推亮直之心。”
异曲同工 异:不同的;曲:曲调;工:工巧;精致。不同的曲调;却同样的美妙。比喻事物的内容或形式虽然不一样;但却是同样的出色。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也作“同工异曲。”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唐 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武断乡曲 指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 平准书》:“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低情曲意 谓对不住,不得已。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今日鲁肃低情曲意,暂取荆州,以为救民之急;待仓廪丰盈,然后再献与将军掌领。”
曲意奉迎 见“曲意逢迎”。作谓语、定语;指违心讨好人。清·采蘅子《虫鸣漫录》:“虽曲意奉迎,动辄得咎,人咸不平。”
饮水曲肱 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扭曲作直 比喻是非颠倒。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颠倒是非。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兄弟,您哥哥平日不曾扭曲作直,所以不走不逃。”
千里一曲 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偏正式;作谓语;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公羊传 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曲高和寡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阿谀曲从 阿谀:曲意逢迎。曲意逢迎讨好别人。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东汉 班固《汉书 匡衡传》:“阿谀曲从,阿上罔下,无大臣辅政之义。”
聱牙诘曲 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清 郑相如《汉林四传 开明君传》:“有荐伏生工《尚书》,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从七岁好口授书文,聱牙诘曲。”
曲曲折折 弯曲,形容事情遇到许多阻碍或受到挫折打击,不能顺利进行。作定语、状语;指不直。曾朴《孽海花》第12回:“彩云不及细看,却被那妇人不由分说就扶上台阶,曲曲折折,走到一面大镜子面前,那妇人把镜子一推,却呀的一声开了,原来是个门儿。”
曲尽人情 曲:委婉。委婉巧妙地刻画人的心思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等。宋·邵雍《观诗吟》:“爱君难得似当时,曲尽人情莫若诗。”
同工异曲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同异曲同工。唐 韩愈《进学讲》:“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委曲成全 指使自己受委屈,来成全别人。亦作“委曲周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李贽《续焚书·答骆副使》:“夫自用则不能容物,无用又不能理物,其得尔三载于滇中者,皆我公委曲成全之泽也。”
迂回曲折 迂回:回旋,环绕。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常比喻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作谓语、定语;指道路、途径等。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打破‘围剿’的过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作宾语、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林雨《刀尖》:“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战士的离不开刺刀手榴弹。”
旁通曲鬯 见“旁通曲畅”。
旁指曲谕 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宋·王禹偁《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知属吏过失,未尝面言,必因公宴引数十年前事,曰某人尝为某过得某罪,旁指曲谕,微警戒之。”
曲终奏雅 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采。也比喻结局很好。紧缩式;作宾语、宾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论》:“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聘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曲径通幽 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园林曲折幽深。主谓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唐 常建《破峙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辞丽曲 同“清词丽句”。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宋书·谢灵运传》:“清辞丽曲,时发手篇。”
背曲腰弯 见“背曲腰躬”。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假如甘罗十二岁为丞相,十二岁上就死了,这十二岁之年,就是他发白齿落、背曲腰弯的时候了。”
龙游曲沼 传说龙耀五彩,所以以游龙为喻。沼:池子。
委委曲曲 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或人处事屈身折节作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7回:“海北一带,委委曲曲凿了一道长渠,引接外边为活水。”
耸肩曲背 耸起两肩,弯曲背脊。形容衰老或寒酸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那些请来帮阅卷的,又都是些耸肩曲背的,酸的怕人。”
旁通曲畅 亦作“旁通曲鬯”。普遍通达。
曲学阿世 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做学问。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务正说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审曲面势 见“审曲面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礼·考工记序》:“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浮词曲说 浮:空虚不实;曲说:指言语偏激。虚浮不实的词句,偏颇不正的言论。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语等。《清史稿·张煌言传》:“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今逾一纪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
艰难曲折 困难和曲折。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
羊肠九曲 羊肠:像羊肠一样崎岖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许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岖曲折的小径和弯弯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艰难。
曲意逢迎 违背自己心意讨好别人。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如用兵之茉,不惟不能沮止,乃从而附合,曲意逢迎,贻害生民,恬不知恤。”
隐晦曲折 意思含糊晦涩;转弯抹角。常指说话或写文章用隐隐约约、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思想。隐晦:不明显;曲折:转弯抹角。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质伛影曲 身体伛偻影子也就弯曲。比喻有因必有果。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八引唐·李玫《纂异记·齐君房》:“质伛影曲,报应宜然。”
广譬曲谕 多方晓谕,委婉开导。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说话等。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每进讲经执义,广譬曲谕,词极剀切。”
旁引曲证 广泛征引,委曲证明。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与文章等。元·黄溍《日损斋笔记·杂辩》:“大抵《庄子》多寓言,如必欲旁引曲证,以实其说,所谓子州支父、石户之农者,又为谁乎?”
