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病的成语

有关病的成语

有关病的成语共收录89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手到病除 刚动手治疗;病就除去了。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工作做得好;解决问题迅速。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元 无名氏《碧桃花》第二折:“嬷嬷你放心,小人三代行医,医书脉诀,无不通晓,包的你手到病除。”
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病急乱投医 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复句式;作分句;形容时势危急盲目求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笑道:‘所谓病急乱投医了。’”
病去如抽丝 形容病愈很快而且彻底。作宾语、分句;形容病愈。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可是,这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慢慢儿地养着吧,急也没用。”
冷热病 疟疾。比喻情绪高低不定。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五章:“可工作起来犯冷热病,有利向前,没利靠后,怕得罪人,满肚子小机器,就是不往正经地方使。”
牛衣病卧 形容贫病交迫。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宋·刘克庄《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便羊裘归去,难留严子;牛衣病卧,肯泣王章?”
花魔酒病 指沉湎于酒色。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元·曾瑞《哨遍·思乡》:“花解语,娇相并,旦暮花魔酒病。”
贫病交攻 见“贫病交迫”。作谓语、定语;指贫穷和疾病。宋·陈亮《与王季海丞相书》:“入春以来,贫病交攻,更无一日好况。”
却病延年 谓消除病痛,延长寿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
十病九痛 形容浑身病痛。作宾语、定语;指身体衰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回:“如今我的身子是十病九痛的,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两日不好。”
贫病交侵 见“贫病交迫”。作谓语、状语;形容生活境况非常艰难。石三友《金陵野史·南京报坛旧事》:“据闻抗战中,何陷身南京,贫病交侵,坚不出任伪职。”
心腹之病 同“心腹之疾”。作宾语;多用于比喻句。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贫病交迫 贫穷和疾病一起压在身上。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形容生活境况非常艰难。宋 叶适《辞免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状》:“某颓龄暮景,贫病交迫,伏蒙至仁,曲加怜念。”
病在膏肓 见“病入膏肓”。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宋·朱熹《与台端书》:“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顾以不当其任,虽欲一效其伎而无所施耳。”
病入骨髓 病到骨头里。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鍼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心病还从心上医 心里的忧虑或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元·吴昌龄《张天师》:“这的是心病还从心上医。”
思妇病母 谓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喻作伪。
身心交病 交:同时;病:疲惫;困乏。身体和精神都疲惫。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人疲惫的样子。鲁迅《而已集》:“至于我呢,前年已经四十五岁了,而且早已身心交病,似乎无须这么宝贵生命,思患豫防。”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死病无良医 死病:不治之症。比喻无法挽救。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孔丛子·执节》:“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日死病无良医。”
一病不起 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那詹典在途中本就受了些风霜,到家又传了时症,一病不起,呜呼哀哉死了。”
愁潘病沈 泛指烦恼和疾病。晋 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南朝 梁 沈约因病而瘦减腰围。
病民害国 病:损坏,祸害。害人民、害国家。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清 严复《救亡决论》:“从未问津,致一是云为,自亏自损,病民害国,暗不自知。”
旧病难医 老毛病难于医治。比喻过去的缺点错误难以改正。作宾语、定语;用于习性难改。明 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三折:“则待作抱官囚,觅不着逃生计,急回头待悔来应迟,又不将心猿意马牢拴系,也不是你本性难移,旧病难医。”
病入膏肓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病国殃民 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明·桑绍良《独乐园》楔子:“只因误用了王安石,创立新法,招呼党类,病国殃民,天下骚然。”亦作“祸国殃民”。郭沫若《不读书好求甚解》:“你们的动机不怕就出于利国福民,然而你们的结果必弄到病国殃民。”作状语、定语;同“祸国殃民”。《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只为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妒贤妒能,病国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药到病除 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作谓语、宾语;指人的医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贫病交加 交:一齐;同时;加:压上。贫困和疾病一齐压在身上。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形容生活境况非常艰难。清 曹雪芹《红楼梦》:“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
七病八痛 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作宾语、定语;指疾病。清 曾朴《孽海花》第24回:“就是在雯青家里,一年到头,上下多少人,七病八痛,都是他包圆儿的。”
病由口入 见“病从口入”。作宾语、定语;劝诫注意饮食卫生。《云笈七签》卷三五:“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
苦药利病 良药苦口对病有好处。比喻严厉的劝诫或批评有利于人的进步。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汉·袁康《越绝书·越绝计倪内经》:“古人云,苦药利病。”
丧心病狂 丧:丧失;失去;心:指理智;狂:疯狂。丧失理智;像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或凶残到了极点。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宋史 范如圭传》:“如圭独以书责桧以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悯时病俗 指忧虑时俗。作定语;指忧虑时俗。宋 曾巩《答李讼书》:“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病风丧心 风:通“疯”,疯狂。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作谓语、定语;指人发昏。宋·苏洵《谏论》:“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