曲学诐行 做学问不入正道,行为奸邪不正。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宋·陆九渊《与张辅之书》:“古之所谓曲学诐行者,不必淫邪放僻,显显狼狈,如流俗人不肖子者也。”
曲不离口 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作宾语、定语;常与“拳不离手”连用。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背曲腰躬 腰背弯曲。常指坐久或年老。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等的人心热肠鸣,坐的来背曲腰躬。”
众曲不容直 曲:弯曲,比喻邪恶;直:笔直,比喻正直。比喻在众多的坏人里不能容纳正直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淮南子·说山训》:“此所谓同污而异涂者,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
聱牙诎曲 形容文辞艰涩难读。作谓语、定语;用于文辞方面。清 钱谦益《题归太仆文集》:“推公之意,其必以聱牙诎曲不识字句者为古耶?”
小廉曲谨 细微的廉洁谨慎。指注意小节而不识大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朱熹《答或人》:“乡原是一种小廉曲谨,阿世徇俗之人。”
九曲十八弯 曲:曲折;弯:不直。指十分弯曲。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七回:“待我引他到九曲十八弯中,唤我那结义兄弟出来,就好与他算账。”
乡曲之誉 乡曲:乡里。同乡的称誉。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少负不羁之行,长无乡曲之誉。”
曲里拐弯 形容弯曲多。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第二章:“只能排成一串,曲里拐弯地通过走廊。”
徙薪曲突 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指预防火灾。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汉书·霍光传》:“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是非曲直 曲:无理;直:有理。指对事物的评断。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对事物的评断。汉 王充《论衡 说日篇》:“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曲意承迎 同“曲意逢迎”。作谓语、定语;指违心讨好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生曲意承迎,笑问所来。”
詹言曲说 烦琐、片面的言论。作宾语、定语;指片面的言论。清·徐芳《〈书影〉序》:“其他詹言曲说戋戋琐琐,又无讥焉。”
薮中荆曲 比喻品质不好的人,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会变得更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拗曲作直 故意将错的说成对的。比喻是非颠倒。作谓语、定语;比喻颠倒是。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5卷:“方妈妈呆了半晌,开口不得,思想没收场,只得拗曲作直,说道:‘谁叫你私下通奸?我已告在官了。’”
九曲回肠 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作宾语、定语;指愁苦。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弯弯曲曲 曲折不直的。作谓语、定语;指弯曲不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于是二人别了惜春,离了蓼风轩,弯弯曲曲,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
曲意承奉 曲意:违心。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奉承讨好别人。作谓语、定语;指违心讨好人。明·焦竑《玉堂丛语·方正》:“有曲意承奉者,未尝喜,不见者,未尝怒也。”
深文曲折 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宦海》第六回:“他却要卖弄自己的精明,张大自家的势焰,深文曲折的送了这个人的脑袋,方才觉得心中舒服。”
泛应曲当 谓广泛适应,无不恰当。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朱子语类》卷十三:“若得胸中义理明,从此去量度事物,自然泛应曲当。”
改曲易调 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行为等。《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迹,岂近习而已哉!”
纵曲枉直 指纵容有错误的人却冤枉正直的人。形容不主持正义。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抱朴子·内篇·微旨》:“纵曲枉直,废公为私,刑加无辜。”
顾曲周郎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偏正式;作宾语;指通音乐戏曲的人。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扭直作曲 比喻是非颠倒。
远引曲喻 喻:譬喻。说话不敢直言,以远离当前的事例来作引证,绕弯子以其他事来打比方。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史稿·太宗本纪》:“诸臣有艰苦之情,亦据实奏闻。苟不务直言,远引曲喻,剿袭纷然,何益于事?”