病染膏肓 见“病入膏肓”。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真个崔张不让,命该凋丧,险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
生老病死 佛教认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的“四苦”;后指社会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重大生活现象。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敦煌变文集 八相变》:“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
霜露之病 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病。作宾语;指小疾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逎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蚌病成珠 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紧缩式;作谓语;指读书人不得志。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林训》:“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
心病还将心药医 心里的忧虑或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明·周楫《西湖二集·吹凤箫女诱东墙》:“真心病还将心药医也。”
同病相怜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掎摭利病 掎摭:指摘;利病:利害,好坏。形容品评优劣好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呵文章,掎摭利病。”
三病四痛 谓病痛很多。作宾语、定语;指疾病。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到老没个儿女,设或三病四痛,没个贴体亲人,那时要茶无茶,要饭没饭,便是活受地狱,何须定要变得牛马!”
酒病花愁 指因贪恋酒色而引起的烦愁作宾语;指贪恋酒色。元 乔吉《扬州梦》第二折:“今日心中闷倦,故来此翠云楼游玩。小官只为酒病花愁,何日是好也呵。”
急病让夷 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国语 鲁语上》:“贤者急病而让夷。”
枯鱼病鹤 比喻处境穷困之士。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境遇。明·高濂《玉簪记》:“似枯鱼病鹤,空怀霄汉,挨着寒鸡茅店。”
多愁善病 见“多愁多病”。作定语、宾语;指体弱多病。《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假使天下有这样一个人,又与我同生同死,小弟也不得这样多愁善病!”
无病呻吟 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宋 辛弃疾《临江仙》词:“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指:指责。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东汉·班固《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心病还须心上医 心里的忧虑或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自古说得好:‘心病还须心上医’,眼见得不是盼奴来,医药怎得见效。”
四百四病 谓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志平话》上卷:“学究用手揭起匣盖,只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
蠹国病民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因思一时富贵权势之人,生长纨绮中……非惟不知稼穑之艰难,流于奢淫以蠹国病民,抑又不知世间温饱安逸之正味为不少。”
病势尪羸 尪羸:瘦弱。病势严重,身体瘦弱。作谓语、定语;指人生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此正如病势尪羸已极之时也。”
愁潘病沉 晋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南朝梁沉约因病而瘦减腰围。因以“愁潘病沉”泛指烦恼和疾病。
病骨支离 支离:残缺不全,引伸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作谓语、定语;指人很衰弱。宋 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泡病号 指借故称病长期不上班或小病大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病魔缠身 指长期患病。作谓语、定语;指不健康。《辞海 词语分册下》:“(病魔)谓疾病缠身。”
久病成医 人病久了;也就像医生一样熟知医理药性。比喻经过多次磨难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指长时间生病就对医理十分熟悉。左丘明《左传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战国 楚 屈原《九间 惜育》:“九折臂而成医兮。”汉 王逸注:“言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心病还用心药医 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才能解决。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86回:“自古道,心病还用心药医。怎生设计害了方表,弄他妻子到手。”
狂花病叶 狂花:醉酒喧哗;病叶:醉酒闭目入睡。比喻醉酒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唐·黄甫松《醉乡日月》:“饮流谓睚眦者为狂花,且睡者为病叶。”
旧病复发 比喻老毛病又犯了。作谓语;指老毛病又犯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倒也罢了;只是他在家里说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发,难拘束他了。”
病从口入 疾病多是由饮食不慎而引起传染。又作“病由口入”。主谓式;作分句、宾语、定语;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晋 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无病自炙 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作宾语、谓语;指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庄子·盗跖》:“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炙也。’”
七病八倒 形容体弱多病。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怜:怜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作定语、宾语;用于人的处境。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负薪之病 负薪:指有病。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作宾语;借指生病。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
病急乱求医 病情危急不审医术好坏就去就诊。比喻事势危急盲目求援。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时势危急盲目求援。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7章:“他真是病急乱求医!”
心病难医 医:医治。思想上的病不好医治。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9卷:“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
病民蛊国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作宾语、定语;指祸害。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昔刘晏桑弘羊,利尽缁铢,而未尝病国病民,后世犹说其聚敛。”
疥癣之病 疥癣:一种皮肤病。比喻危害尚轻的祸患或无关紧要的问题。作主语、宾语;指无关紧要的东西。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直谏》:“大夫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
多愁多病 经常忧愁就会体弱多病。旧时形容才子佳人的娇弱状态联合式;作定语、补语;指体弱多病。宋 柳永《倾杯》词:“早是多愁多病,那堪细把旧约前欢重省。”
病笃乱投医 投:投奔。病情危急不审医术好坏就去就诊。比喻事势危急盲目求援。作定语、分句;形容时势危急盲目求援。鲁迅《二心集·知难行难》:“再问问看,要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见于《红楼梦》上的所谓‘病笃乱投医’了。”
工愁善病 指很容易发愁得病。作谓语;指很容易发愁。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君工愁善病,顾健饮啖。”
蠹政病民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时皓[孙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陆凯上疏谏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祛病延年 祛:除去。除去疾病,延长寿命。作谓语、定语;用于祝福。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九回:“陛下,从此色欲少贪,阴功多积,凡百事将长补短,自足以祛病延年。”
弱如扶病 扶病:支持病体。弱得像支撑着病体一样。形容身体非常虚弱。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红若施脂,弱如扶病,近乎闺阁风度,故以女命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沉没;侧畔:旁边;帆:船。沉船旁边有很多船过,发病的树木旁边有很多茂盛的树木。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缝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尸位病民 尸位:居位而不做事。占着职位而无所作为,使人民受到损害。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官场等。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如有慢视民瘼者,定行揭帖上几个,断不叫这等尸位病民者,得以漏网。”
病狂丧心 狂:疯狂;丧:丧失。丧失理智,像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作谓语、定语;指人发昏。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今日圣驾未临时,犹俨然上坐谈兵,大言不惭,病狂丧心!”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祸:灾祸。说话不小心就会招来灾祸,吃错东西就会生病。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1卷:“谚有‘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甚好。”
切中时病 切:切合;中:恰好对上;病:害处。指发表的言论正好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作宾语、定语;指批评时事能击中要害。宋 龚明之《中吴纪闻 王彦光》:“彦光时主丽水簿,慨然上疏陈十弊,皆切中时病。”
治病救人 治疗疾病;挽救病人。比喻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纠正错误缺点。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常与惩前毖后连用。晋 葛洪《神仙传》:“沈羲,吴郡人,学道于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
积劳成病 因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同“积劳成疾”。作谓语、宾语;指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公孙归生积劳成病,卧不能起,城中食尽,饿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敌。”
痛心病首 犹痛心疾首。形容极其悲愤。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新唐书 突厥传上》:“帝谓群臣曰:‘往国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诡而臣之,联常痛心病首,思一刷耻于天下。”
病入骨隨 骨隨:骨髓。病到骨头里。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或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鍼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隨,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隨,臣是以无请也。”
病病歪歪 形容病体衰弱无力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人或动植物。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你教大爷歇歇吧,他病病歪歪!”
老弱病残 老:老人;弱:弱小的幼童;病:病人;残:残疾人。泛指弱势群体。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弱势群体。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病病殃殃 形容病了很久,身体虚弱委靡不振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人或动植物。冯德英《山菊花》下部第四章:“为个穷放蚕的闺女,病病殃殃的,也没给你生个一儿半女,值得这么用心,花这么大的费用?”
蚌病生珠 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同“蚌病成珠”。作谓语、宾语;指读书人不得志。高燮《题蔡哲夫所绘沈孝则〈冰雪庐图〉即步哲夫韵》:“嗟哉蚌病乃生珠,诗渐可读消雄图。”