知音识曲 指通晓音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秋胡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枉曲直凑 指在弯曲的路上却笔直地往前走。形容人笨拙死板而不知变通。
侧词艳曲 侧:不正;艳:艳丽。文词艳丽而流于轻佻。作主语、宾语;指轻佻的言词。《雅言杂录》:“少敏悟,薄行无检幅,多作侧词艳曲。”
曲眉丰颊 曲:弯曲。丰:丰满。弯弯的眉毛,丰润的脸颊。形容相貌美丽富态。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外表。唐·韩愈《送李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周郎顾曲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作宾语、定语;指懂音乐的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曲意迎合 同“曲意逢迎”。作谓语、定语;指违心讨好人。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又有一等巧于钻营,专工窥探上司之性情嗜好,曲意迎合。”
款曲周至 款曲:殷勤。待人殷勤,照顾周到细致。作谓语、定语;用于人际交往等。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郭淮传》:“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
乡曲之情 乡曲:乡里。同乡的情谊。作宾语;用于书面语。唐·牛肃《吴保安》:“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施。”
委曲周全 委曲:同“委屈”,曲意求全。曲意迁就,以求得事情的完成。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我只要委曲周全称家主一桩大事,并无欺心。若有苟且,天地不容。”
曲曲弯弯 形容很多曲弯之处。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弯曲。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曲曲弯弯,越过前面山头,四处一看,果是无穷美景,一望无际。”
审曲面埶 亦作“审曲面势”。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
曲尽奇妙 形容表达的技巧很高明。
挠曲枉直 指矫正曲直。作谓语;指矫正曲直。汉 桓宽《盐铁论 大论》:“而欲废法以治,是犹不用隐斧斤欲挠曲枉直也。”
曲尽其妙 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形容表达能力很强。晋 陆机《文赋》序:“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曲水流觞 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作宾语、定语;指风俗习惯之一。清·沈复《浮生六记》第六卷:“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
淫词艳曲 黄色的、不健康的诗歌、词曲。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黄色歌曲。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1回:“燕青再拜奏道:‘所记无非是淫词艳曲,如何敢伏侍圣上!’”
郑卫之曲 郑卫: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作宾语;指淫乐。汉·荀悦《汉纪·宣帝纪》:“臣闻秦王好淫声,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曲。”
桃蹊柳曲 指春景艳丽的地方。同“桃蹊柳陌”。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周邦彦《迎春乐》词:“桃蹊柳曲闲踪迹,俱曾是大堤客,解春衣贳酒城南陌。”
形枉影曲 东西的形状歪斜了,它的影子也就弯曲了。比喻有什么原因就会有什么结果。作谓语、定语;指因果关系。《列子·说符》:“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艳曲淫词 淫:淫荡。妖艳淫秽的词曲。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2回:“至乐,则尽放郑声,以复雅乐,琵琶弦索,艳曲淫词,付之祖龙一炬。”
枕曲藉糟 枕着酒,垫着酒糟。指嗜酒,醉酒。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晋书 刘伶传》:“先生于是方捧罂承糟,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诘曲聱牙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作宾语、定语;指文章与说话。明·宋濂《文原》:“予窃怪世之为文者,不为不多,骋新奇者,钩摘隐伏,变更庸常,甚至不可句读,且曰:不诘曲聱牙非古文也。”
一曲阳关 阳关:古曲调名,古人在送别时唱。比喻别离。作宾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词:“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宋·柳永《少年游》词:“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曲肱而枕 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委曲求全 勉强地去将就别人;以求得保全。也形容为顾全大局而做出忍让的姿态。委曲:曲意迁就。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宋 欧阳修《滁州谢上表》:“知臣幸逢主圣而敢危言,悯臣不顾身微而当众怨,始终爱惜,委曲求全。”
曲突移薪 见“曲突徙薪”。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清·李渔《玉搔头·媲美》:“曲突移薪计未忠,焦头烂额敢居功。”
直壮曲老 老:引申为衰,气馁。理直气壮,理曲气馁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之乎?”
曲突徙薪 把烟囱改为弯的;把柴草移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